合作区城规建局将紧扣“澳门+横琴”新定位,推进琴澳硬联通、软衔接,落实4条预留联澳通道的空间位置和通道选型,同时加快琴澳智慧低碳共生新城市建设,不断开创合作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新局面。
提到陈延伟就绕不开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18年前,他来到东莞参与这台“超级显微镜”的建设。如今,他作为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副总指挥,正在这片创新热土上为其迭代升级奔忙。担任省人大代表以来,陈延伟跳脱出科研人员和管理者角色,以更宏观的角度思索如何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吸引力。省两会即将到来,他将带上一份沉甸甸的建议——加速布局南方先进光源,更好发挥大科学装置的集群效应,让人才、资金和创意涌入大湾区。
作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委会副主任,同时作为澳方公务员代表之一,合作区挂牌成立三年来,苏崑走向不同的国际舞台向世界推介横琴,参与、见证了琴澳一体化加速发展的历程。他感慨于横琴的蝶变,也深知要让横琴享有澳门一样的国际知名度,仍有较长一段路要走。
赵德力表示,广东依托珠三角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以小鹏汇天为例,团队能在几十公里的范围内为大部分零配件找到供应链。
“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始终相伴相生。”着眼于大湾区未来发展,宋永华认为,应继续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科技创新中的先导性、驱动力作用,为此澳大将在横琴合作区设立新校区,让人才培养充分适应湾区所需,更好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高地建设。
何超琼感慨道,自己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的见证者、参与者,也是最大的获益者:“这一切都是因为回归后,国家一直支持着我们的发展,我们拥有了更大的市场和底气。”
中医药在澳门有悠久的使用历史。当前,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澳门特区政府正积极引导中医药大健康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同时,得益于澳门独特优势,“借澳出海”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内地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新机会。
刘艺良与内地的缘分从改革开放之初就开启了。当时不少澳商选择回内地投资办厂,他也不例外,在先在珠海、中山设立了工厂,随后,又陆续在广东其他城市以及北京、河北、河南等地参与投资了多个项目。
今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也是贺一诚担任澳门特区行政长官的最后一年。近日,他在澳门接受了记者采访。从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到如何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他的语速不疾不徐,侃侃而谈。在他身后的屏风上,五颜六色的莲花灿烂盛放。
“回归25年来,澳门取得飞跃式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挑战需要解决。”岑浩辉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坦承。在此前发表的施政纲领中,他提出,自己的愿景是,通过五年的努力,打造“法治澳门”“活力澳门”“文化澳门”“幸福澳门”。
2018年,在“国家队”扎根31年的杨毅强,转身奔向商业航天的创业洪流,成立了中科宇航。眼下,中科宇航已在广州南沙全力打造国际一流系列化火箭生产基地,也成为广东商业航天领域的“独角兽”企业。
澳门半岛南湾湖畔,一座灰色石立面建筑伫立。这就是澳门立法会大楼,自1999年12月正式启用以来,这里见证了著名的“午夜立法”,还有《维护国家安全法》等多部重要法律的制定和修订。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前夕,澳门第七届立法会主席高开贤在这里接受了媒体采访。
回归前,澳门法院没有区分民事庭和刑事庭,法院判决基本都是葡文,本土法官只占少数。回归后,澳门法官可以分开办理民事和刑事案例,提高了司法效率。随着中文法律增加和司法队伍壮大,中文成为法院主要使用语言,澳门市民也可以更便捷地了解法律信息。
自从16世纪中叶开埠以来,澳门迅速崛起成为了当时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口,也成为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汇点。400多年的历史让文化交融的印记深深植根于市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从澳门的传统节日庆典到国际性的文化盛事,无不彰显着这座城市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在澳门政府部门工作超过30个年头,李伟农亲历了澳门回归祖国25年来的全部历程。他曾任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投资委员会非常务委员,也担任过经济发展委员会社区经济发展政策研究组成员。3年前,他有了一个全新的身份: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行委员会主任。
“坚持‘一国’原则越坚定,‘两制’的优越性在澳门就越能彰显。”在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澳门特区行政法务司司长张永春这样总结澳门的发展经验。一路走来,张永春亲眼见证着澳门回归祖国怀抱后的日新月异,横琴的蓬勃兴起,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宏伟蓝图的逐步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