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门政府部门工作超过30个年头,李伟农亲历了澳门回归祖国25年来的全部历程。他曾任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投资委员会非常务委员,也担任过经济发展委员会社区经济发展政策研究组成员。3年前,他有了一个全新的身份: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行委员会主任。
“坚持‘一国’原则越坚定,‘两制’的优越性在澳门就越能彰显。”在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澳门特区行政法务司司长张永春这样总结澳门的发展经验。一路走来,张永春亲眼见证着澳门回归祖国怀抱后的日新月异,横琴的蓬勃兴起,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宏伟蓝图的逐步构建。
一本本大湾区律师执业证,不仅是港澳律师在内地执业的“敲门砖”,也是粤港澳三地共同参与大湾区法治建设的见证。在何君尧看来,广东用法治护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湾区律师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他希望推动更多港澳律师加入进来,成为联系不同法律体系的桥梁。
石崇荣表示,澳门中医药行业在回归后取得了显著进步,年轻一代对中医的兴趣显著提升,中医在社区健康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同时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人才高地的建设,国际化人才的集聚正为发扬中医药传统带来新机遇。
展望未来,叶桂平认为澳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之一,可以为大湾区的国际化和拓展葡语国家市场作一些贡献,葡语国家的科研成果也可以通过澳门落地转化,进而助力大湾区制造业升级。
2024年,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澳门大学也迎来了迁入横琴岛校园的十周年。在20倍于旧校园的新空间,澳门大学办学规模和水平不断提升,学生人数从8000余人增至约1.5万人,拥有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最新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澳大排名第245位。
2015年他带着澳门工商界的青年企业家到番禺考察青年双创项目的过程中,在番禺创业的想法也逐渐成形。2018年,占地6000平方米的“粤澳青创国际产业加速器”于广州大学城落地,成为“澳门青年创新创业计划”在广东省内首个落地项目,为粤澳青年提供和创造了一个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的合作平台。
何雪卿说,工联总会积极发挥桥梁与纽带的作用,不仅致力于提升职工的技能和素养,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经济转型的需求,还通过一系列交流合作项目,引导澳门人融入大湾区的发展浪潮,走进这片充满无限可能的热土。
从2010年项目开始筹备算起,他已经与深中通道共度了14年、近5000个日夜。如今,50岁的宋神友仍在深中通道继续奋斗。宋神友介绍,自6月30日通车以来,深中通道承担了当前珠江下游约四分之一的过江车流量,它已经深刻改变大湾区的交通格局。
回归祖国25年,澳门社团从1700多个到目前近1.2万个,呈井喷式发展态势。刚过“不惑之年”的澳门街总是其中的“大咖”,在澳门民众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居全国之首,接下来如何谋划新时期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主要任务,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省科技厅党组书记龚国平表示,将系统分析科技领域战略性、方向性、全局性重大问题,研究提出广东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主要任务,更好发挥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
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抓手,带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特色发展,助推农文旅融合,激活乡村旅游,将广东打造成为滨海旅游新高地、温泉康养示范地、现代旅游消费引领地,实现旅游业全面提质升级。
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胡建斌表示:“我们将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激活流量,以用地‘指标池’统筹增量,以节地提质攻坚行动盘活存量,以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挖掘潜量,以塑造绿美自然生态空间提升质量,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
省水利厅将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聚力实施“851”广东水利高质量发展蓝图,健全实用管用的水利体制机制,以深化水利领域改革的实际成效,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中展现水利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