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期间,人工智能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不少代表委员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在发展人工智能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建议加大基础研究的力度,赋能制造业底座,创造出更多“出圈破壁”的技术和产品。
6月23日,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广东主题采访活动在广州启动。当天上午举行的情况介绍会上,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委金融办、省人才工作局等省有关部门负责人通报广东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的情况。
6月12日,低空经济与汽车产业融合发展大会在广州举行。与会嘉宾认为,新能源低空飞行器作为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载体,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存在显著的技术协同效应,二者在研发体系、制造工艺、应用场景等方面双向赋能。对于汽车制造大省和低空装备大省广东来说,推动这两大产业融合发展既是锻造长板,也是拓展新的增长极。
三年前,《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的落地为这片热土播下了科技创新的火种。如今,围绕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正以蓬勃的姿态成长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高地。
日前,广东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正式印发《数字广东建设2025年工作要点》(下称《工作要点》),文件围绕培育新引擎、壮大数字经济、深化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数字社会、夯实基础设施及优化环境六大方面,部署了50项具体任务。
一系列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速布局,高端科研人才加速汇聚;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制度创新,则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作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粤港澳大湾区正以新质生产力为突破口,在深化开放合作中加速迈向国际一流湾区。
4月12日,经过大约45分钟的飞行,一架从深圳市蛇口赤湾港起飞、运载着深圳特产光明乳鸽等货物的无人机在中山市小榄镇宏昌物流园内降落,这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首条跨海低空物流商业化航线完成了首飞,成为大湾区低空飞行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3月1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从技术攻关、企业培育、应用场景、产业集聚、重点项目、数据要素、开源创新、引育人才、投融资、标准体系、交流平台、监管机制等12方面推出系列措施,着力构筑高技术、高成长、大体量的产业新支柱。
今年以来,国产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大放异彩,中国硬科技着实火了一把。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人们对未来产业的关注热度居高不下,低空经济更是成为众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走进中铁二十五局武梅铁路3标项目无人试验室,一只巨型的自动化机械手臂正在工作,抓取试块、放入仪器、自动检测、抗压试验……仅需2分钟左右,一组混凝土试块就完成了强度试验。
2月5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交流研讨。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强调,人工智能正在掀起产业变革,机器人时代逐步照进现实。
事实上,发展低空经济,广东本身就具有扎实的产业基础:今天,广东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份额已经占到全国90%,占全球超过70%,一批低空领军企业率先在大湾区“起飞”。
在人工智能行业内,有“AI重塑所有行业”的说法。连日来,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广东主题采访活动走访广东多地,看“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千行百业,“+”出无限可能。
今年,广东明确提出支持深圳、广州、珠海建设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打造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高地。深圳、广州、珠海、湛江等多地相继出台低空经济产业布局、扶持类政策,竞相布局打造“天空之城”。
围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产业平台,打造算力科技产业集群,建设“中国算力网”总调度中心产业基地,推动人工智能大科学工程,设立鹏城愿景基金及前海科创孵化基地和建设国际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