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资讯 > 专题专栏 > 专题 > 飞“5”大湾区 > 要闻速递

横琴、前海、南沙、河套:高质量发展有我!

2024年02月22日 来源:羊城派

[ ]

  征程万里风正劲,扬帆启航再出发。

  新春开工第一天,广东省委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再次吹响奋进的号角。

  在中国创造世界奇迹的征程中,广东的作用举足轻重。

  迈过险滩、陡坡,突破关隘、梗阻,粤港澳大湾区四大合作平台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走得越发坚定且坚实。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横琴、前海、南沙、河套,以竞标争先、赛龙夺锦的姿态,展示出强大的发展动能——在“软联通”“硬连接”上步稳蹄疾,在对接融合、创新协同上加速成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实现融合集群式跃升。

  省委财经委员会会议在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重点时强调,广东将强化重大平台项目支撑,锚定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突出抓好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牵引带动全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强化重大项目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今天,四大合作平台以自述的方式,传递自信自强的讯息;其“使命如磐,重任在肩”的力量和担当,也让我们读懂全省锚定高质量发展、再造一个新广东的底气与支撑。

  横琴

  以澳为重,倾琴所能

  在珠海之南,有一座与澳门仅有一水一桥之隔的岛屿。这就是我,横琴。

  从曾经蕉岭绿野、人烟寥落的边陲海岛,到如今高楼林立、活力迸发的发展热岛,在时代之变中,我始终坚守着服务澳门经济适度多元的使命担当不变,为推动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注入强大动能。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金融岛。横琴宣传供图

  我与澳门的“不解之缘”,要回溯至十多年前那段风云激荡的时光。彼时全球金融危机来临,以旅游博彩为支柱产业的澳门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震荡。2009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指出,澳门经济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走适度多元发展之路。而与澳门最近之处相距仅有187米的我,面积是澳门的3倍之多,成为了承载澳门产业发展、拓展澳门腹地的最佳选择。

  随着关系渐近,我作为联结澳门与内地广阔市场交汇点的作用愈发突出。2021年9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横琴方案》)落地,牵着我迅速走上成长之路:我要蝶变成为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新平台、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的新空间、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新示范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高地。

  于是,近三年时光里,粤澳同心同行,让我这片106平方公里的土地,能用开拓性的生动实践诠释“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  

珠海-横琴-澳门景色。横琴宣传供图

  我,是一片充满机遇与发展潜力的创业热土。

  粤澳合作科技产业园、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粤澳跨境金融合作示范区等平台不断崛起,澳门4所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分部,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中医药、文旅会展商贸、现代金融等“四新”特色产业集聚成势,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正以前所未有之势加快涌现。

  我聚焦四大重点产业靶向引才,双15%税收优惠政策让境内外高端与紧缺人才也可享受个税超15%部分免征的优惠。到2023年11月末,合作区“四新”产业实有企业已达16418户,澳门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累计孵化港澳项目730个,实际办公人数逾千人。

  我,还是一块澳门居民生活就业的幸福宝地。

  1月2日,粤澳两地合作建设的首个综合民生工程“澳门新街坊”完成了新房首签,我深感这将推动多项民生规则衔接澳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携11个“王牌科室”接手横琴医院,澳门居民可“一窗式”经办粤澳社保业务,“琴澳居民招聘专区”、澳门青年专项实习计划推出……我正不断推动民生建设、打造趋同澳门的生活环境。

  如今,在我这里定居就业的澳门居民有1.1万人,工作的澳门专业人士跨境执业人数近1300人。莲花大桥上,双向奔赴的车流奏响了“双城生活”的美妙旋律,而我的怀抱也将成为更多澳门居民生活就业的全新家园。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资料图

  琴澳一体化不断纵深推进,在无前例可循的情况下,我拿出了弥合“两制之异”、融合“两制之优”的看家本领,创新性地构建起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体制机制。从企业琴澳注册“跨境通办、一地两注”、5分钟搞定跨境资信证明,到建立跨境法律服务“一站式”平台,高质量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再到全国首创“联合一站式”通关落地,在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之中,澳门平台、国际资源、横琴空间、成果共享的优势愈发凸显。

  近三年间,我的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地区生产总值从2009年的2.85亿元增至2022年的461.79亿元,年均增长约31.4%;制度创新深入推进,累计落地600余项改革创新成果;对澳产业合作成效显现,合作区澳资企业近6000家;琴澳民生服务加快融合,城市建设逐步完善。

  2023年12月21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发布,我再次迎来了全新的目标与挑战。仅2024年,我便要让新质奔涌,“四新”产业增加值占比提升至55%;我要继续张开怀抱,让合作区居住的澳门居民达2万人;我要区域破圈,让“十字轴带、三大片区”的规划不断提升我的城市能级;封关在即、分线管理,我更要促进琴澳要素高效便捷流动……

  珠江潮涌、琴澳璀璨,2024新章开启,我迎来了合作区成立三周年,也迎来了《横琴方案》第一阶段建设成效的大考之年。澳门与我心手相牵,而我也将绘就琴澳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新图景,挺胸昂首、阔步向前。

  ▶地标:莲花大桥

  联通琴澳“金钥匙”

  1999年澳门回归前夕,为加强澳门回归后与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珠澳两地经济的共同繁荣,经国务院批准,珠澳莲花大桥兴建落成。

  从高空俯瞰,澳门三岛构成三个花瓣,飞架于濠江之上的莲花大桥则像一枝长长的叶茎,将澳门这朵美丽的莲花与内地紧紧相连。

  2003年3月,坐落在莲花桥头的第一代横琴口岸正式投入使用,为往来琴澳两地的旅客和车辆提供通关服务。横琴口岸迄今仍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内唯一连接琴澳两地的出入境通道。

  如今,莲花大桥如同一把打开澳门与横琴连接通道的“金钥匙”,正勾勒出琴澳居民“双城生活”的律动,不断促进粤澳深度合作和一体化高水平开放。

莲花大桥。资料图

  前海

  朝前向海,深港相融

  我是前海合作区,一片位于深圳南山半岛西部、珠江口东岸的瑰宝之地。

  深圳与香港,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紧密合作,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双城故事。作为深港合作“桥头堡”的我,从一片滩涂变为创新创业沃土,从一张白纸变为最美最好的图画,正为这个故事不断增添精彩篇章。

  说起来,我的故事不过十来年——2010年8月,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国务院批复同意《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将我建设成为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的合作示范区。自那时起,我便开始了从“荒滩涂”到“聚宝盆”的华丽转变。

  2021年9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印发,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前海合作区总面积由14.92平方公里大幅扩展至120.56平方公里,扩容后的我,具备了空港枢纽、海港枢纽、会展商务、现代服务等国际湾区核心发展要素。

  大小南山、68公里海岸线、28条入海河道、2处自然保护地、8个城市公园、3个岛屿……这些是我的生态家底;1个国际机场、2个铁路站、6个港口码头、6个对外开放口岸、1条城际轨道线、7条城市轨道线、6条高快速路(含1条跨境通道)……这些为我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有力支撑。  

深圳前海。羊城晚报记者 王磊 摄

  生于“敢为天下先”的深圳特区,“创新”是我骨子里自带的基因。自2010年成立以来,我始终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一张白纸从零开始,一年一个样,成就了如今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

  这些年里,我坚持“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新引擎;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打造“前海模式”,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成为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新动力;坚持“精耕细作、精雕细琢”,成为国际化城市新中心;坚持打造一流法治环境,成为法治中国新示范。

  不断强化硬联通,加快软联通,促进心联通,建成深港国际金融城、国际法务区、国际人才港等重要载体,毗邻香江的我,成为了与香港关联度最高、合作最紧密的区域之一。

  持续推进城市新中心建设,279栋高楼拔地而起,109条道路四通八达,海陆空铁齐备,山海资源丰富。我可以自豪地说,若要数过去十余年我国城市空间形态变化最大的区域,不能没有我。  

深圳前海。羊城晚报记者 王磊 摄

  眼下,我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了。2023年1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前海规划》),为我持续扩大开发开放按下了“加速键”。

  感恩奋进,起而行之。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落实《前海规划》的开局之年。奋力开启开发开放新篇章,我将切实扛起使命、把握机遇,紧紧围绕《前海规划》中明确的四大定位、三阶段目标和六大领域任务,按照年度工作计划和专项推进方案安排,细化时间表、任务书、线路图,将任务落到实处。

  踏上新征程,我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以自由便利为重点,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以互联互通为抓手,打造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区;以优质高效为导向,打造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高地。牢记领袖殷殷嘱托,在新起点上高水平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海图景!

  ▶地标:前海石

  精雕细琢 扬帆启航

  一座城市的地标不仅可以是高楼大厦,还可以是一块石头——前海石。前海石位于前海石公园,高约2.8米、宽约2.1米,造型宛如“扬帆启航”。

  这是一块见证历史的石头。2012年,在前海石旁,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发出了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号召,并深情寄语:“精耕细作,精雕细琢,一年一个样,一张白纸,从零开始,画出最美最好的图画。”

前海石。新华社发

  南沙

  湾区之心,筑梦未来

  我是一片充满活力的土地,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距香港38海里、澳门41海里,是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原点,也是广东省唯一国家新区、广东自贸试验区面积最大片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大家亲切地称我为南沙。

  那是2015年的春天,当温暖的阳光洒在珠江口时,南沙自贸片区正式挂牌成立,如同一个初生的婴儿,带着无限的可能和希望。时光荏苒,到了2022年的夏天,我的未来定位愈发清晰明确。国务院印发的《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赋予我新的使命: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这一刻起,我担起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推动大湾区融合发展的重任。

 广州南沙。资料图

  我敢当,始终把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扛于肩上。

  从2020年至今,我已推出了30多项区级政策。尤其是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重点领域,靶向施策,密集推出了独角兽黄金牧场九条、强芯九条、专精特新九条、金融十五条、总部经济等政策,以及离岸贸易、涉外法律服务、气候投融资、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等系列特色专项政策措施,“真金白银”扶持商业航天产业、制造业、服务业、航运物流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金融业等高质量发展。仅《广州南沙新区(自贸片区)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针对企业的奖励最高就达5000万元。

  今年1月5日,南沙区委四届七次全会提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扛起‘主阵地和新引擎’的责任担当”。1月9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体制改革的意见》,15条利好政策使我更有信心和底气。1月19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行动方案》,涉及我的有五大方面16项具体任务,我又被委以重任。

广州南沙风光。资料图

  我敢干,努力加快提升国际航运贸易枢纽能级。

  2023年,我的外贸进出口总值超过2900亿元,规模位居全市第一。这一佳绩的背后,是我获批成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综合保税区等重大平台,以及南沙经开区综合排名跃居全国第七、南沙综合保税区绩效评估在全省名列A类的有力支撑。

  同时,过去一年里,我的跨境电商进出口总值超850亿元。航运物流枢纽建设方面,南沙港区国际通用码头、南沙国际港航中心已开工,广州LNG应急调峰气源站配套码头也投入运营并正式对外开放,南沙港铁路开通中欧中亚班列,建成大湾区首个全自动化码头,启动共建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出台航运物流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打造南沙国际海事服务集聚区……

  我敢做,“走出去、引进来”步伐越来越快。

  在推动港澳合作方面,我创新设立了广州南沙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广州南沙粤澳发展促进会等机构,构建了广州南沙新区香港服务中心双向对接机制。我累计落户港澳企业近3000家、投资总额超千亿美元,还有13个港澳青创基地,入驻600多个港澳台创业团队,为港澳台青年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我的另一名片“国际会议之城”也分外闪亮。第五届世界媒体峰会、大湾区科学论坛、国际金融论坛(IFF)全球年会、亚洲青年领袖论坛等国际盛会先后举办,世界目光瞄准“湾区之心”,这里成为全球观察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窗口。

  这些成果令我欣喜,更给予我激励。使命在肩,自当笃行不怠。接下来,我将聚焦深入实施《南沙方案》,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全面拓展与港澳合作深度广度,持续推动《南沙方案》各项任务落地落实,为大湾区“一点两地”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地标:IFF永久会址

  木棉花开 鸿翔海丝

  在中国首个国际金融岛——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明珠湾横沥岛岛尖,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宛如一朵雪白的钢铁木棉花,与红蓝相间的明珠湾大桥遥相对望,珠江水缓缓向前流入南海。

  该项目以“木棉花开,鸿翔海丝”为设计理念,俯瞰犹如一朵盛开的木棉花,正面形似展翅的鸿鹄,在海上丝绸之路自在翱翔。2023年10月27日至29日,IFF全球年会首次以线下方式在此举办,承载国际金融论坛的深远影响力,永久会址着力打造世界新金融及丝路合作对话新高地。

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新华社发

  河套

  科创为魂,蓝图焕新

  我是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尽管在四大合作平台中“个头”最小,却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具有一河两岸、一区两园、跨境接壤、合作开发的独特优势和价值。

  我的发展历程,官方记录最早在1997年5月。彼时深圳与香港共同开展河流防洪排涝工程,将深圳河截弯取直,形成0.87平方公里的河套地区,位于新深圳河道南侧香港管理区域。经过深港双方多年的探索磨合,河套地区的开发终于在2017年形成了创新性的合作方案。2017年1月3日,港深两地签署《关于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明确双方共同建设包括港方0.87平方公里和深方3.02平方公里的“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七年时间内,乘着大湾区发展的东风,我从一纸蓝图蜕变为创新平台新实践。

  携手共建,同创新篇。在深港两地谋划合作构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第七年,我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节点。2023年8月,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我制定了全新的发展定位:要求以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极点,努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全景图。陈湛淇 摄

  和其他三个平台相比,我的定位非常明晰,因我自带“科技创新”特色,集中承载了一批深港科技创新资源,在推动打造协同创新高地、有效支撑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可以说,科技创新就是我的发展之魂,我生来就是为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致力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

  我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南部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接壤处,面积3.89平方公里。其中,约0.87平方公里的香港园区位于南侧河岸;北侧的深圳园区则分为皇岗口岸片区和福田保税区,面积3.02平方公里。

  两岸一心,生机无限。我拥有“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深圳经济特区”的双重制度优势,人员、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要素能实现高效便捷流动。近年来,一河两岸优势互补,我正奋力按下高质量发展的快进键。自成立以来,我紧紧围绕国家确定的发展方向,奋力担当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科创引擎”,制定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持续推出并深入实施深港联合政策包“28条”,先行先试简化科研样本出入境等5条政策,让科创项目和人才可以同时享受深港两地的政策支持。

  我汇聚的“科创朋友圈”正越来越大,高端科创资源快速形成从“零的突破”到“集聚发展”的良好局面。截至目前,合作区深圳园区已经落地高端科研和产业化项目150多个,集聚了大批海内外院士专家和高端科研人才,形成了国家重大科研平台、世界500强研发中心、香港高校科研项目、突破核心关键技术项目、深港独角兽企业、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等科创产业集群,新增高品质科研空间30万平方米,科技创新迸发出澎湃生机。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羊城晚报记者 王磊 摄

  今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我继续成为“主角”之一。报告为我确定了新一年的目标和工作方向:2024年,我将持续推进高质量建设与发展,继续强化规划引领,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园区开发建设,强化协同联动。

  具体而言,我将在这些重点工作上发力:继续推动税收优惠、“白名单”管理、分线管理等政策落地,加快建设新皇岗口岸,支持深港高校联合成立研究生院打造国际科技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试转化等公共服务平台,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际总部,建成深港开放创新中心,供给优质科研、产业空间30万平方米以上,引进港澳及国际优势学科科研项目10个以上,新增高端科研机构、顶尖企业研发中心、高水平科研团队20个以上。

  这些奋斗目标,与《规划》中赋予我的2025年发展目标一脉相承。基于宏图,我将踔厉奋发,勇担科创使命,在新的一年创造新的精彩。  

  ▶地标:能量光柱

  点亮科技创新之光

  河套合作区的标识物于2023年9月亮相,为分立两侧的能量光柱。

  地标形象灵感取自河套合作区皇岗口岸片区国际协同创新区的建筑形态,设计融合了电子芯片和科技元素。能量光柱散发的光芒,为开拓进取、科技创新之光,点明“科技创新”这一河套发展的核心关键词。能量光柱向核心聚拢融合,光芒向外发散,象征世界级科研枢纽的新蓝图正以河套合作区为中心成长延展、面向四海。

 河套能量光柱。资料图

  总策划丨杜传贵 林海利

  总统筹丨林洁 林如敏 林兆均 黄丽娜

  执行统筹丨刘云

  文丨刘云 孙牧 徐振天 冷霜 陈玉霞

  视频统筹丨宋金峪

  视频剪辑丨王绮静

  视频设计丨麦宇恒

  海报丨肖莎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