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城市 > 广州分站 > 最新动态

新局·十评 | 广州:超大城市,何以为“大”

2023年01月05日 来源:南方+

[ ]

  大国呼唤大城。

  城市虽无优劣之别,但一定有大小之分。大国的崛起,往往伴随大城的崛起,伦敦、纽约莫不如此,北京、上海亦不能免。

  从世界眼光看,城市文明逐渐进化,城市群的分布和发展趋于稳定,极核城市或超级大城市正在主宰城镇化进程,这是属于城市的进化论;

  从时代进程看,大国崛起使得大城市需要在国际竞合中扮演配置全球资源、争夺国际话语权的历史使命,这是关乎国运的城市重任。

  大城知“重”,更负“重”。7个超大城市、14个特大城市的人口占全国的二成以上,GDP占全国三成以上。从都市圈到强省会,中国的城市越来越大、大城越来越多,如何在世界城市体系中标定发展高度,书写时代答卷,这是大城市的新担当。

  千年商都、一线城市,过去的广州,够大;

  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核心引擎之一,现在的广州,也够大;

  舟大者任重, 马骏者远驰。正处于迈向国际大都市关键期的广州,其城市进化论如何为中国式现代化求解?

  大城市要见新担当,期待广州“城”意。


  支柱之思:凭什么配置全球资源

  大广州,是不是一个强广州?

  经济总量占中国经济第一大省近1/4,社零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双破万亿大关,成为国内双破万亿第三城,白云机场2021年吞吐量蝉联全国首位,广州港货邮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列世界第四和第五,广州南站客流量全国第一。

  显性数据看,广州还是大广州。但时代在变,衡量的尺度也在变。

  广州R&D经费占GDP比重(研发强度)不仅落后于北京、上海、深圳,且距西安、杭州等地也有一定差距;广州123家“小巨人”的数量,同样和北上深存在较大差距,未进入全国前十;从资本市场发展水平来看,广州的境内上市公司数量仅排全国第七名,境内上市公司总市值仅为同是大湾区核心城市深圳的24%。

  大城市新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全球化的经济模式中,各大城市已变为多国经济联通之地,与其说它们是工业生产的中心,不如说是提供服务的中心,简而言之大城市厉害之处在于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这包括集聚国际人才、全球资本等高端要素,提升金融、贸易等高端服务功能,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占据产业链核心环节、价值链高端地位的能力。

  对于新能力的提升,广州早有认知。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战略科技平台挂牌运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开学,广州期货交易所迎来首个品种上市。

  大院大所大平台的落户,广州正在升级核心竞争力。


  从枢纽型网络城市到全球资源配置中心,广州迈向全球城市的新战略新格局逐渐清晰——从依靠低成本土地和劳动力驱动发展阶段转向依靠制度文化、高端投资和创新驱动发展阶段。

  城市资源配置的依托在哪里?在产业。这是实现人才、技术、资金的有机结合和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支撑。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2017年提出“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到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制造业立市”,广州一直在强化实体经济,为什么?这是基于现实性、前瞻性、战略性三重考量。

  现实性在于,2015年-2020年,广州出现“退二进三”的现象,工业占 GDP 的比重出现逐年下降情况;从前瞻性看,制造业是主战场,广州要的是不仅要“制造立市”,更要“智造强市”;战略性是指,这里是千年商都,让“广货”之名响彻中外,能够提升城市品牌价值,也能够提升中国制造的影响力。

  近日,工信部公布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广州中三席。产业集群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形态,广州重点打造21条产业链形成“万千百”规模化产业链群梯队,入选国家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凸显了广州“制造业立市”的阶段性成果。

  广州,正在争夺新的话语权。


  支点之力:南沙为什么重要

  给广州一个支点,能撬动什么?

  如同浦东之于上海、前海之于深圳,南沙的崛起,让广州思考的空间更为广阔。思考指引何处?回到南沙的目标: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这同样是寻找大城广州,在中国城市坐标体系的新价值的三个维度。

  撬动支点,广州要“缝合”珠江口。过去凭借着高速公路、交通枢纽的优势,广州在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作用无可替代,如今,珠江口上,越来越多跨海跨江通道横空出世,串联起世界级的机场群、港口群、高铁群,让珠江口东西两岸互联互通、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新世纪以来,广州实施战略外拓,将城市建成区推向珠江出海口,由江入海,城市也从“云山珠水”跃升为具有“山水城田海”特色的大山大海自然格局,实现了从滨江城市到滨海之都的历史性跨越。湾区时代,广州正处于“广深港”“广珠澳”两条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交汇点,随着广州提出建设科技创新轴,南沙的崛起将引领广州的科创力量向“深蓝”挺进。

  如此背景下重新审视南沙,对于广州而言,方能根植“云山珠水”、东西“两翼齐飞”、迈向“海阔天空”,这不仅是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和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的关键支撑,也是服务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使命担当。

  撬动支点,广州要胸怀国之大者。从国家层面对横琴、前海和南沙的规划看,三个平台在战略定位上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南沙突出“粤港澳全面合作”和“面向世界”两个关键,特别强调与港澳协同,共同扩大对外开放。

  2022年8月,广州迎来了一位粤港澳大湾区的“001”号——大湾区执业香港律师第一人何君尧;9月,广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学校首批500余名新生走进校园,开启新学期,这是中国内地首所非营利性的港人子弟中小学,也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教职人员解决了非内地籍子女的教育衔接问题。做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功能,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南大门”、交汇交融交锋的前沿地,广州时刻牢记“国之大者”,更好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

  撬动支点,广州要有世界眼光。广东既是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广州,是窗口中的窗口。改革开放始于城市,造就了中国的城市,从追赶世界、融入世界到面向世界,枢纽广州在这里与世界牵手。

  如今,门户南沙,正夯实流量枢纽地位。国家外汇管理局在南沙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南沙港铁路建成通车,打通南沙自贸片区陆海联运“最后一公里”……这里正充分发挥好大湾区制度创新高地、对外开放门户和综合服务枢纽的作用,不断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承接和辐射是战略支点最重要的两大功能,不仅要接得住,还要带得动。做强支点,既要充分发挥超大城市的集聚优势和规模效应,也要通过辐射带动实现各层级城市高质量协调发展,更要体现广州作为全国主要要素市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综合交通枢纽的特点,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支点贡献。

  强支点,就是强广州,强湾区。


  支撑之解:离国际化还有多远?

  大城之大,看大势大局。

  大势是看时间,国际关系的此消彼长、中国城镇化的进程决定了大城崛起之势,势不可挡;大局是看空间,要知己知彼,标注大城广州在世界城市坐标体系的方位。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由大到强,这给城市发展奠定了基调。无论是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还是国际大都市,广州均需代表国家在全球城市体系当中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国际影响力、争夺国际话语权。

  广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勾勒了广州未来5年的城市愿景和努力方向,强调“聚焦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转型”。转型,言下之意是广州还需要更国际化。

  国际化是广州走向全球城市大舞台的战略选择,这种抉择需要考虑三种思维——

  城市治理,要更具全球视野。

  城市现代化是城市国际化的基础,城市国际化则是城市现代化的必然发展。广州应当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为城市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这既解决影响广州自身发展的如城中村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等老大难问题;又能发挥服务引领区域发展的职能,提前模拟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系统性风险”。参与国际治理,广州已主动作为。作为首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奖项,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迎来设立10周年,逐渐打造出成功的全球城市治理创新公共产品,为全球治理创新贡献城市智慧。同样,广州奖改变了过往中国城市只能参评外国奖项的局面,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城市的战略自信。

  城市气质,要更有国际范儿。

  超大城市,有特色才有未来。巴黎是浪漫之都,新加坡是花园城市。在广州璀璨的经济实力外表之下,其城市品牌的认知尚处于一个亟待“激活”的状态。是“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还是千年商都,美食之城?民间俗语建构了一个富有生机的广东、广州形象。但是展望2035年,建成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国际大都市,广州需要加快形成具有较高显示度的城市特色,扭转外界对广州的片面认知,打造立体化的城市IP。


  城市视野,还要更有开放格局。

  自古以来广州就离世界很近,这里是东南亚、阿拉伯的商人进入中国的第一站……如今珠江口跨江通道逐渐增多,以广州为枢纽中心的交通格局正在被打破,广交会迎来了上海进博会、北京服贸会等后起争相竞秀……枢纽之城如何抓住开放新契机?广州必须从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跃升,打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组合拳,与世界更加全方位紧密连接,尤其是与港澳率先对接,这是广州优势之所在。

  超大城市释放的梅特卡夫定律效应(即一个网络的价值和这个网络节点数的平方成正比),意味着超大城市规模收益递增的正向效应会增强,越开放,节点数越多、越强。当前,广州创建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中新(广州)知识城等国际化平台和载体,正全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超大城市,何以为大?承载战略蓝图,妙笔写好“大国文章”彰显大格局;新发展动能强劲、开放春潮涌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凸显大能级;协调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总结城市化方法论赢得大空间;永葆改革创新活力,探索未来城市治理范本拥抱大未来。

  坚决扛起国家中心城市、国家一线城市、省会城市的责任担当,大广州,将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策划 林焕辉

  统筹 何山 朱紫强 苏力 吴欣宁 罗莎

  评论员 柳时强

  设计 麦瑜瑜  张雅

  出品 南方日报珠三角新闻部 南方城市智库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