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18日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25年全国两会,粤港澳大湾区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对大湾区发展提出了提升“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的进一步要求。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粤港澳大湾区自建设以来,区域内各地优势不断融合,呈现“车畅、人兴、财旺”的景象。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6周年之际,围绕如何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全国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何超琼委员:打造“赛会”复合型消费场景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何超琼再次以“大湾区人”的身份呼吁,通过“赛会造磁场”,让“流量”变“留量”,加速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融合。在何超琼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可以通过“陆海空立体交通﹢赛会经济”双引擎,加速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何超琼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要进一步融合发展,必须双引擎驱动,用“硬联通”打破地理界限,以“软联通”重构产业生态。为此,她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应该拓展“上天入地”交通版图,从高铁互联到空海联运,从地面枢纽到低空网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交通运输服务规则机制的“软联通”。具体说来,进一步完善跨境立体交通网络建设,以“陆、海、空立体跨境交通网”打通大湾区经脉;推动港澳与内地高铁票务系统互联;试点大湾区“空海联运”电子通票等。
“今年‘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将在粤港澳三地举行,这也是粤港澳首次联合举办全运会。”何超琼表示,这一体育盛会在拉近大湾区人彼此距离的同时,更是共同分享资源、分享成果,以及分享满足感。她建议,打造以“赛会”为核心的复合型消费场景,推动会展经济、赛事经济、文旅经济等上下游行业深度发展。比如,以“十五运会”为契机开发“赛事﹢深度游”一票通产品,整合跨城市观赛的门票、交通、酒店和大湾区内“一赛多城”文体旅休闲游路线;持续放大“会展﹢”赋能效应,建立政企协同招商机制,打造国际会展竞标联合体,与国际会展行业协会和国际知名会展公司达成交流与合作,提升大湾区的国际影响力。同时提升“最后一公里”交通通达性,解决场馆(展览及赛事)与交通枢纽的接驳线路不足,加强轨道交通、公交、出租车服务,优化周边餐饮配套;打造场馆周边集购物、商务、娱乐、酒店、艺术、体育等休闲功能于一体的消费新空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何超琼表示,香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独特的优势,但绝不能单打独斗。
“要与区域内其他城市紧密合作,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发展。”何超琼说,“大湾区的发展不仅是区域内的协同,更是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我们需要将各项政策切实落地,以推动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记者 刘圆圆)
朱鼎健委员:“科创﹢文旅” 推动低空经济发展
“一是最有条件,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产业、政策、科研多重优势,特别是深圳、香港的优势明显;二是最有需求,深港两地人流物流往来频密,在城市应急救援、文化旅游、技术研发和产业链互补等方面存在很多需求交集的空间……”两会期间,谈及粤港澳大湾区的低空经济发展前景,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朱鼎健信心十足。他表示,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代表之一,其产业发展受到国家高度重视。2024年更是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广泛,涵盖物流运输、安防应急、商业飞行、旅游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尤其是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在传统模式下旅游业潜力没有充分被挖掘,我认为,可将低空经济文旅品牌作为突破口,联手打造‘空中看深港 一半青山一半湾’的特色文旅线路。”
朱鼎健在调研中还了解到,深圳集聚1700余家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形成完备产业链条;香港特区政府还成立专门“发展低空经济工作组”,同时香港可以提供国际绿色金融服务(包括租赁、保险、出口信贷)等支持。而在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方面,深港两地的物流配送、应急救援、旅游观光等领域需求密集。
“因此,我建议有关部门对大湾区低空经济联动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对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产业协同等给予指导。”朱鼎健说,可将香港和深圳之间作为先行先试的试验场,特别是在产业链互补、科技研发合作等方面进行规划和政策引导,加速低空经济产业化国际化。
朱鼎健认为,深圳和香港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色、标志性的城市地标,山、海、岛屿、城市建筑等应用场景丰富。文旅部门可联手打造低空经济文旅品牌,打造串联两地标志性景点,举办低空经济主题活动,体现深港两地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城市魅力。“在深港低空经济旅游合作的模式成熟后,逐渐推动大湾区其他城市参与,实现‘天空之城’向‘天空之湾’的转变,推动大湾区低空经济与国际接轨,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朱鼎健说。(记者 刘圆圆)
黄锦辉委员:共建大湾区科创生态圈
全国两会期间,聚焦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的科创话题热度持续攀升。持续关注科创行业发展的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黄锦辉表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粤港澳大湾区,应把握创新机遇、勇攀科技高峰,通过共建科创生态圈,助力国家科技强国建设。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创新科技枢纽,拥有独特的国际化优势和完善的法律体系,可以发挥香港所长、满足国家所需,在科创领域大有作为。”黄锦辉说,然而,目前香港与内地在科创领域的深度融合仍面临一些政策壁垒和机制障碍,亟须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优化,进一步推动资源的高效流动与协同发展。
“建议建立大湾区科创合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各项措施的落实。比如,从人流、物流等要素流通而言,要进一步简化内地相关科创人员出入香港的审批流程,尝试推动‘绿色通道’审批机制,为参与大湾区科创合作的相关人员发放专项通行证,允许其在特定时间内自由往返内地与香港,便于开展实地调研、项目对接和合作洽谈。”黄锦辉说。他也建议,继续推动港澳与大湾区内地城市间的资金互通、市场互联工作。鼓励内地投资机构在香港组建本地化的基金管理团队,推动内地科创企业“走出去”,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在黄锦辉看来,相关科创机制建设可以在深圳、广州等大湾区城市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后逐步推广至整个大湾区,助力推动大湾区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为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记者 徐金玉)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