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5日 来源:南方日报
今年5月召开的全国旅游发展大会,是党中央首次以旅游发展为主题召开的重要会议。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强调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今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近期,南方日报记者采访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就旅游业新的战略定位进行分析解读,并围绕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以及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等话题建言献策。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创院院长、中山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保继刚:
创新税制,让旅游业“富民又富政府”
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分别是投资、出口和消费,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相比过去40年,投资、出口拉动效应减弱,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正在日益凸显。而消费领域最活跃的行业之一,便是旅游。因为旅游是必须到场消费的,这就需要流动,流动又产生带动效应。因此,党中央提出旅游业是“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也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此外,除了流动性,量(规模)大是旅游市场的另一大特点。我国已形成全球最大国内旅游市场,具有消费力的人群并不在少数,他们有足够多的可自由支配收入为自己的旅游活动提供支持,逐渐成为高端旅游消费主力。
当前,经济逆全球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言论和行为甚嚣尘上,而旅游作为一种对外交流的方式,能够让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人在交流交往过程中,加深认识、增进理解。我国大力发展入境游,不仅是从经济发展角度考量,更是为了让更多国际友人来中国,真听真看真感受,消除误解,化解矛盾,增进理解与互鉴。旅游也能够增强国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增进民族之间的理解与互信。
旅游发展要坚持“三个原则、五个统筹”,即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统筹政府与市场、供给与需求、保护与开发、国内与国际、发展与安全。以“提质增效”为例,旅游的产业属性更强,需要遵循市场客观规律,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能漠视规律,过度干涉市场;但也不能一味放任市场,让资本说了算,需要政府有力、有效、有度的制度安排和治理方案。
新时代新征程,旅游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目前的旅游业,机遇在于旅游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但挑战同时存在。首先,支柱产业往往税收贡献较大。但旅游业并非如此,一些旅游业发达的地区存在“富民不富政府”的现象。因此,有必要研究税制体系改革,探讨消费税改革的可能性,让消费环节的税收直接带动当地发展。
其次,战略性支柱产业需要人才支撑。而我国旅游教育仍面临一些问题,新冠疫情加剧了旅游学科和旅游教育招生调整的难度,新时代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到了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的关键时刻。我国也还没有设立旅游管理专业博士学位,而业界非常需要专业博士对旅游管理问题进行创造性解决,这是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的关键人才支撑。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发展报告(2023)》主编徐红罡:
提升供给水平,让旅游业助力大湾区发展
近年来,旅游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公众对旅游的认知上。除了经济属性,旅游业的社会性和公共性也逐渐被重视,如心理健康、情感价值等方面。通过旅游体验,消费者会对产品产生信任和情感认同,从而提高复购率、促进消费增长;与之相对,通过旅游,产品的情感价值和符号价值得以提升。尤其在一二三产融合背景下,旅游业可有效提高产业附加值,从而提升区域产业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聚焦粤港澳大湾区,该区域旅游业发展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大湾区是一个“宜业、宜居、宜游”的区域,能够实现高科技产业和旅游业在共享空间中的融合发展。这意味着大湾区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实现多种功能的共存。然而,这无疑也带来了挑战,比如,要平衡创业成本、居民生活和旅游休闲的需求,并不容易。其次,大湾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文化背景,这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目前来看,大湾区的旅游业发展仍有很大潜力。尤其是在旅游产品的丰富度、产品服务与个性化需求的匹配度、与地方文化融合度等方面,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以海洋旅游为例。广东作为海洋大省,拥有全国最长的4000多公里海岸线,海域面积居全国第二,同时海岛资源丰富,海洋经济总量非常可观,已连续28年居全国首位。这些都是发展广东海洋旅游的先天优势。
然而,广东海洋旅游在配套设施、产品吸引力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海岛旅游,受地形限制、旅游资源较为单一影响,产品易走上单一发展道路,形成路径依赖;另一方面,海岛人才短缺制约了创新能力的发展,产品体系设计尤其是文创产品的研发亟须提升。
结合整体区域看,大湾区海洋旅游发展仍面临着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发展方式依旧粗放、陆海发展缺乏统筹、珠三角和粤东粤西地区两翼发展不协调、交通网络不够完善、资源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加大等诸多挑战。要充分迎接海洋旅游发展机遇,未来可充分做好海洋旅游空间格局规划,包括滨海文化、自然保护地、交通等空间格局,引导游客更好地参与到海洋旅游当中。
除此之外,大湾区旅游新业态也值得关注。比如电竞产业、博物馆旅游、非遗旅游、工业旅游,以及潜水、冲浪、民宿、露营等,这些新业态为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在大湾区,这些新业态已具有一定的市场基础,未来仍需要加强明确的政策引导。
北京第二外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中国旅游研究院饭店产业研究基地主任谷慧敏:
基于“怀旧价值”,发展酒店行业新质生产力
酒店是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和幸福产业,具有重要的精神消费属性,需要特定场景、氛围去激发。随着人们对情绪价值、仪式感追求的提升,怀旧体验已成为酒店区别于其他场景的重要差异。
从宏观看,它是国家、社会发展轨迹的标记地,作为城市建筑文化象征而“永恒在场”。从微观看,酒店也是家庭、个人生命周期中具有重要纪念意义节点的提供者、见证者,承载和连接着人们的怀旧情感和地方依恋,这些都有助于构筑持久、坚固的精神家园。
情感性的交流、个性化的互动,始终是酒店服务业最核心的要素,而这些需要“人对人”来实现。因此,人机服务未来主要趋势不应是完全代替人的工作,而是解决酒店行业痛点,并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软件系统提升管理服务效率。在这一点上,未来我国有望通过软件自主上新实现“弯道超车”“换道超车”。
而对酒店品牌而言,在快速变革的时代,技术和工具迭代日新月异,且容易复制,只有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标识和IP形象,才能实现品牌长期价值的打造。包括建筑、装潢、设施、饮食在内的要素都可以传递文化和审美,也是高质量精神消费的价值所在。
广东作为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前沿、也是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酒店业发展具有几大重要优势。包括拥有最完整的现代酒店业态类型以及产业供应链体验,酒店业的数量和质量始终处于全国首位;兼有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民族酒店连锁品牌,如岭南集团、东呈集团等,在打造中国服务、创新经营管理、开展深度文旅融合等方面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
此外,广东还拥有国内数一数二的酒店、餐饮消费市场,再加上周边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持续带动最高端的商务需求和供给;澳门也在凭借高端餐饮、住宿等产业带动整个区域的休闲度假发展,在现代酒店体系建设中潜力巨大。
未来,依托优越的产业基础和市场基础,粤港澳大湾区可大力发展酒店垂直领域的“专精特新”软硬件智能服务企业,如数字虚拟酒店CEO、品牌宣传人物等,打造酒店新质生产力,引领全球酒店数字化进程。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江金波:
发挥示范作用,加快湾区文旅融合进程
当下我国文旅融合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机遇主要源于消费需求升级的外部拉力增强以及文旅融合政策的良好导向。近年来,我国在文旅融合政策方面的创新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营造了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极为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文旅市场规模在加速扩增,据世界旅游组织2018年调查数据显示,广义上的文化旅游者占比为47%,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不过,文旅融合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低层次融合、浅表融合、单一融合等现象普遍存在,难以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文旅需求;且城乡之间、沿海和内地之间差距大。背后的挑战来自对文化公益性与旅游产业化融合的认识不足,广大乡村地区尤其是边远地区,也容易出现旅游过度开发、对文化遗产带来负面影响的情况。
文化旅游产品和场景尤其需要重视怀旧文化、怀旧要素、怀旧链接的运用。提升游客的文化旅游体验,关键取决于其中文化发掘深度和呈现方式,前者是增进游客知识的重要路径,后者则是文旅融合产品感知美的有效途径。比如视觉、听觉和嗅觉等感官刺激均可以触发个体的怀旧情感,可运用在店铺设计、公共设施及美食等各类“景观”中,全方位营造怀旧气氛。
着眼粤港澳大湾区,该区域文旅融合具有历史传统文化多元、商业文明悠久、产业经济支撑强、前沿科技装备好以及文创发达等优势,在此基础上,已形成文旅融合途径多样、文旅产品丰富、国际化程度高等特质。
例如,作为工业遗产旅游的佛山南风古灶,现代工业旅游示例的潮州古城、广州永庆坊、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等,展示了从历史到现代、从古城到历史街区的文旅融合多样化形式,在展示地方文化特质、产业文化传播、城市形象更新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诚然,大湾区文旅融合还有很大空间。文旅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文旅融合的效益亟待提高;文旅融合在推进大湾区深度融合进程中的作用需要提高等。
建议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评选大湾区文旅融合示范地、示范业态和示范案例(项目),基于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立足大湾区融合发展实际,丰富面向产业层次和企业层次的文旅融合示范区和示范案例,同时采取一定激励机制,彰显示范的文化引领和新业态引领价值。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院长、广东省“百千万工程”专家智库首批专家委员吴志才:
以“温泉+”带动广东乡村产业振兴
温泉产业既是民生,也是实力;既关乎健康,也是环境、经济的主要“战场”。“温泉+”所产生的带动效应,还能够促进“百千万工程”这一战略目标实现。
发展温泉产业,广东具有重要优势。在总数上,广东温泉资源全国第三,仅次于云南、西藏,全省温泉旅游度假区约80个,其中4A级温泉旅游度假区有34个。全省温泉分布可视作“一带三区”,“一带”为环珠三角温泉分布带,“三区”包括粤北的韶关集聚区、粤东的河源—梅州集聚区以及粤西的阳江—茂名集聚区。
目前,广东温泉整体呈现“珠三角发展质量高,粤东西北发展缓慢”的态势,“龙门—从化—佛冈”温泉产业集聚区已经形成,集聚化、产业化、品质化的特征初现。
从产业发展特征看,广东温泉产业现在正处于“2.5”阶段,也就是从“温泉旅游产业化”向“温泉产业共兴化”转变的中间阶段。温泉产业格局基本形成,要让产业对周边乡村乃至整个区域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还需要“温泉+”全产业融合发展。
第一是“温泉+生态”。广东整个旅游格局“城—海—山—泉”,即城市旅游、滨海旅游、山地旅游和温泉旅游资源全覆盖,导向巨大的融合机遇。比如南昆山、罗浮山,近年就迎来了“环两山”战略机遇,通过结合一流的温泉、森林资源,和优良的区位市场,发展成森林温泉康养产业带,有望成为代表广东的展示窗口。
“温泉+文旅”,则主要从产业链的方向来构建。这意味着跳出温泉做产业,从“温泉景区”朝“生命健康”产业转型。这样形成的大温泉康养产业体系能集“旅、文、医、养”四位一体,以旅游作平台、文化作核心,发挥医药及康养价值。
以“温泉+乡村”提升对“百千万工程”的带动作用,关键在于“点、线、面”:从温泉带村、到示范带融合,再到广大的农村消费。打造一流的健康农业,互相配套、联动发展,可以从点、线、面任一角度创新发力——比如聚焦“点”、打造景村联动结对新模式;聚焦“面”,可用温泉结合农事节庆等。以巧妙的结合方式,实现区域的协同发展。
最后,“温泉+品牌”的融合,则在于温泉IP打造。目前,温泉基本停留在资源驱动的阶段、有更多的创意转化。要构建温泉文化IP,可从形象塑造、内容创作、文创开发等多方面发力。以龙门为例,他们就打造出了“龙门十三汤”的经典IP,并且将温泉与当地民宿、庄园、民俗等结合,形成整体的品牌形象,坚持推广后影响力逐步扩大。
此外,温泉景区争选国家重大旅游品牌,或与数字化结合、构建数字温泉景区,也是未来潜力很大的发展方向。
(记者 叶绮涵 周人果 见习记者 周妤洁)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