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资讯 > 各界热议

把更多高质量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2024年02月19日 来源:南方日报

[ ]

  2月18日下午,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分组讨论上,政企研学各界代表共聚一堂,积极建言献策。

  “我们将持续推进高校技术转移体系和能力建设,把更多高质量的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广东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朱孔军说,广东教育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扎实、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大力开展集成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厅长王月琴表示,接下来广东将加快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更好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的主体、研发投入的主体、科研组织的主体、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楼上是研究院,开展原始创新活动;楼下是企业,进行工程技术开发和中试转化……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下称“深圳先进院”)建设“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综合体,打破科研与产业孵化的时间与空间壁垒,打造新型孵化器形态。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深圳理工大学(筹)筹备办主任樊建平在分组讨论中表示,6年来,依托深圳先进院筹建大学合作发展的历程表明,“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是一条“1+1>2”的创新之路。

  “我们坚持‘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深化实践‘教育、科研、人才、产业’四位一体微创新体。”樊建平说,他们布局了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算力芯片、医疗器械、生命科学、生物医药、合成生物等交叉学科,不断开辟新赛道,形成新质生产力。

  深化产学研合作,能有效破解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供求矛盾,更好把科技力量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广东不少高校、研究院以应用和成果转化为牵引,坚持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为深入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贡献力量。

  中山大学打造国家大学科技园示范性孵化载体,促进政产学研融合创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介绍,学校推动广州超算中心、中山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等重要创新资源面向园区内外企业开放,提升国家级创新平台的应用价值与效益。“十三五”以来,中山大学科技园共培育高新技术企业9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81家。

  2022年9月,东莞获教育部授牌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东莞市副市长黎军介绍,研究院整合高校院所、行业组织、科技企业等优势资源,打破各培养主体之间的壁垒,实现同频共振、互利共赢。

  黎军说,研究院建立“企业出题、研究院遴选、高校揭榜”的工作机制,2023年以来共遴选出326个企业课题与高校对接合作。同时,依托研究院专项招生指标推动大科学装置与高校合作招收工程硕博士研究生,服务散裂中子源二期和阿秒先进激光项目的建设需求。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能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大湾区国创中心以关键技术研发为核心使命,产学研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让早期、原创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进入大市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王德保介绍,中心主建硬核总部直属创新平台,致力于实现产业“卡脖子”技术突破。首期已启动工业软件产业发展中心、粒子应用技术创新中心、智能系统创新基地、集成电路创新平台等4个直属创新平台建设,同时正在持续推进数字电网技术、新能源与储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平台建设工作。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2023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港交所来了一位特殊的敲锣人:一台人形机器人手握木槌,与创始人共同敲响开市锣,万众期待的“人形机器人第一股”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优必选”)登陆港交所。

  优必选还有另一个“第一”:目前,优必选已在人形机器人的有效专利储备量方面排名全球第一,高于本田、索尼、丰田等企业。中国企业在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已占据一席之地。

  “优必选不断探索人形机器人前沿技术领域,突破并积累了人形机器人全栈式技术。在全球率先完成了小扭矩到大扭矩(扭矩从0.2N·m到200N·m)伺服驱动器批量生产,满足机器人自主创新发展对于伺服驱动器核心关键部件的需求。”优必选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周剑在发言时表示,优必选参与组建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平台,推动多技术路径探索,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构建良好产业生态。

  在广东,许多企业像优必选一样,以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高端”的核心是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在迈向价值链更高端的路上,广东企业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释放创新主体动能。

  “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助力伊之密打造高端产品,并得以与国际品牌同台竞争。”伊之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甄荣辉介绍,公司长期坚持技术攻关,自主研发出“高性能伺服阀”和“实时全闭环控制系统”两大关键核心技术,打破行业垄断,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

  头雁引领下,广东企业正集聚创新要素创新资源,形成“链式”创新的态势。

  佳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伟介绍,公司将以在广东的四大国家级科技产业基地为依托,打造技术研发、产业孵化和科创服务平台。同时,携手产业链伙伴“整链输出”和“整船出海”,实现全链产品、技术、经验、模式的推广,在全国和全球范围内,打造广东人工智能产业名片。

  ■聚焦

  广东发布五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计划

  瞄准万亿前沿产业方向 打造全省未来产业矩阵

  2月18日下午,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分组讨论上,未来电子信息、未来智能装备、未来生命健康、未来材料、未来绿色低碳等五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发布,广东瞄准有望形成千亿级、万亿级规模的前沿产业方向,打造全省未来产业发展矩阵。

  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以颠覆性技术和革命性创新为本质特征,有望发展成为新兴产业乃至支柱产业。

  具体而言,在未来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到2025年,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展望2035年,未来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力量,在新一代网络通信、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量子信息等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集聚一批龙头企业和创新平台,广东将打造全球未来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高地。

  未来智能装备方面,到2030年,广东要取得30项左右关键未来智能装备技术突破,牵头或参与制定30项以上未来产业标准;培育4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链主”企业和5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到2035年,广东将打造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空天装备、深海装备、深底装备等未来智能装备产业创新发展高地。

  瞄准基因技术、细胞治疗、合成生物、脑科学和类脑研究及AI+医药等方向,到2030年,广东未来生命健康产业将培育10家左右掌握颠覆性技术、拥有爆发成长潜质并可能成长为世界级公司的未来型企业,力争研发投入强度超过10%。到2035年,广东将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创新型企业。

  未来材料方面,到2030年,广东将培育5个以上未来材料产业先导区,共建100个以上实验室/企业未来材料联合工程中心,实现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发展。到2035年, 建立起自主创新能力强、规模化程度高、产业配套齐全、国际领先的未来材料产业体系。

  聚焦绿色低碳需求、前沿技术驱动、未来高成长性和战略支撑性的产业方向,到2030年,广东将布局一批重大(重点)科技创新项目,形成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若干个千亿元级未来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到2035年,广东将在技术进步、绿色竞争力、产业生态、全球化布局等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效,形成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和场景创新共同驱动的产业集群,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奠定基础。

  “广东以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和5个未来产业集群为主轴,加快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省工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涂高坤说,广东将抢抓新风口,推动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成规模、上层次,迅速释放新动能。前瞻布局,在6G、人工智能、低空经济、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下好先手棋、构筑新优势。

  (记者 马立敏 许宁宁 统筹 马立敏)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