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6日 来源:南方日报
数字蓝海风起云涌,数字浪潮激情澎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当前,数字经济正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广东是数字经济大省,总体规模连续六年居全国第一。以北上广深为核心,我国正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组成的数字经济发展城市群,跨区域带动力强劲。
“我在这些发电机旁边徘徊良久,反复欣赏,它们可能是把历史带进一个新时代的‘魔力机器’。”1893年,当美国历史学家亨利·亚斯见到当时最先进的电力设备时,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
今天,我们同样站在一场新的动力革命门槛前——第四次工业革命。计算革命与数字化进程将带来惊人的生产力释放,但未来又仿佛隔着一层迷雾。如何读懂第四次工业革命?南方日报南方产业智库在大量一线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调研基础上,从技术变迁这一视角不断延伸,深入探讨数字化带来的生产关系变化、产业链去留以及不同区域优势比较,以三组关键词,透视当下正在发生的产业变革。
大与小
10月,SHEIN(希音)公布消息,近期成功竞得位于广州市增城区一地块,这是其大湾区供应链总部一期项目,总投资不低于36.9亿元。
SHEIN大规模应用了“小订单、测试再反单”的按需生产模式,有效降低库存、减少浪费,提升产业整体效率,为时尚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创新实践的样板。
这样的生产方式和以往完全不同。大多数时刻,工厂崇尚规模。世界上最大的工厂是波音艾佛雷特工厂,占地将近40万平方米,这是工业史上最巨型的建筑。
在国内,富士康郑州工厂有25万人,最高峰超过30万,一座富士康园区,俨然一座小型城市。
规模,是工业时代利润的来源,大规模生产才能带来超额的利润。但这样的时代,正在成为过去——大规模带来的库存,反而可能是压倒品牌商的最后一根稻草。
尽管规模效益还在,但更小的规模反而成为企业获得灵活性和某种确定性的根本。
数字化背后的逻辑,是制造业整体性的产业转型——从“以产定销”到“以销定产”,在以前的模式中,商家制造并引领潮流,构建消费主义的社会;而在当前,消费者占据主导权,生产方要回应分散的、多元的消费诉求,并根据市场反应来灵活性地调整生产计划。
在这样的背景下,占据一定的数字资源,意味着占据一定的产业链位置。供应链的生成是由数字化公司来组织非数字化公司。对应市场竞争就是“快鱼吃慢鱼”,这对中小企业来说,也同样是一次崭新的机会,大家都可以拥有“快”的能力。
新与旧
在维达纸业、新明珠陶瓷等企业,借助5G+工业互联网,数字化、智能化正在传统行业掀起新一轮生产方式变革。每一条产线的改造,都在悄然间改变着一个产区、一片市场,甚至整个产业的竞争格局。
上个月,“传统产业”一词出现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之中,“要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两手抓”;而今年5月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第一次会议指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
传统产业不等于低端产业,也不等于夕阳产业。没有无源之水,也没有“凌空出世”的产业,新产业的培育和新赛道的建设,更多是内生于或有机嫁接于既有的产业基础上。
例如,汽车对美国来说就是一个传统产业,但是电气化的特斯拉重新激活了它,汽车一改过去机械产品,转身为智能化产品。
过去,一些“傻大黑粗”的传统行业,被当做落后产业看待。但实际上,大多数场景下的创新植根于产业过往的土壤中,制造环节本身对创新至关重要。沿着实验室到产品这个链路来追本溯源,会发现制造业往往是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研发和应用的试验场。颠覆行业传统的巨大创新可能源自发明者与制造商之间的互动。
有相关研究机构将中国的创新模式解读为,中国具备把知识密集型创新市场化的专长,具备逆向工程能力,即把一个成熟的产品重新设计,使它变得更快、更有效率,中国能够把先进复杂的产品设计迅速推动到规模生产和商业化的阶段。同时中国也擅长按照设计产生一个全新的产品,或者设立一个全新的生产流程。围绕中国市场,企业能不断进行产品创新。
这种逆向的创新过程,可能会引发下一轮产业革命的标准型创新发生在中国。因一个看似传统的产业,却也蕴藏着巨大的改造机会。
去与留
不容忽视的是,对世界制造业重镇的中国来说,许多人担忧,随着国内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叠加数字革命带来的生产过程继续离散化趋势,从其他国家转移而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终究会转移出去。
在某种程度上,数字革命的到来,或许进一步强化了全球范围的产业重整。数字化降低了制造过程专业工序技术成本,弱化了发达国家技术比较优势,随着发展中国家高技能、低收入工人数量的不断增加,高技术含量生产过程不断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即便是复杂的服务任务,如今也可通过数字化实现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外包。
另一方面,大量来自沿海省份制造企业的需求,出于环保、人力资本上涨等各种因素,将生产基地向中西部省份迁移。这些企业在建设之初,就将产线的信息化、智能化手段纳入考量中。相比对旧工厂和生产基地的改造,从零建设一座智能工厂可能是更合算的选择。
这种动向传递出的信息是,国内正在发生的产业转移,可能在以我们预想以外的方式展开:此前,中国产业从沿海省份向中西部的迁移逻辑是,追求更低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价格,转移的企业也会以相对落后的产能为主。
但现实情况是,这些迁移到中西部省份的生产基地里,不乏一开始便以智能化工厂为目标建设的新型工厂。它的智能化水平和基础设施水平并不输沿海企业。产业并非严格按照梯级的形式,从东南沿海向内陆延伸。
这意味着什么?如果广东不及时转换动能,将可能同时面临两方面的压力:一方面,部分产业链转向海外;另一方面,部分产业链向内陆迁移。
何以解忧?答案还是在制造业与数字化。既要认识到,数字化出海,可以进一步重塑广东制造在海外的优势。同时,对于供应链而言,如果是一个高度智能化装备,很容易搬出去;如果是人和AI结合的智能机器,则是很难撼动的。广东具备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推动这些“人机合一”的优势,让自身变得难以被取代。
今年5月,联想集团全球“母本工厂”——南方智能制造基地在深圳举行规模投产仪式。该项目总投资额超过20亿元,将实现智能产品年产1600万台以上。与很多传统制造企业把产能转移到中西部不同,联想选择加码在寸土寸金的深圳投资。如果单纯是招聘初级产业工人,确实转移到外地用工成本会更低,但联想把自己定义为智能制造,深圳的工程师等人才优势就凸显出来了。
既然规模效应带来的优势不再,如果很难留住10万人的工厂,那要让留下来的3万人才懂数字化。技术提高了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也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工资上涨,同时降低了产业转移到其它区域的需求。
无论外部环境如何风云变幻,我们依然有信心,乘新型工业化的东风,在数实融合大潮中开新局、展新貌。
(记者 郜小平 策划 陈韩晖 赵兵辉 统筹 程鹏 郜小平)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