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30日 来源:南方日报
今年以来,惠州新能源产业领域发生了几件事,惠州新能源产业联盟、南方核科学理论研究中心、惠州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联盟相继成立。放在大招商、大项目动工等多个事件面前,这似乎是几件不起眼的“小事”。但如果把它置于打造万亿级新能源产业的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背景下,就会发现它的重大意义。
重量级科研平台补齐创新短板
惠州是制造业大市,但和紧邻的深圳、东莞相比,无论是创新还是制造业转型,都还有较大的距离。几年前,大家谈到惠州创新驱动发展的短板时,往往会说惠州缺乏创新的“蓄水池”,也就是说缺乏搞创新的大院大所和大平台,它们有着丰富的人才和技术储备。
从创新模式来看,创新大致可分为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其中,技术创新尤为不易,它凝聚了人类科学理论和技术的积累,有望催生新产业新业态,从而带来生产力的飞跃发展。而从产业逻辑来看,任何新兴的科技产业要爆发,都要先后经过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两个关键环节的支撑。概言之,基础研究是人类所有知识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然后才有可能实现产业化。
明白了这个道理,再来看惠州这些年的布局就会一目了然。近年来,惠州提出要打造电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两大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如何打造?需要若干个细分产业作为支点,而新能源产业便是其中之一,因为它和这两大主导产业都有许多交集。
光有产业雄心远远不够。早在“十二五”期间,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就被确定为优先安排的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即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经惠州市争取,最终这两大科学装置落地惠州,于2018年启动建设,并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它们将为原子核物理前沿、重离子物理基础研究等提供科研平台。
惠州拥有的不仅是大科学装置这样的基础研究平台,也有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之间起衔接作用的技术创新平台,比如东江实验室。今年初,东江实验室(即“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总部区封顶,随后逐步投入使用。它将与两大科学装置紧密互动,主要瞄准产业化进行技术创新,解决一些实际的技术问题。
这样一来,惠州围绕能源产业,初步构建起了基础科学、技术创新、产业化的创新链。近期,惠州新能源产业联盟、南方核科学理论研究中心、惠州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联盟相继成立,进一步完善了这个链条,为惠州发展新能源产业打造了创新的“蓄水池”和产业化的“桥梁”。
万亿级产业获创新源头支撑
当前,能源科技和能源产业发展迎来拐点,加上经济社会向绿色化转型、碳达峰碳中和等时代背景,新能源产业风口强劲。在这一风口之下,包括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池、储能等在内的多个细分产业全面爆发。
惠州企业也没有闲着。锂电池巨头亿纬锂能近几年营收快速增长,去年营收超过363亿元,计划两年后成为千亿级企业。除此以外,惠州围绕新能源产业,还培育或引进了德赛电池、比亚迪电池、欣旺达、赣锋锂电等龙头企业,以及惠德瑞锂电、微电新能源等后起之秀。据统计,2022年,惠州拥有79家新能源领域规上工业企业,共实现年产值867亿元。
显然,新能源产业在惠州已形成集聚发展的态势。在这样的关键节点,成立一批科研平台或产业联盟,无疑将进一步打通产学研之间的环节,为科研提供更广阔的市场依托,为产业提供更强劲的创新动力。
比如,南方核科学理论研究中心有望产出和创新一批核物理理论研究成果,促进两大科学装置和东江实验室建设发展,提升惠州基础研究水平。而东江实验室是广东省唯一能源领域省实验室,它与惠州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联盟一道,可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面向产业需求开展新型储能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从而推动惠州市新型储能产业发展。
按照惠州的估算,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形成指日可待。但惠州的雄心远不止于此,根据此前公布的规划,惠州要将电子信息产业、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都打造成万亿级产业集群。可以预见,新能源产业迈上千亿级台阶之后,必将承载更大的产业使命,支持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的发展。而要实现这些目标,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也要发挥大科学装置、技术创新平台、产业联盟等各类平台的作用,进一步打通产业链和创新链,最终为科技产业的大发展和制造业的升级赋能。
(惠州观察评论员 刘光明宝)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