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裂中子源“加速者”李晓:为大国重器造“引擎”

2025年11月01日 来源:南方+

[ ]

  【编者按】

  近日,广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表现突出集体和个人给予表扬的通报》,对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中表现突出的100个集体和100名个人给予通报表扬。为充分发挥典型模范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大湾区建设,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即日起推出“奋进大湾区 携手绘新篇”系列报道,全面展现湾区建设表现突出集体和个人的事迹风采,敬请垂注!

  走进李晓的办公室,桌面上高高的一沓资料格外醒目。拿掉这些资料,办公室干净得“就像没用过一样”。

  李晓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工作十多年,他的大多时间都在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实验室度过。其团队经过近10年持续攻关,从基础材料和基本工艺着手,在国产高功率高梯度磁合金加载腔的研制上取得重大成果,关键技术指标加速梯度较国际最高水平提升 56%。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晓。受访者供图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晓。受访者供图

  如果把中国散裂中子源比作科研界的“F1 方程式赛场”,那么磁合金加载腔就是赛车的引擎。李晓团队的突破,不仅扫清了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功率提升至500千瓦的关键障碍,更为粒子治疗装置等民用领域开辟了新路径。

  打破封锁实现 “领跑” 跨越

  粒子加速器的高频技术是散裂中子源的核心支撑,其中高功率高梯度磁合金加载腔堪称 “心脏部件”。这项关键技术长期被国外严密封锁,成为我国散裂中子源发展的关键难题。

  “年轻科技工作者就要敢啃硬骨头,挑战世界前沿。” 秉持这份信念,李晓带领团队开启了长达十年的攻坚之路。实验室的灯光常常彻夜通明,他将团队划分为多个攻坚小组,自己则化身“连轴转”的陀螺,扎根科研一线。

  2021年9月,团队研制的磁合金加载腔完成高功率测试,加速梯度达到40.76kV/m,跻身国际先进水平;在此基础上,经过3000小时以上的稳定性验证,加速梯度进一步突破至50kV/m以上,并于2022年8月完成安装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重大跨越。

  更令人振奋的是,这项成果实现了全链条 “中国造”。团队自主研发铁基纳米晶合金,突破国外高绝缘涂层专利壁垒,构建起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

  “散裂中子源的建设离不开完善的工业体系支撑。”李晓回忆,曾急需一种特殊模具,松山湖周边厂家连夜开模,次日便送达样品,“这种产学研协同的快速响应,是我们突破封锁的重要底气”。

  如今,随着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启动,这项技术已扫清二期功率提升至500千瓦的关键障碍,为工程推进注入强劲动力。

  推动国之重器在民用领域“大展身手”

  “众多高校、科研单位、企业及国家重大项目,对散裂中子源有着迫切需求,许多关键问题只能在这里找到答案。” 李晓介绍,作为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正成为推动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 “科研引擎”。

  截至目前,其累计注册用户超9000人,其中1/4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已完成2200多项用户实验课题,在航空航天、高铁船舶、新能源、量子材料等重点领域斩获一批重要成果。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的当下,锂电池的性能与安全性备受关注,如何高效无损检测其内部结构及反应机理,成为行业痛点。中国散裂中子源的能量分辨中子成像谱仪(ERNI)给出了“中国方案”——它能精确测量电池在不同电化学反应阶段、循环寿命及服役工况下的反应机理和不均匀程度,为企业优化设计、提升性能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依托这一技术,科研人员首次发现锂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碳锂化合物的不均匀现象,为性能改进奠定基础。“在粤港澳大湾区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散裂中子源的无损检测技术展现出极高应用价值。”李晓说。

  未来,ERNI将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在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发挥核心作用,同时赋能文化遗产考古、植物生理学、地质深海等特色研究领域。

  “为大国重器工作,这种机会并不多。每一次取得新突破,都能让我感到兴奋。”李晓直言,随着粒子加速的高频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大国重器将有望越来越多在民用领域“大展身手”。

  (采写 韦基礼 统筹 黄应来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