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1日 来源:南方+
“乘法”之于前海,是价值倍增和爆发的催化列式,其要义是“协同与放大”。
特别是前海扩区以来,横向看,蛇口及大小南山、宝中及大铲湾、机场、会展新城及海洋新城均纳入范围,这并非是物理空间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要素融合催生化学反应,实现质的飞跃。
纵向看,前海聚焦金融、科技、物流、海洋、文化等领域相继打造18个产业集聚区,这也非简单的线性排列,而是通过多元主体的产业链协同,构建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雨林群落”,孕育更多“独角兽”“小巨人”。
“前海扩区是功能布局的战略性重塑,业态升级更促成生产要素、产业结构、市场主体的深度重组,这让前海的发展迎来质变,从一个深港的链接点逐步转变成世界地图里中国和外部链接的重要枢纽。”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客座教授、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达说。
前海扩区后,拥有了海陆空铁港“顶流”配置,产业空间完全打开,为资源重组奠定基础。
以物流领域为例,前海通过整合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深中通道、深圳西部港区、综合保税区等战略枢纽,打通了“买全球、卖全球”的物流通道,实现了空间资源与产业功能的深度融合。
在深圳首家大型载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整机制造企业零重力总经理贾思源眼中,前海区域之间具有互补性。
他曾为找到合适场地,几乎跑遍深圳所有区,看了二三十个场地,但发现能兼具研发、试飞和生产交付的场地不多。直至来到前海,他得到蛇口价值工厂的支持,“在核心位置改造原有物业支持我们”。
场景也同样是华为看到的前海优势。2024年11月,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在前海投入运营,正是希望以产业应用场景为牵引,依托宝安的先进制造业基础和前海深港及国际科技创新政策优势,联合企业打造全球具身智能产业链集散中心。
2025年7月初,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场景创新中心(前海)也正式揭牌,计划每年挖掘应用场景不少于100项,征集技术产品不少于100项,探索“需求牵引-技术驱动-精准匹配-要素支撑-生态协同”的创新路径,为新质生产力加速。
此外,前海还启动建设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大湾区工业互联网平台,成立全国首个数据经纪人创新中心,重点布局细胞与基因、数据产业等未来产业。
“前海在原有优势领域基础上,新增海洋经济、信息服务等新兴赛道,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不断深化。”综合开发研究院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所长、前海分院副院长时鲲说。
除了横向打通不同片区的产业链条和应用场景,纵向上,前海也不断深化垂直领域的产业深度,孕育产业“生态雨林”。
扩区之后,前海即实施“前海全球服务商计划”,布局国际风投创投、大宗商品贸易、跨境电商、财税服务、人工智能、航运服务等18个产业集聚区,并做优深港国际金融城、国际法务区、国际人才港三大平台,逐渐构建起“现代服务业引领、新兴产业支撑、未来产业布局”的产业体系。
以财税服务为例,纽约、伦敦、香港等世界级城市都产生了高度集中的财税集聚区。前海启动财税服务集聚区建设后,不仅揭牌投用全国首座以税务师命名的大厦——前海国际税务师大厦,还发布“18条”支持政策。
中瑞国际集团董事长何源泉则直言,前海是在培育一种生态。“这种生态既涵盖从办公场地、企业税收、人才住房、考试奖励等优惠,也涵盖产业链以及营商环境等,同时前海高规格建设法务区,在税务、法律等专业服务方面形成更加综合的生态。”何源泉说。
在前海大宗商品贸易集聚区,越来越多大宗贸易龙头企业选择将亚太总部、订单中心、结算中心落户,助力国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新奥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国际贸易业务部副总经理王嗣海认为,集聚区除了为企业带来信息交流的便利与思想碰撞的机会,更有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国际知名度,进一步吸引外资进入。
“独木不成林,对于外国投资者或合作伙伴来说,一个聚集了众多同行业公司的区域具有更强的吸引力。”王嗣海说。
“雨林”般的产业生态系统不仅让其中的“物种”(企业)能够相互依存、共同进化,也推动区域实现爆发式成长。
前海的“乘法”,是要素积累、效率提升、壁垒破除后,发生的指数级、倍增式的价值爆发,它让前海从一个“政策试验田”升级为可以自我造血、循环生长的“有机生命体”,这是其最深远的意义所在。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