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资讯 > 最新动态

共建国际一流湾区!粤港澳三地共推大湾区市场一体化

2025年11月19日 来源:广州日报

[ ]

  

  展望“十五五”,如何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一场思想盛宴在广州南沙开启,粤港澳三地专家齐聚,为纵深推进大湾区建设建言献策。

  2025年11月18日下午,第二十届中国经济论坛平行论坛之一“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推进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在广州南沙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来自粤港澳三地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业界的嘉宾齐聚“湾区之心”南沙,围绕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规则机制“软联通”、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为“十五五”时期大湾区建设建言献策。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在致辞中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法律体系”的独特背景。近年来广东以“湾区通”工程为抓手,在要素跨境流动、营商环境优化、民生融合发展、平台示范引领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接下来我们将锚定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持续推进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推动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加快实现大湾区市场的高度一体化。”

  广州南沙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袁飚在推介中介绍,南沙作为国家级战略平台,已集聚3700家港澳资企业、1.1万港澳居民,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上形成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南沙金融30条”落地见效,跨境贸易投资试点交易额超500亿美元;市场准入“极简审批”;广深港高铁南沙北站35分钟直达香港,港科大(广州)在校生近4000人,“港澳药械通”引进18种进口药品和器械,构建起宜居宜业优质生活圈。未来南沙将以“小切口”带动“大突破”,促进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主旨演讲环节,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罗蓉提出,推动大湾区一体化的关键在于率先实现制度性开放。“大湾区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要把人才作为制度型开放的关键要素。”她建议以人才自由流动为引领,在南沙试点进一步放开对港澳乃至外籍人才的准入以及从业许可限制,推进跨境数据流动规则统一,优化商品和资金便利化政策,扩大优质服务供给。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知识产权与创新发展中心主任李文宇从产业需求出发,呼吁完善跨区协同保护机制,提升知识产权维权效率,为ICT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中山大学原副校长李善民建议构建分层次的大湾区协调推进机制,推动现代服务业“跨境监管沙盒”系统集成,打造“数据自由流通区”,培育“湾区标准”并推向国际。中国银行(香港)原副董事长岳毅强调,应坚持“内地所需、香港所长”原则,深化科技创新与金融合作,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优势,构建跨境资本流动循环模式。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肖耿则提出建立跨境双总部机制,推动香港北部都会区与四大合作区形成国家级超级经济特区群。

  圆桌对话环节,嘉宾们围绕重点突破领域、仲裁规则衔接、科技成果转化、大宗商品金融对接等议题展开互动。中国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广州仲裁委员会主任王天喜、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委会副主任李翀、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院长高民、深圳前海联合交易中心高级副总裁巢海明、中国香港科技园公司业务发展副总监容红强进行了分享。

  本次论坛作为第二十届中国经济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搭建了政商学界交流合作的高端平台。嘉宾们普遍认为,推进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是大湾区建设的重点难点,需要久久为功的制度创新和协同发力。论坛形成的一系列创新性、前瞻性建议,将为广东深化粤港澳合作、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提供有力智力支持,助力大湾区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文:耿旭静 通讯员 钱军平 

  视频:耿旭静 董业衡 通讯员 钱军平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