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资讯 > 最新动态

江门中微子实验发布首个重大科学成果

2025年11月20日 来源:南方日报

[ ]

  11月19日,江门中微子实验正式运行两个月后,发布首个重大科学成果。科学家成功测定了中微子振荡的两个关键参数,测量精度较此前国际最好水平提升1.5至1.8倍,一举超越国外同类实验10余年的努力成果。

  中微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之一,被视为探索新物理规律的“金钥匙”。它会像变魔术一样,在不同类型之间转换,即“中微子振荡”。研究其振荡规律是揭开宇宙奥秘的重要途径。

  江门中微子实验是人类观测中微子的“超级眼睛”。它位于广东江门地下700米,于8月26日开始正式运行,是全球首个新一代超大规模、超高精度中微子探测设施。其核心探测器装载2万吨液体闪烁体,配备4.5万只光电倍增管,能捕捉极微弱的中微子信号。

  本次研究中,科研人员仅用装置运行59天的有效数据,便实现了对中微子振荡的两个关键参数——混合角𝜃12和质量平方差△m²₂₁的测量精度突破。

  “能在仅2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如此高精度的测量,表明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的性能完全符合设计预期。”中国科学院院士、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经理和发言人王贻芳说,这一前所未有的测量精度,使科研人员可以很快确定中微子质量顺序,检验3种中微子振荡的框架,寻找超出此框架的新物理。

  本次研究证实了反应堆中微子与太阳中微子测量间长期存在的偏差现象,为探索新物理规律提供了线索。该装置的设计使用寿命为30年,未来还可升级改造为世界最灵敏的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实验装置,探索中微子是否为自身反粒子等科学问题。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江门中微子实验副发言人曹俊表示,未来几十年,江门中微子实验将持续产生重要物理成果并培养新一代物理学家。

  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来自全球17个国家75个科研机构的700余名研究人员共同参与。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赤飚表示,这是大型基础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的典范,未来将与全球科学家紧密协作,不断产出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科技成果。

  (记者 吴雅楠 申红洲)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