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 来源:南方日报
相关标准被央视春晚、冬奥会等国家级项目采用,让超高清声画体验走进亿级家庭;被智能手机、手表等终端搭载,可实现设备间超低时延连接……走进河套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聚集区,会发现类似的亮眼成果已足足近200项。
这份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一个国际产业与标准生态系统的支撑。2024年初,我国首个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聚集区在河套揭牌成立。一年多来,聚集区形成以6个国际组织与1个服务中心为核心的“1+6”国际产业与标准生态圈,逐步成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产业与标准合作的重要力量。
深圳市共熵产业与标准创新服务中心(下称“共熵服务中心”)主任侯燕,正是这一生态系统的重要构建者。近日,她获评“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在她的带领推动下,河套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聚集区不仅落地了一批可推广的标准与技术成果,更助力大湾区在国际产业标准领域构建影响力,实现“中国标准引领”提供了坚实支撑。

深圳市共熵产业与标准创新服务中心侯燕。受访者供图
推动标准竞争从“跟跑”到“领跑”
标准竞争是一种层次更深、水平更高、影响更大的竞争形式。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在国际标准中的参与度极低,导致国际贸易中,企业只能遵守由他国制定的标准,长期处于“跟跑”状态。
标准国际化意义何在?以日常生活随处可见的智能手机为例:一部手机的零部件可能来自数百家供应商,却能在全球绝大多数地方接收信号,并连接蓝牙、充电器等各类辅助设备,核心就在于全球企业都遵循着统一的技术规范。
对企业而言,一旦本国标准在国际市场获得广泛认可,出口企业便可依据熟悉的标准组织生产,大幅减少因适配不同进口国标准而产生的时间与成本损耗。
“因此,标准国际化既是适配全球市场流通的必然要求,也是融入跨国技术合作体系的核心前提。标准若仅局限于本土,必然无法适配全球市场的交易需求,也难以衔接跨国技术合作的技术共识。”侯燕说。
为让带动更多企业从跟随标准,到参与标准、共享标准。2024年初,我国首个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聚集区在河套正式揭牌诞生,通过整合国际资源,加速标准制定,为提高大湾区产业链的全球竞争力注入强劲动能。侯燕主导并带领共熵服务中心全面参与聚集区筹建及运营工作。
截至2025年10月15日,河套国际产业与标准组织聚集区已累计产出标准196项,发表各类报告(含白皮书、蓝皮书等)50项,测试认证产品489款,发展会员近2500家。
在侯燕看来,伴随着标准、测试认证数量的持续累计,我国优质企业的先进生产力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引领,“不仅能为粤港澳大湾区开启国际产业合作新局面,更为大湾区在国际产业标准领域构建全球影响力作出了新贡献。”
吸引更多国际组织登上“产业大船”
如果说标准是企业走向国际的 “敲门砖”,那么标准组织便是连接企业与国际市场的“桥梁”。
侯燕以三大国际标准化组织(ITU、IEC、ISO)为例解释道:“三大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国际标准涉及全球所有国家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在推动全球经贸往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成熟、成功的国际化标准组织,是一艘承载了无数人才、技术、标准及产品解决方案的‘产业级大船’,影响并引领着全球科技发展的航向。”侯燕说。
类似的场景在河套亦初见端倪。2024年至今,世界无线局域网应用发展联盟(WAA)、国际星闪无线短距通信联盟(iSLA)、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联盟(UWA)等6家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已先后落户河套国际产业与标准组织聚集区。
其中,iSLA致力于推动新一代无线短距通信技术的创新和产业生态。华为、vivo、小米等国内大厂发布的智能手机、平板、PC、智能手表等诸多智能终端,不少都搭载了星闪技术。目前,iSLA在全球范围内已拥有超过1100家会员单位,推出超150个产品或解决方案,并发布了34项团体及行业标准、4项白皮书。
侯燕认为,河套国际产业与标准组织聚集区的建设,不仅关乎深圳或大湾区的发展,更是中国参与全球规则制定的重要平台。“随着这类国际联盟陆续落地,不仅将为全球标准作出贡献,也将有力增强中国在全球规则制定方面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河套国际产业与标准组织聚集区的国际 “朋友圈”也正持续扩容。侯燕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国际组织登上这艘“产业级大船”,助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标准引领”的跨越。
(撰文 张秉仁 统筹 黄应来)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