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 来源:南方网 粤学习
10月22日至25日,以“登高望远、海纳百川、锐意进取,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为主题的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质量发展大会(下称“大会”)在澳门举办。作为粤港澳人才交流合作的年度品牌盛会,大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大湾区人才合作迈入深层次、长效化发展新阶段。
将视野从澳门拉远,俯瞰大湾区,这片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也是人才活力最旺盛的区域之一。从制度突破打破人才流动壁垒,到产才融合激活发展动能,再到服务支撑筑牢发展根基,“投资于人”的大湾区人才高地,究竟“高”在何处?
大会搭台,三地融通聚英才
大湾区人才高地“高”在人才流动的热度。
人才流动的高活力是人才高地的核心特征之一。跨境执业、职业资格认可、联合培养引进人才……大会开幕式上,人社部及粤港澳三地有关负责人出席并致辞,共同回顾了粤港澳人才合作的扎实成果,强调要持续深化跨境人才服务协作,进一步完善和拓展人才合作领域,推动人才资源向湾区集聚及在湾区内自由流动、高效配置。
对大湾区而言,横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的独特属性,既是吸引国际高端人才的优势,也是制约人才流动的挑战。近年来,粤港澳三地在“硬联通”“软联通”上形成合力,让人才流动的活力成为大湾区的鲜明标签。
“硬联通”打破时空限制。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超级工程相继通车,广深港高铁、莞惠城际等轨道交通网络持续加密,莲塘、青茂、横琴等新口岸陆续启用……随着交通网络升级,人才跨境往来从“偶尔探访”变为常态化通勤,“跨城生活”已成为许多大湾区人才的日常。
规则衔接“软联通”进一步扫清人才流动障碍。2024年底,部省港澳四方签署《共建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合作备忘录》,20项创新措施从“就业、社保、人才、治理”四大维度,为人才跨境流动织密“保障网”。
——就业领域,广东全面取消港澳人员就业许可,截至2025年7月,纳入就业登记的港澳居民超16.53万人,同比增长11.84%;
——社保领域,截至2025年8月,港澳居民在粤参保达35.27万人次,6.23万人已享受待遇;“湾区社保服务通专区”可办理53项高频业务,湾区内地九市设服务专窗232个,港澳地区设“跨境办”服务网点144个;横琴、南沙、中山建成“粤澳社保一窗通”专窗,累计服务超40万人次。
——执业领域,“人才通”持续拓宽空间,文旅、医疗等8个领域已有8000多名港澳专业人才在湾区内地便利执业,较2021年增长650%;养老护理等领域“一试多证”试点覆盖超5000人,超1000人直接通过港澳技能证书采认。
如今,大湾区的人才流动已超越简单人口迁移,正升级为区域创新生态的系统性重构。
大会牵线,产才融合精匹配
大湾区人才高地“高”在产才适配的程度。
人才的价值,最终要在产业土壤中生根发芽。大会期间同步举办“粤聚英才 粤见未来”系列招聘会,聚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综合及文化创意旅游等重点领域,组织上百家广东头部名企、高校及科研平台,面向港澳高校毕业生及海外英才精准释放近6000个优质岗位。
在大湾区,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同频共振,形成“以产引才、以才促产”的良性循环。
庞大的产业体量,为人才提供了广阔发展天地。大湾区坐拥31个制造业大类的完整产业体系,培育出9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在壮大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阶段,大湾区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这种明确的产业需求导向,牵引着人才供给结构不断优化。
数据显示,广东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1146万、技能人才总量2201万,其中高技能人才827万;1190个博士后创新平台星罗棋布,集聚在站博士后超1.7万人。专技人才、科研人才形成优势互补,共同构成大湾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力量。
产才适配,离不开高效的链接纽带,其中,赛事是大湾区促进产业和人才牵手的一大亮点。
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连续举办两届,突出产业导向,打造创新赋能的人才盛会,成为大湾区促进产才融合的重要载体。大赛紧扣广东20大战略性产业集群设置创新创业赛道,并开展“揭榜领题赛”,通过“政府搭台、机构出题、人才攻关”模式,搭建起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桥梁。
对接供需双方,更要实现人才价值的高效转化。今年5月,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大赛举办,吸引海内外超7000个项目参赛,1700多个港澳项目报名参赛,28个港澳项目获奖,大赛期间促成创业项目与投资机构达成意向投资25.1亿元,实现“以赛聚才、以才促产”的高效转化。
大会送暖,贴心服务留贤才
大湾区人才高地“高”在留住人才的温度。
留住人才,既要靠事业平台,更要靠服务温度。
大会期间,广州、深圳、珠海、湛江、肇庆等市以及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合作平台16家单位组成宣讲团,从自身特色优势出发,分别开展政策解读与平台推介,现场互动回应人才关切,用实际行动传递广东引才诚意与决心。
大湾区聚焦人才发展的需求,从办事便利、资金支持、服务平台、权益保障等方面发力,让人才“来得顺心、留得安心”。
在政策便利上,2024年起实施的“外国人工作许可证与社保卡二合一”,让外籍人才入境后无需再办实体工作许可证,持卡即可享受社保、就医、交通、金融等“一卡通”服务。
在人才成长的关键阶段,大湾区用“真金白银”送去“及时雨”。针对港澳青年创业初期的资金压力,大湾区推出一次性创业资助、经营场地租金补贴等扶持,截至目前累计发放就业创业补贴已超8000万元,帮助不少青年创业者“轻装上阵”;“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同步发力,累计发放补助超千万元,为在大湾区内地九市就业的香港青年提供每人每月最高2000元生活补助,有效降低跨境就业的生活成本。
平台体系是大湾区人才服务的坚实骨架,既筑牢本地服务根基,又打通国际链接通道。作为核心枢纽的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人才港,以“总基地”定位实现人才政策与服务“一港集中、一网通办”,形成全域覆盖的本地服务网络。
在这张网络之外,由广东省委人才办牵头、省人社厅推进的国际人才驿站,进一步将服务触角延伸至香港、澳门、北京及南沙、河套、横琴重点区域。它不仅成为展示大湾区人才生态的窗口,更化身国际人才汇聚的平台、资源配置的枢纽与交流合作的桥梁。
在权益保障上,大湾区“一中心三站”劳动争议调解机制累计办理涉港澳案件超900件,全省在聘港澳籍仲裁员40余名、调解员30余名。此外,大湾区更通过“3+3+N”模式,让跨境劳动纠纷化解更高效。
以“热度、程度、温度”的三重合力,大湾区着力书写横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的人才高地新篇章。未来,这里将不仅是全球人才的聚集地,更将成长为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才创新策源地。
(记者 刘思敏)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