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资讯 > 最新动态

赋能大湾区绿色转型,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亮出全套解决方案

2025年10月10日 来源:南方+

[ ]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以“共铸可持续未来”为主题的第二届香港绿色周举办,旗舰活动之一“ReThink HK”早前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以下简称“生产力局”)再度参展,以创新绿色科技为核心,亮出一系列绿色科技“工具箱”,涵盖协助提升多个可持续发展议题表现的技术及服务,以应对香港等城市在厨余管理、 电动汽车锂电池回收和碳排放等多方面的环境挑战。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绿色生活与创新部总经理蔡剑虹博士表示,生产力局自1980年以来提供环境管理咨询服务,已为超过5000家企业和机构提供了包括碳审计在内的技术咨询服务,并促进不同行业之间的合作和经验交流,未来期望助力大湾区更多企业共同迈向碳中和目标。

ReThink HK及The ReThink Foundation创办人兼行政总裁Chris Brown(左三) 等参观生产力局设立的展馆,生产力局绿色生活与创新部总经理蔡剑虹博士 (右三) 介绍生产力局的多项绿色创新应用方案。

ReThink HK及The ReThink Foundation创办人兼行政总裁Chris Brown(左三) 等参观生产力局设立的展馆,生产力局绿色生活与创新部总经理蔡剑虹博士 (右三) 介绍生产力局的多项绿色创新应用方案。

  生产力局的绿色科技“工具箱”都有哪些利器?

  在大都市狭窄的空间内,能否让一台机器人自动收集厨余回收桶,并且“聪明”地避开障碍物,运送到指定处理区?

  在ReThink HK期间,生产力局展示的智能厨余回收运输机械人就有这些“本事”。它“个子”不大,却“身藏”先进机械、人工智能及感应技术,可自动接近厨余桶,利用双钩机构稳固夹持并倾斜搬运,并安全导航和即时避障,展示出减少人力依赖、防止厨余机满桶溢出及提升运作效率的巨大潜力,助力智慧城市及可持续发展目标。

生产力局展示的智能厨余回收运输机器人,专为都市厨余回收而设,适合于狭窄空间高效运作,而且减少人力依赖、防止厨余机满桶溢出及提升运作效率。

生产力局展示的智能厨余回收运输机器人,专为都市厨余回收而设,适合于狭窄空间高效运作,而且减少人力依赖、防止厨余机满桶溢出及提升运作效率。

  此次展会上,生产力局展示多项突破性创新应用及企业解决方案,涵盖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ESG)科技、可持续发展科技以及碳中和科技,以应对香港在厨余管理、 电动汽车锂电池回收和碳排放等多方面的环境挑战,驱动产业绿色转型、推动更多绿色科技概念真正落地。

  近年来,氢能产业正在我国加速发展。围绕氢能创新技术,生产力局辖下的先进能源及智能交通中心(APAS)专注于绿色运输、智慧出行、智能系统及新兴应用,此次展会上展出专为电动车提供所需电能的氢燃料电池发电机组以及IV 型储氢气瓶,为零碳能源解决方案开创新方向。

生产力局辖下的APAS以专为电动车提供所需电能的氢燃料电池发电机组以及IV型储氢气瓶,为零碳能源解决方案开创新方向。

生产力局辖下的APAS以专为电动车提供所需电能的氢燃料电池发电机组以及IV型储氢气瓶,为零碳能源解决方案开创新方向。

  随着电动车的大量应用,报废的锂电池也越来越多。生产力局新成立的资源循环技术研究中心专注于研发绿色循环技术,团队利用液相萃取法回收电动车锂电池黑粉中的有价金属,从“退役”的电动汽车锂电池中重新分离提纯电池原材料,不仅能减少锂电池造成的环境污染,而且能能够以高效低成本地从废旧锂电池中回收有价金属,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也可减少对锂矿进口的依赖。

  除了一系列技术,生产力局的“ESG 一站通”也亮相展会,它是协助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全方位平台,可为企业提供免费的线上ESG评估、专业咨询及策略规划服务,实现绿色转型并提升ESG品牌价值。

  40余年积累,助力超5000企业“更绿”

  生产力局是1967年成立的香港法定机构,同时也是全国最具规模、以市场为导向、领先科技与综合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新型研发机构,目前已拥有约1200名不同专业的成员,覆盖绿色及智慧生活、数码转型、未来技能、智能制造、新型工业化等领域,致力驱动技术应用及新型工业化,赋能香港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绿色转型和碳中和。

  多年来,生产力局在绿色转型和碳中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据蔡剑虹介绍,生产力局自1980年以来已提供环境管理咨询服务,40多年间已协助超过5000家不同行业的客户解决环境及污染问题。近年,生产力局积极为企业提供ESG、碳中和管理及可持续发展咨询顾问服务,包括为不同行业的企业编写ESG报告和碳审计报告,为企业进行评估、找出改善空间和建议可行的绿色科技。这些报告在本地与国际市场荣获超过100个奖项和嘉许。

  与此同时,生产力局与企业合作,积极推进绿色创新,在满足不断提升的法规要求之余,为应对资源和气候变化挑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并加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生产力局积极推动绿色创新及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推动多个国家级绿色科技研发项目落地,不仅在海内外获得不少奖项,当中也有大量落地应用的实例,包括灰水净化循环再用系统、生物柴油微波辅助提取技术、从锂电池黑粉中回收锂、钴、镍及锰、厨余再生侠、智能黑水虻生物转化系统、冷电浆食品灭菌技术、可生物降解纳米纤维空气过滤膜、碳捕集混凝土等。

  例如,生产力局团队研发了对报废锂电池的回收技术,不仅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而且能重用重要的有价金属,帮助确保国家的资源战略安全。与此同时,生产力局将碳储存技术应用在建筑材料的回收重用中,开发出碳排放为负值的砖材料,旨在为建筑行业的降废减排作出贡献。

  生产力局促进不同行业之间的合作和经验交流,分享成功案例和最佳实践,帮助企业共同迈向碳中和目标。

  蔡剑虹说,过去两年,生产力局执行了多个与碳中和相关的行业项目,如香港餐饮联业协会的“餐饮业碳中和计划”、香港电镀业商会的“电镀业全面性碳研究”和香港羊毛化纤针织业厂商会的“推动针织行业实现碳中和”项目,这些项目进行了全面的行业调研及个案研究,开发行业特定的碳足迹计算平台,提高了企业的意识并促使其行动,推动行业整体低碳转型。

  从需求端出发,解决实际问题

  “科技创新都是从需求端出发,力求可以落地,实际地解决问题,绿色科技也不外乎如此。”蔡剑虹观察到,整个香港的环保界或者绿色科技界基本上都围绕着香港特区政府确定的净零发电、节能绿建、绿色运输和全民减废四大战略方向去做各种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

  多年来,生产力局从技术和测试支援、专家资源连结、提升可持续助力等方面发力,推动更多绿色科技概念真正落地,促进业界广泛应用绿色科技。

  蔡剑虹告诉南方+,生产力局多年来为业界提供多种技术支援与专业测试服务,并协助企业将新开发的环保技术进行商品化,使其能够在市场上实现商业价值。

  2024年1月,生产力局推出“ESG一站通”(ESG One)平台,透过整合评估工具、技术支援及培训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端到端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ESG一站通”汇聚来自生产力局的专业团队,涉及不同领域的ESG专家,能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研发建议。这些专家熟悉国际标准(如ISO、GRI、SBTi等),能协助企业制定绿色研发蓝图,并提供实地支持与评估。

  企业可以通过成为“ESG一站通”会员,进行免费ESG在线评估,了解公司在可持续发展的表现,继而按公司需要进行优化改善;与此同时,“ESG一站通”定期举办与ESG相关活动,会员可以透过活动获得最新的ESG信息并与不同公司交流ESG推行ESG经验外,更可以参观资源循环技术研究中心等设施以及接触绿色科技专家的机会,获得绿色研发方面的协助。专家们提供的咨询服务有助于企业理解市场需求,从而针对性地调整其研发方向和策略。

  企业还可通过“ESG一站通”平台,将其企业列于平台上的“ESG One绿色名册并使用“ESG一站通”提供的电子徽章,透过ESG提升企业及其产品的品牌价值,把握新的可持续发展机遇。

  2025年,生产力局还成立了资源循环技术研究中心,致力专注开发创新且具成本效益的循环技术,目的是帮助企业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时减少成本并提高效率。

  近年,人工智能与低空经济正逐渐成为推动绿色转型的新兴力量。生产力局在执行香港特区政府资助计划方面已有数十年的经验,管理多项香港特区政府资助计划,鼓励中小企业善用特区政府资助升级转型,协助企业申请及配对合适的政府资助计划,提供专业意见,加快研发绿色科技,升级转型。

生产力局“ESG一站通”作为ReThink HK 内地企业参访团的独家协办机构,汇聚了超过20位内地商界精英和可持续发展业内人士,促进互动交流,探索推动绿色科技的合作机会。

生产力局“ESG一站通”作为ReThink HK 内地企业参访团的独家协办机构,汇聚了超过20位内地商界精英和可持续发展业内人士,促进互动交流,探索推动绿色科技的合作机会。

  企业对碳中和整体认知有所提升,仍有改善空间

  香港作为国际商业枢纽,企业的客户遍布海内外,因此必须同时应对本地及国际市场日益严格的可持续合规要求。

  蔡剑虹告诉南方+,生产力局通过“ESG一站通”自我评估的问卷发现,在问卷的八个范畴中,企业在“商业道德”“劳工实践和人权”以及“保护顾客和产品责任”三方面表现最佳。例如,有超过95%的公司表示已经设有专门的投诉和反馈机制,九成以上的公司已经制定反贪腐和反贿赂政策,并有接近八成的企业设立举报机制和保护举报人的措施,表现值得肯定。

  不过,中小企业在“减碳与气候变化”和“资源和循环利用”这两方面就存在较大差距。 只有少于40%的公司计算过范围一和二的碳排放,而完成第三方碳排放审核的公司更加只有少于20%。另外,只有约过半的公司有定期收集及检视一般废物数据或有参与ESG相关的约章。

  今年8月,为持续追踪本地企业在碳中和转型上的最新进展与面临的挑战 ,生产力局还与香港城市大学能源及环境学院合作,公布了一项针对工商界及建筑物相关业界(包括大型企业/机构及中小企)对碳中和的认知、减碳现况和面对的挑战等情况的2024/25“碳中和进展与挑战”调查结果。

  调查共获得126间企业/机构的参与,近半数为中小企业,62% 的参与调查企业表示不熟悉“碳中和”概念,52%的参与调查企业未曾进行过碳审计及没有定期评估其温室气体排放。

  蔡剑虹分析说,与2022/23 年的调查结果对比,企业/机构对碳中和进展与挑战的整体认知有所提升,但仍有较大改善空间。生产力局将不遗余力地继续支援企业提升能力及技术应用,努力达至碳中和。

  在他看来,中小型企业在香港商业单位总数占比超过98%,虽然它们并非上市公司,但作为供应链的一环,也需要遵循客户或境外市场的可持续合规标准。中小企业将绿色研发成果融入其业务运作,不仅可提升企业的环保形象,还能增强其市场竞争力。随着市场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增加,企业的 ESG 表现越来越成为投资者考虑的重点,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

  多管齐下,携手各方推动业界绿色转型

  面对气候变化,全球正积极采取多方面的策略推进绿色低碳经济,绿色科技在全球和内地的发展势头强劲,企业需抓紧绿色转型的机遇。

  近年来,香港在绿色科技方面的科研能力备受认可,同时大湾区内地城市在科技科研转化、商业化产业化、先进制造等方面也非常出众,若能强强联手,可以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开创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蔡剑虹表示,生产力局致力于利用科技提升企业的ESG能力,推动可持续发展。在环境方面,生产力局致力于推动绿色科技的研发,如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废水处理及湿地技术,厨余的回收处理技术,及氢燃料动力系统等;在社会、管治方面,生产力局利用智能技术提升安全水平、降低风险,例如开发了智能隧道表面检测系统、网络安全技术和解决方案等,帮助企业免受网络及黑客攻击。

  为了提升商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及培养新型人才,生产力局积极与合作伙伴联手,在香港和大湾区的其他城市成功参与及举办了多场与绿色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研讨会并提供不同的培训课程,从线上到线下,由基础入门到颁发证书的课程,培训学员亦有来自不同行业的中小型企业、政府部门、公营机构及学校。

  今年,生产力局还成立了“The Cradle 出海服务中心”,联合中关村京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中心、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及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香港及内地科创企业提供一站式专业支持,涵盖国际技术标准对接、产品本地化与国际化技术支持、知识产权管理及保护、海外法规等核心领域,推动ESG建设,并助力更多本港及内地企业成功出海。

  他表示:“生产力局致力于驱动产业绿色转型、推动更多绿色科技概念真正落地。我们将继续坚持不懈,推动业界绿色转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撰文 马芳

  图片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