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资讯 > 最新动态

备战“韧性大考”,大湾区准备好了吗?

2025年09月11日 来源:南方+

[ ]

  粤港澳大湾区11城,将与粤东西北8城,携手开启这场体育盛宴。

  届时,34个大项、419个小项竞技对决激情绽放,更有23个大项、166个小项群众赛事点燃全民热情。

  这不仅是中国体育的狂欢,更是19座城市办赛能力的“实战检验”。

  今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明确当前城市工作七大重点任务,将“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置于战略高度。

  然而,韧性城市对于中国城市而言,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什么是韧性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又为何要建设韧性城市?它又将如何护航全运会?

  超越赛事,一场关于“城市韧性”的大考将在大湾区开启。

  什么是“韧性城市”?

  不同于“创新城市”“宜居城市”等目标,“韧性城市”在大众眼中,仍是一个新鲜而前沿的词语。

  韧性城市不只关乎抗灾,更强调扛得住、恢复快、自我进化,是一种更高级的城市能力。

  放眼全球,全球大城市,几乎都在面对如何永续发展的课题。

  看美国——

  2012年被飓风桑迪重创,纽约痛定思痛,推出全面韧性计划,接连颁布《纽约适应计划》和《一个更强大、更具韧性的纽约》,系统性升级城市的应险能力。

  看欧洲——

  为迎战海平面上升,荷兰鹿特丹将“韧性”融入城市规划,提升城市防洪、交通、建筑、水系统管理能力,努力在气候变迁中,保持城市的运作韧性与生命活力。

  视线收回至粤港澳大湾区——这片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今年也多次经历突发应急考验:

驰援怀集的广东蓝天救援队接到指挥中心派出的任务:一岁多的男孩小麦持续高烧,急需转移就医。

驰援怀集的广东蓝天救援队接到指挥中心派出的任务:一岁多的男孩小麦持续高烧,急需转移就医。

  6月18日凌晨,肇庆怀集怀城街道。

  绥江水位破百年纪录,洪水漫城、街道成河。怀集县防汛指挥部提前启动防汛Ⅰ级响应,超5000名救援人员迅速集结,一夜安全转移7.8万人,将洪水灾情化解为一次有序大救援。

陈村镇工作人员在做社区消杀。

陈村镇工作人员在做社区消杀。

  7月初,佛山顺德区北滘镇林头社区。

  一起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疫情悄然出现,全市迅速响应,迅速掀起爱国卫生运动和科学灭蚊行动。历经50天奋战,佛山日新增病例从最高674例降至24例。8月26日,佛山宣布终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响应,转为常态化防控。

经过省、市、区三级多部门不间断救援,广州市白云区大源村山体垮塌现场被困人员14人已全部救出。 钟志辉 梁文祥 张令 郑新洽 董天健 石磊 摄

经过省、市、区三级多部门不间断救援,广州市白云区大源村山体垮塌现场被困人员14人已全部救出。 钟志辉 梁文祥 张令 郑新洽 董天健 石磊 摄

  8月6日,广州白云区大源街。

  连日大雨引发大源村黄庄片区山体垮塌,房屋受损、14人被困。在多部门不间断救援下,所有人员被找到并安置,7人受伤送医、无生命危险。

  灾难无情,但城市应急系统与救援网络高效运转。这些突发的案例,正是大湾区对“韧性城市”建设的迫切呼唤。

  大湾区,为何必须“韧”?

  这些案例还引发了新思考,即如何批量复制大湾区“韧性城市”。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并列入七大重点任务。韧性城市建设措施,涵盖推进地下管网更新、严格限建超高层建筑、全面提升防洪排涝能力、加强社会治安防控等。

深中通道。

深中通道。

  这些举措,无不指向两个核心关键词——“安全”与“可靠”。

  一座真正有韧性的城市,应在风雨前严阵以待,并在冲击中快速站起来,且拥有更强的应对灾害能力。

  “韧性”应该像“免疫系统”,不只是突发情况下的应急,更是日常的默默守护。

  站在全国一盘棋的角度,粤港澳大湾区实在太重要了。

  据《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3年底,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规模已经超过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登顶全球湾区第一梯队。

  这里经济发达。GDP总值达超11万亿元,占全国GDP约九分之一。

  这里人口集聚。常住人口达到8688.4万人,接近东京首都圈的两倍。

  这里产业聚合。已形成智能家电、汽车等8个超万亿元级产业集群。

  这里城镇化率高。城镇化率达89%,已形成多中心、多圈层、多节点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坐拥广深港澳四大核心城市,形成深港、广佛、珠澳极点支撑,在经济、人口、产业、城镇化率表现卓越的城市舰队,粤港澳大湾区必须“又强又韧”。

  韧性城市将给全运会带来什么?

  3.6万运动员竞逐、4.5万青年参与志愿服务……十五运是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合承办大型体育赛事。

  对于大湾区城市而言,十五运不再只是办赛事,更是办城市。真正的赛场,早已遍布举办城市的各个角落。

  其中当仁不让要做好的,就是接受城市韧性的“大型压力测试”。

  首先,是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升级老旧管线。

  地下管线被喻为城市的生命线,是城市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

  在广州,全市管线纳入网格化管理,形成发现、核实、查处和检查督办的闭环管理机制;在深圳,面对干线、支线和小型管廊建设项目,干支分离、干缆分离的理念深入人心;在中山,承载供水、供电和通信等服务的翠亨新区地下综合管廊,确保城市高效运转。

  其次,是要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全面提升房屋安全。

  高层建筑过去是城市繁华的象征,如今则引发对城市安全的深刻反思。

  在佛山,严控超限高层建筑,严格落实“无批复不施工”,不对未取得批复项目出具施工图审查合格书;在东莞,严格落实“100米以上建筑应严格执行超抗震设防审批”“不得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等。

  本届全运会,首次实现不新建大型场馆。75个比赛场馆,超九成为旧场馆升级改造。   

  广州完成30个场馆微改造,探索绿色低碳场馆改造路径。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成为全国首个近零碳大型体育场改造项目。

  深圳突出“科技办赛”,18个场馆完成智慧化改造。如深圳市体育中心部署了1707个Wi-Fi接入点、实现双千兆网络覆盖。

  珠海打造现代化与科技感的场馆,横琴国际网球中心规划无障碍座椅、盲道等设施,紧急报警系统等智能工程同步落地。

  惠州从“说话”的盲文导览地图,到对标国际标准的滑板赛道,再到精细化服务配套,全力优化赛事场馆设施,推动全运兴城。

  中山为特邀残疾人代表、志愿者及专家实地体验场馆的无障碍设施,系统评估安全性和实用性,向残疾人朋友提供高品质服务。

  再次,是要强化自然灾害防治,做好防洪和抗涝。

  粤港澳大湾区,处于中国抗击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最前沿。

  经历“618”洪水,肇庆提出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夯实工程基础、完善应急机制、强化统筹保障组合拳,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去年6月,粤港澳三地在香港签署应急管理合作框架协议,旨在构建一个政府主导、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主体、以应对影响区域的突发事件。

  今年3月,以特大暴雨引发的复合型灾害为模拟背景,大湾区跨境联合演练在香港收官,开创大湾区应急救援体系整合新纪元。

  最后,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维护城市公共安全。

  确保“矛盾不上交”,江门加快构建“智慧网格+综治中心+‘粤平安’平台”智能化工作体系,力争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完善“空中巡”举措,深圳逐步形成步、车、摩、视频、空中“五位一体”巡逻防控体系,实现快速处警;

  推进“雷霆2025”,澳门持续优化警务策略,强化对重点区域和时段巡逻力度,保障居民和游客安全……

  韧性城市是安全底线,更是全运会顺利举行的强大后盾。大湾区城市正通过“以赛促韧”,打造真正能抗能打能适应的“城市生命体”。届时,大湾区展示的不只是体育,更展示的是一系列“韧性城市”建设的新探索。

  策划:林焕辉 赵杨

  统筹:何山 靳延明 赵越 谢苗枫 曲广宁 吴志远 罗丽娟 罗锐 黄舒旻 吴帆 潘晓晨 王勇幸

  采写:南方+记者 朱紫强

  动图制作:黄政正

  设计:孙沛川

  视频文案:南方+记者 朱紫强

  视频制作:黄政正 章倩倩

  视频素材:朱洪波 鲁力 龚名扬 邓浩 熊毅 刘宇恒 王昌辉 李姗恒 戴嘉信 廖明璨 关铭荣 罗靖瑜

  部分素材来源: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中山发布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