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5日 来源:南方+
6月24日,备受关注的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名单正式出炉。今年,广东共斩获53个奖项,其中作为牵头单位完成14项,参与及合作完成39项,获奖总数较上一次评选增长了47%。获奖名单>>
国家科学技术奖被认为是我国科技发展状况的“晴雨表”和鼓励创新的“风向标”。今年广东的获奖项目有哪些特点?我们怎样从中“读懂”广东科技创新?
牵头获奖项目翻倍
自然科学奖增至4项
因2021年、2022年国家科技奖暂停的缘故,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积累了大量的优秀成果。提名环节指标难拿、初评环节网评难过,答辩环节竞争极其激烈……可以说,每一项最终出现在名单中的成果,都是经过千锤百炼。
即便竞争激烈,广东依然迎来“丰收”。
上一次(2020年度),广东共有36个项目获奖,这一次增加至53项,获奖数上升47%。其中,最具“含金量”的牵头完成项目,从此前的7项直接翻倍到14项;参与项目也从此前的29项增加至39项。
从数据上不难看出,广东近些年加大创新投入,已然结出硕果。
拿自然科学奖来说,这个奖项在“三大奖”中往往数量最少,获奖数量能反映单位和地区的基础研究能力水平。
而这次,由广东牵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从2020年度的1项增加至2023年度的4项。
其中,广东医学类项目更是在自然科学奖迎来“双响”——南方医科大学黎孟枫牵头的“炎-癌转化和癌前病变的分子基础和干预策略”,以及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曾木圣牵头的“EB病毒致癌分子机制与靶向干预”,一起荣登榜单。
2023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与生物医药企业签署《技术转让合同》,就多款EB病毒候选疫苗的研发达成深度合作。
优异成绩背后,离不开广东在基础研究上苦下功夫。
近年来,广东提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卓粤”计划,将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布局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和省高等学校基础研究卓越中心,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力度。
同样是2023年,广东全省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63项,获批经费28.63亿元。
国家自然科学奖倍增再倍增,“国自科”获批经费进步明显。2023年度的两项数据,共同反映出广东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整体水平处于跃升期,已迈入国内第一方阵。
高校牵头项目达8个
中山大学成“大赢家”
国家科学技术奖实行提名制度,不受理自荐,所有获奖项目均由具备提名资格的专家、组织机构以及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提名。从牵头或参与单位的分布,可以看出广东科技创新的布局。
高校是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
从今年的获奖情况看,14项广东牵头项目中,由高校(含附属医院)完成的达8个,占比达到57%。总体上看,在广东获奖项目中,高校牵头或参与的占比约30%。
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怀士堂后的校训。南方+记者 张冠军 董天健 钟志辉 摄
今年迎来建校百年的中山大学成为“大赢家”,共有5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科研成果获奖,其中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
值得注意的是,在5项成果中,医学类有3项,其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花开两朵”,包括曾木圣等完成的“EB病毒致癌分子机制与靶向干预”项目获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马骏等完成的“鼻咽癌精准防治策略的创立及推广应用”项目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此外,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林天歆等完成的“膀胱癌精准微创智能诊疗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项目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此外,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南方医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高校均有成果上榜。
再来看科研机构。
由鹏城实验室牵头的“超大规模多领域融合联邦靶场(鹏城网络靶场)关键技术及系统”项目,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作为布局在广东的“国之重器”,鹏城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已建成以“鹏城云脑”“鹏城靶场”为代表的若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平台,突破了系列关键成果,成为广东战略科技力量的典型代表。
“老牌”在粤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也有所斩获,由闫俊华研究员牵头的“陆表固碳生物与非生物过程及环境响应机制”获得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项成果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科技助力。
作为传统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广东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仍在为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持续输出新的动力。
粤企表现亮眼
新能源汽车成获奖“热门赛道”
企业创新能力强,创新主体作用突出,是广东区域创新体系的一大特色。细数就能发现,53个广东获奖项目中,有34个与广东企业相关。
大量的创新成果,分布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如新能源汽车就是获奖的“热门赛道”。
比亚迪以此斩获多个奖项,包括比亚迪牵头的“新一代电动汽车关键部件及整车平台自主研发与大规模产业化”项目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也以参与单位身份收获两项奖励。
比亚迪生产车间。南方+记者 朱洪波 通讯员 张枫 摄
与之相关的,还包括中兴参与的“智能网联车路系统与可信测试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项目。
再把目光放宽,风能、储能等绿色低碳行业也密集出现成果——
总部坐落在中山的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凭海上风电的关键技术和产业化经验,斩获两个奖项;获奖的“全过程优化的锂电固废高效低碳处理技术与应用”项目,有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的参与……
华为同样收获颇丰——共取得8项奖励,项目多与互联网、5G、数据存储等相关。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也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今年初,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出动员令:推动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全面提升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年中公布的国家科学技术奖,无疑给广东科创增添了更强大的信心。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方向对了,道路自然会越走越宽。
(撰文 话题研究员 钟哲 卞德龙 策划 何勇荣 尤立川 陈明诗)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