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资讯 > 最新动态

莞港合作迈入加速融合新阶段

2023年11月14日 来源:南方日报

[ ]

  初冬时节,珠江两岸仍是一片生机盎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热潮澎湃。

  今年以来,莞港合作走向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前不久,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率东莞市党政代表团从香港交流归来。此行重点推进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合作办学事项,考察香港科学园、创科集团等企业机构,不少港企对东莞发展前景投下“信心票”。

  今年4月,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率领香港特区政府及立法会大湾区访问团到访东莞。他表示,东莞重视创新科技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这正是香港特区政府目前着力推动的发展方向,即要着力打造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所以我们和东莞的发展目标一致,合作空间很大。”

  若网在纲,有条不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4年多来,在省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高位推进下,东莞坚持“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港澳所需、东莞所能”,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举全市之力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每年高规格召开全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工作,出台实施年度大湾区工作要点,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近四年来,全市共部署了推进大湾区建设工作超200项,市发展改革局(市大湾区办)牵头统筹推进,各项要点任务高效率推进、高质量实施,涉及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制造业当家、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衔接等多个领域建设取得系列成果。

  莞港融通,渐入佳境。如今,莞港合作贸易投资的环境越来越优越、科技合作的舞台越来越宽广、人文交流渠道越来越通畅,已从产业转移、“前店后厂”的1.0版本和优势互补、携手并进的2.0版本,阔步迈入“前研后产”、双向赋能的3.0版本。

  挺起脊梁 先进制造扬帆

  “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2023年是东莞大招商年,新春伊始招商首站便是香港。

  时值2月,投资东莞全球推广行动——莞港澳产业投资交流会开至香江之畔。在这场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后东莞市首次赴境外举办的高规格商务交流活动上,外资制造业、高端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优质企业代表济济一堂。

  “东莞与香港是最佳拍档。为深化莞港合作,东莞以最大的诚意,做好最充足的准备,空间‘莞够’、政策‘莞用’、人才‘莞足’、环境‘莞优’。”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吕成蹊对莞港合作寄予厚望。

  作为一衣带水的近邻,东莞与香港渊源深厚、血脉相连,可谓“砂煲兄弟,同煲同捞”。1978年,香港人在东莞创办内地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开启“前店后厂”的合作。40多年来,港资发展成为东莞第一大外商投资。

  东莞向南,香港向北。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莞港两地的合作模式越来越多样化,向科技服务、金融服务、服务外包、商贸会展等领域不断延伸,“前店后厂”模式逐渐“裂变”为“香港研发+东莞转化”“香港服务+东莞制造”等全新模式。

  在东莞松山湖,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组建了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通过“香港科技资源+东莞产业转化”创业模式,成功孵化出李群自动化、云鲸智能、松灵机器人等超过60家具有硬核科技的高成长企业,有15%成长为独角兽或准独角兽企业,头部公司估值累计已达800亿元。

  作为东莞发展机器人产业的核心载体,今年机器人基地在松山湖建设的XbotPark机器人基地总部基本完成,自7月起已有部分企业陆续入驻。“我们计划专注于机器人和智能硬件方向,重点围绕智能C端、工业4.0、农业4.0以及智慧城市等板块发展,形成多功能一体的机器人产业示范园区。”机器人基地技术总监俞春华介绍,未来园区预计将吸引2000名创业者在机器人基地创新、创业,培育和孵化创业团队100家以上。

  宝力机械是一家拥有数百人的港资企业,总部位于长安。为解决多个行业客户的痛点、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宝力机械除了依靠团队自身加强创新之外,还通过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链接到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共同运营的香港工业人工智能及机械人研发中心,让香港顶尖创新成果资源“为我所知、为我所用、为我所有”。

  既推动产业立新柱,也助力老树发新枝。10月下旬,以推动印刷业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为目标,“2023莞港印刷业合作交流会暨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举行。港企是东莞外资印刷企业的中坚力量,2022年港资印刷企业工业总产值183.2亿元,占外资印刷企业总产值的77.4%。未来,莞港两地将瞄准实现“千亿产业”目标,在共同制定大湾区标准方面发挥资源优势和区域联动效应,携手推动印刷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先进制造为媒,莞港合作启新篇。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全市共有港资企业8075家,占全市外企总数过半,历年累计实际利用港资478.9亿美元。其中,今年前三季度东莞实际利用港资25.5亿元,新增港资企业575家。东莞,依然是港资进入内地的首选地之一。

  南沙之东、前海之北、伶仃洋畔,一条由东莞与香港创新开辟的跨境贸易通道驰而不息,这便是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

  “空港中心通关效率高,完成报关、查验等环节并运至香港机场,全流程不到1天,综合成本降低30%。”东莞市中隽贸易有限公司关务经理刘朗说。

  时间、成本双双下降得益于机制创新。今年4月,该国际空港中心推出全球首个直达机场空侧的跨境海空联运项目,将香港机场货站出口集拼、安检、打板,以及进口拆板、理货等核心功能前移至东莞虎门港综合保税区,实现海关监管与航空安检、理货打板一体化作业,经香港国际机场出口的货物实施“东莞单安检管理”模式,无需进行二次安检。

  在广东省大湾区办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第一批典型案例中,涉及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建设创新的案例“创新海关监管模式 助力航空货物便捷通关”上榜。

  这一创新实现了香港机场功能和服务向东莞的延伸,进一步巩固了香港国际机场的国际航空枢纽地位,也为东莞乃至大湾区增加了一条空中货运大通道,带动“湾区制造”直达全球220个国家和地区。运行半年来,累计进出口航次超1100个,进出口货物重量约1160吨,货值超5.2亿元。

  香港是内地城市走出去、引进来的桥头堡,也是东莞利用外资、发展外贸、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在“双向开放”的莞港合作3.0版中,两地创新链、人才链及资金链的合作强化,正推动东莞制造进一步嵌入国际产业链,实现自身的进阶。

  协同创新 科创浪潮奔涌

  在莞港合作中,如果说先进制造是支撑,那么科创互兴则为重要引擎。

  最近,东莞传出将启建中国第一个、国际第五个缪子源装置的好消息,国之重器又将扩容升级。眼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推进之中。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大科学装置的带动作用日渐凸显,创新要素不断涌入,科创种子破土发芽;粤港澳院士峰会、松山湖科学会议、松山湖数学论坛等有影响力的盛会已经与松山湖深度融合,让松山湖的空气中都飘着科学的味道。

  香港拥有很强的基础、原创研究能力:根据“QS世界大学排名”,香港有5所大学进入世界百强;近年在SCI论文数量及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材料、信息技术等前沿领域有着很好的研究基础。

  在大湾区协同创新策略之下,莞港开展了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创新平台共建、协同推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应用等双边、多边合作,双方的“并联”研发也使得莞港合作“裂变”出更多惊喜。

  在距离香港仅有一个多小时车程的东莞,坐落着我国单项投资规模最大的大科学工程——中国散裂中子源。目前,装置注册用户已超5100人,其中约23%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共完成用户实验课题1300余项,其中大湾区约占30%,有力地支撑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发展。近年来,散裂中子源与香港城市大学等单位共建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为其提供关键支撑的多物理谱仪重点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用户开放,该实验室现已成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科研平台。

  距离中国散裂中子源数公里外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科研团队正在探索打通从科研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材料实验室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加快建设,已联合香港理工大学培养20名博士研究生;内地首个“香港未来科技英才成长计划”协同培养基地今年落户材料实验室,将连续3年对香港本地高校大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活动。

  对于莞港两地而言,高校对科创协同赋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松山湖,随着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办学步伐提速,人才“蓄水池”越筑越大。在滨海湾,以大湾区大学(滨海湾校区)为试点,支持与香港高校开展学科共建、学分互认等合作。东莞还支持香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滨海湾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联合实验室,打造香港高校院所科研成果内地转移转化总部基地,目前已与香港理工大学就共建东莞研究院项目达成共识。

  越来越多香港青年瞄准机遇,奔赴东莞。

  松山湖与滨海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先后被列入全省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目前,两大基地已引入超过330家港澳台企业,推动两地创新创业资源进一步“珠联璧合”。

  松山湖基地联合香港科学园开展“IDM2——硬件开发加速计划”,引入香港理工大学技术转移经理人(RTTP)培养体系,累计引进超过60个港澳青年创业项目落地;2023年“松湖杯”创新创业大赛特别设置了港澳台专场,为数字经济、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制造等行业创新资源牵线搭桥;2023莞港科创制造合作论坛暨香港科创项目对接会开至滨海湾,现场100个香港创新创业项目各显神通,香港君奕机器人教育等8个项目获得签约……

  莞港科创合作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正撑起一片更大的天空,让协同发展、开放包容、活力四射的“创新雨林”繁茂生长。

  引力无限 发展动能澎湃

  随着莞港科技与产业深入融合,东莞一批大平台大项目也澎湃着发展动能。

  从广深沿江高速长安出口望去,滨海湾科兴科学园项目首开区高楼巍然屹立,欧菲光电影像产业项目一期正加快园区道路建设,两大“产业高楼”“工业上楼”项目格外引人注目。

  对接港澳、联动前海,是滨海湾“向海而生”的使命。今年,滨海湾开启优质产业空间供给模式改革,在交椅湾板块重点打造出“两区四基地”6个千亩级高品质发展平台,首期释放约1500亩土地、约50万平方米空间。另一边,“专精特新”产业园、国际开放创新创业社区、大学科技园等产业载体已建成90万平方米优质产业空间,今年超20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有望投入使用。滨海湾还出台了港澳人才10条、国际开放创新创业社区10条等政策,真金白银加持“磁吸”人才向心力。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从产业地图上看滨海湾,随着OPPO智能云(大湾区)数据中心投入运行,OPPO智能制造中心、小天才智能科技中心和vivo智慧终端总部加快建设,滨海湾围绕“4+20”重点产业赛道,以龙头项目为牵引,聚焦产业生态“建圈”,不断发力产业链强链补链拓链。

  滨海湾新区还被纳入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东莞联动发展区,着力打好“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两张牌。目前,东莞联动发展区复制推广任务共37项,已实施33项,其余4项处于推进中。接下来还将聚焦37项事权重点复制,推动电子、机械、服装等行业全产业链创新,探索形成一批产业结合度高、地方特色明显的改革创新经验。

  一批莞港合作的大项目也“新新”向荣。

  在东莞国际商务区,东莞香港中心现已完成基础施工,未来将吸引香港生产性服务业、香港贸发局GoGBA港商服务站等入驻,香港生产力辅导机构也将为莞企提供咨询服务,“希望能把这里建设成大湾区的香港中心,把莞港合作做起来、把两地政府联系起来,为全国的香港企业服务,并带动大湾区民营企业走出去。”东莞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东莞市港心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连汉森表示。

  常平站TOD香港城项目被纳入省级规划,并于今年破土动工。项目借助广九铁路作为粤港经济融合发展“黄金线”的交通优势,打造集商务办公、教育、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全面引进香港的金融、法律、商务、医疗、文创和消费全产业链,一个香港太古城“升级版”拉满期待值。

  今年4月,常平站到香港西九龙站高铁正式运营,这是常平与香港之间首次高铁直通;今年7月,虎门至香港中港城的水上客运新航线正式首航,一趟航行时间约2小时,进一步满足暑期旅客前往香港旅游、探亲的需求;广深第二高铁明年启建,穗莞深港有望“一线互通”,东莞也将一改中心城区无高铁(城际)站点的历史。

  设施“硬联通”推动了民生“软联通”“心融通”。

  今年以来,五支香港龙舟队在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主会场(东莞)暨粤港澳大湾区龙舟邀请赛中“同舟”竞渡;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自行车挑战赛在莞首发,来自粤港澳三地近400名选手上演现实版“速度与激情”;一批港澳大学生记者在全国高校校媒精英训练营(联动港澳专场)活动中走读大装置大平台;香港艺人袁咏仪、王祖蓝多次回莞寻根……

  东莞还放宽港澳居民在莞购房限制、打通港澳律师在莞执行通道、加大“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支持力度,让更多香港人搭上大湾区发展快车。

  湾区所向,莞港齐发。未来,莞港合作将大有可为,释放出更巨大的乘数效应、倍增效应,续写更多走“新”又走心的“双向奔赴”。

  (撰文 龚菊 郭文君 策划 郭文君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