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7日 来源:南方日报
日前,第二届中国式现代化深圳实践创新研讨会在南方科技大学(下称“南科大”)举行。会上,由南科大研究团队主导的《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指标体系(2025)》发布。该项研究是国内首个覆盖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历时5年完成的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系统性综合评估成果。
深圳在多个维度表现突出
研究团队通过科学严谨的量化模型和多维度指标体系,全面评估了大湾区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整体水平与演进趋势,揭示了教育支撑力、科技驱动力与人才集聚力之间的互动机制。
发布现场公布了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排名。三大核心维度的前三名呈现鲜明区域特色。
教育支撑力:香港、广州、深圳位列前三。香港凭借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优质师资稳居榜首;广州以教育产出质量与学科建设的全国领先地位紧随其后;深圳则以持续增长的教育投入为支撑,实现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体系的日益完善。
科技驱动力:深圳、广州、珠海占据前三。深圳以强大的创新企业集群和科研平台拔得头筹;广州在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持续领先;珠海依托横琴合作平台,实现科研与产业融合发展。
人才集聚力:深圳、广州、珠海跻身前三。深圳的人才净流入与创新人才比例最高;广州高校人才储备雄厚;珠海在新兴产业与高技能人才引育方面展现活力。
总体来看,大湾区各城市在教育、科技、人才领域均实现显著进步,形成多点突破、梯次提升的良好态势,区域创新基础更加坚实,发展活力持续增长,整体竞争力迈上新台阶。
提出四大重点发力方向
报告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四个重点发力方向”:一是教育均衡、资源下沉,通过专项基金与师资流动机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中小城市辐射,实现基础教育普惠与高教共建;二是制度协同、跨城共建,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设、跨城学分互认和人才跨境流动机制改革,构建湾区统一的创新规则体系;三是强链补链、差异协同,核心城市聚焦原创科研与国际合作,追赶城市强化职业教育和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分工互补;四是数智赋能、动态监测,建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支撑的区域融合指数平台,实现实时监测与情景预测。
“展望未来,大湾区将从‘要素融合’迈向‘机制融合’。”研究团队建议,在理念层面,强化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治理,形成跨制度、跨地域的联动机制;在结构层面,打造“核心城市—创新走廊—教育网络”的三维协同格局;在战略层面,与国际湾区(如旧金山、东京、纽约湾区)开展系统对标,增强国际竞争力;在技术层面,引入数字化评估与智能决策系统,助力区域治理现代化。
研究团队表示,通过持续的机制创新与数据更新,粤港澳大湾区有望在未来五年内形成更加开放、均衡、可持续的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体系,为建设世界级创新型城市群提供样本。
(记者 孙颖)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