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竞逐世界: 以中国式现代化打造一流湾区

2024年01月08日 来源:南方日报

[ ]

  1922年,纽约启动了第一次城市规划的调研工作,这是世界上首次对一个大都市区进行全面规划,对于纽约湾区和全球大都市区的发展路径影响深远。

  在随后的100年间,全球化风起云涌,海岸线上一个个全球城市崛起,湾区逐渐成为一个耳熟能详的经济地理名词。目前,大家公认的世界四大湾区作为全球的航运中心、科技中心和金融中心,引领着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发展路径。其中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最年轻的湾区跻身其中,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果。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要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赋予大湾区新的使命任务。

  全新的定位为大湾区建设指明了发展路径,注入了强大动力。大湾区唯有不负使命,踔厉奋发,接续奋斗,朝着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砥砺前行。 

  产业:从制造到智造

  制造业规模领跑四大湾区

  世界级的湾区,都是全球顶级的城市群。从经济规模来看,2021年大湾区GDP为19581亿美元,在四大湾区中高于纽约湾区(19020亿美元)和旧金山湾区(12712亿美元),仅次于东京湾区(20940亿美元),排名第二。2022年大湾区GDP总量超过13万亿元人民币,以不到全国1%的国土面积、5%的人口总量,创造出全国11%的经济总量。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已经超越巴西和韩国,与意大利、加拿大处于同一梯队,发展之快,世界瞩目。

  从发展水平来看,2022年大湾区人均GDP为22517美元,远超世界银行设立的高收入国家13205美元的标准,已经逼近中等发达国家的门槛。10年间人均GDP增长了53.3%,在四大湾区中增速仅次于旧金山湾区,排名第二,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从人口规模来看,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常住人口8662万人,在四大湾区中排名第一。南方城市智库统计发现,最近10年间,除纽约湾区外,其他三大湾区均出现了人口的持续增长。人口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基础,人口流入现象背后,是四大湾区作为全球经济引擎的重要性在不断提升。粤港澳大湾区10年间人口增幅超过三成,增速在四大湾区遥遥领先,印证了这里是四大湾区中发展最快、成长性最好的湾区。

  按照经济发展规律,湾区通常要经历“贸易湾区—工业湾区—服务湾区—创新湾区”四个阶段。四大湾区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形成了不同的产业特色。东京湾区是产业湾区,纽约湾区是金融湾区,旧金山湾区是科技湾区。而粤港澳大湾区因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发展阶段不同,制造业、科技、金融等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这种“产业+科技+金融”的经济结构,更符合大湾区的资源禀赋,当经济承压时,也让大湾区的产业更加有抗压能力和韧性。

  粤港澳大湾区最早以“世界工厂”闻名,制造业是大湾区的家底。

  2022年,大湾区的工业增加值达5570亿美元,同年东京湾区的工业增加值约为3800亿美元。大湾区的制造业规模在四大湾区遥遥领先。大湾区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工业增加值超过了韩国和英国,可排在全球第八。

  南方城市智库研究发现,近10年来,随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组,四大湾区都出现了制造业向本土回流的趋势。

  2012年,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89.35%、82.70%和82.27%,到2021年,已经分别降至78.60%、70%和81.40%,有两个湾区出现了超过10%的降幅。

  伴随着制造业比重的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也有类似的轨迹:高峰期,大湾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曾达到66.3%,2022年已经下降至64%。

  曾经,东京湾区以全球知名的高端制造业走廊闻名。如今,粤港澳大湾区的珠江两岸,一条高端制造业的走廊已经初见雏形。

  目前广东已形成8个超万亿元级、3个五千亿至万亿元级、7个一千亿至五千亿元级、2个百亿元级的“8372”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其中大多数分布在大湾区。

  建设世界级大湾区,需要世界级的头部企业。2022年,大湾区拥有24家世界500强公司,与纽约湾区持平。同期东京湾区为38家,旧金山湾区为9家。这些世界级的头部企业带动了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

  2023年前三季度,全省先进制造业占全省规上工业比重为55.1%,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比重为28.7%,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其中主要是来自大湾区的贡献。这10年间,大湾区新增加的工业产能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不断提升,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正在实现从制造业大区到制造业强区的跨越。

  科技:从碳基到硅基

  “中国硅谷”加速崛起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加快重塑全球经济版图,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大国竞争的主战场之一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战略高地,是国家赋予的特殊使命。

  2023年,一本书《芯片战争》火遍全世界。美国塔夫茨大学教授、经济学家克里斯·米勒在书中提出:世界正面临从铁到硅的切换。二战中,国家实力主要体现为钢铁的产能,而现在,国家的实力主要体现为硅基的芯片的产能。

  计算机的发明,互联网的繁荣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崛起,让人类加速从碳基科技向硅基科技跨越。四大湾区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枢纽,更是站在了硅基革命的前沿。

  旧金山湾区有世界闻名的“硅谷”,纽约湾区有“硅巷”,东京湾区有号称“日本硅谷”的筑波大学,而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来中国,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拜访大湾区的“中国硅谷”。

  大湾区的产业“含硅量”很高,从半导体和芯片制造,到手机、高端显示产业,还有最新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大湾区都有布局。其中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是大湾区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之一。围绕通信设备、消费电子、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领域,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链。这些新兴产业,给了大湾区迎接第四次技术革命的底气。

  这种底气,首先来自对研发的投入。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的2019年开始,大湾区每年的研发投入强度就超过了创新型国家2.8%的门槛,且连年提高。2022年,大湾区的研发投入总费用达到了4478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为3.4%,超过了德国(3.14%)和日本(3.26%),达到了美国(3.45%)的研发投入强度。

  在内部,深圳研发投入强度为5.81%,超过了世界最高的以色列(5.44%);东莞为4.10%,接近韩国的强度(4.81%);惠州3.44%、广州3.43%,也属于高水平的研发投入强度。

  这种底气,也来自高端科创要素资源的集聚。全球知名创新区大都呈现“廊带”分布特征,科创走廊已成为多个城市跨区域合作的一种重要模式。大湾区全长180公里的科创走廊,带动了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的经济带,与旧金山湾区40公里长的101公路创新走廊、波士顿92公里长的128公路科创走廊、东京湾区110公里长的东京—横滨—筑波创新走廊并驾齐驱,成为世界知名的科创走廊。

  在珠江东岸地区,依托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等重点创新平台,广深港科创走廊成为大湾区产业创新的主轴。在珠江西岸地区,依托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珠海西部生态新区、佛山粤港澳合作高端服务示范区、中山翠亨新区、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肇庆新区等重点创新平台建设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引领带动粤西地区创新发展。

  这种底气,来自国际显示度的提升。从技术创新到基础创新,从科技产业中心到科学发现中心,大湾区对外的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国外的诺奖得主、风险投资商、各种代表团每年来参加学术会议和产业论坛的人数不断攀升,大湾区成为全球科学版图上的一块热土。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是一次全球城市的洗牌。纽约湾区、东京湾区因为抓住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机遇而崛起,旧金山湾区因第三次技术革命而起飞。当第四次技术革命向硅基技术转变时,大湾区完全有底气和其他三大湾区站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成长为世界级的科创中心。

  融合:从联通到协同

  破界释放改革势能

  世界四大湾区都是跨行政边界的区域经济体。国内外的实践证明,湾区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打破行政区划格局的藩篱,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要素流动自由化、产业分工协同化、营商环境包容化。

  在纽约湾区,纽约区域规划协会在近百年内进行了四次规划,使得这个跨州的大都市区成为全球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旧金山湾区,湾区政府协会、大都会交通委员会等机构形成的网络化治理模式,为区域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东京湾区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主要依靠人工规划缔造的湾区,成为规划引领湾区发展的典范。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四个核心城市”之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开世界未有之先例,只能自己闯。实现大湾区深度的融合发展,打通三地要素资源自由流动的制度性壁垒,不仅是大湾区实现向国际一流湾区跨越的必然选择,也是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

  2023年,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明确了“1310”具体部署,力争实现十大突破。其中将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作为十大突破之首,当成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

  打破壁垒,首先需要基础设施的硬联通。2023年11月28日,深中通道主线全线贯通。这条24公里长的通道2024年通车后,深圳与中山的车程将从现在的2小时缩减为约20分钟。

  而另一条重要通道,港珠澳大桥2023年迎来正式开通5周年。5年来,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往来粤港澳三地的人员总数达3600万人次,车辆750万辆次,经大桥口岸进出口总值达7187.5亿元。

  深中通道和港珠澳大桥,都是伶仃洋上的超级工程。这两条通道与虎门大桥、南沙大桥、广深高速、广珠东线、广珠西线等通道一起,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串珠成链,对构建大湾区一小时经济圈新格局,进一步推动珠江两岸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互联互通都具有重大意义。

  “硬联通”的成绩有目共睹,同时,规则机制的“软联通”也在持续深化。

  今年4月,粤港澳三地在深圳共同公布110项“湾区标准”,其中,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类14项,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类16项,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类80项。从丝苗米、凉茶,到楼宇、冷链,如今都有了统一的“湾区标准”。

  重大平台“促联通”建设加速。2023年,在“一点两地”战略定位下,国家部署横琴、前海、南沙、河套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四大合作平台。四个平台各有侧重,横琴着眼服务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前海着眼支持香港现代服务业发展,南沙突出“粤港澳全面合作”和“面向世界”两个关键,河套则突出协同香港推进国际科技创新。

  整体来看,四个平台从民生、产业、科技、金融、贸易、规则衔接与重大制度创新等粤港澳三地协同发展、融合发展中的各项难点、堵点和短板进行探索和实践。如果能通过标准和规则对接实现一体化发展,变制度之异为制度之利,将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最大后发优势。

  未来:从跟随到超越

  2026年GDP总量有望登顶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四大湾区中的后来者,与其他湾区相比,仍有一些需要正视的差距和不足。

  2021年大湾区人均GDP22858美元,同期纽约湾区为92210美元,旧金山湾区为161940美元,东京湾区为46824美元。差距仍比较明显。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几个世界级湾区都保持着增长的势头。大湾区在竞争中仍然任重道远。

  世界500强代表着现在,而独角兽代表着未来的竞争力。2022年,大湾区拥有独角兽63家,创造了新高。而同期旧金山湾区有181家,纽约湾区有162家。大湾区仍有增长的空间。

  在QS全球大学榜单前100强中,大湾区有5所高校入选,而纽约湾区有12所入选,旧金山湾区有4所入选且排名比较靠前。

  但如果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随着世界经济重心的持续东移,亚太市场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上升。在新发展格局之下,大湾区紧邻东盟、同时又连接着内地广阔大市场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人才优势、政策优势叠加城市化、新型工业化、数字化的三重动力,大湾区仍有强大的发展动能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据测算,如果保持现在的增速,到2026年,大湾区的GDP将超越东京湾区,成为全球经济总量最大的湾区。

  风起大湾区,潮涌正当时。2023年岁末,省委召开十三届四次全会指出,要围绕做实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的全新定位,更好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支撑带动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动力。在自己的沙场上,大湾区仍需一马当先,一往无前。

  (记者 何山)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