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广东科创产业生态加速成形

2023年01月04日 来源:南方日报

[ ]

  编者按

  创新是第一动力。3日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聚焦科技自立自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攻关,强化科技创新的教育、人才支撑,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日前,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与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联合开展“广东科创产业调研行”活动,聚焦创新全过程全领域,立体全面呈现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情况。即日起推出调研报道,敬请垂注。

  补足电子信息产业“缺芯”短板,顺应绿色低碳发展潮流让“绿动能”勃发,聚集尖端科创力量发力太空航天、脑科学等科创产业最前沿……调研组走访发现,广东正在不断打开产业新空间,在这背后是创新研发的厚积薄发,也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澎湃涌流。2022年广东以1661起股权投资案例、融资规模1242亿元的两项成绩领跑全国,其中很多都看中广东新兴产业领域。

  日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此前召开的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则强调,要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在广东,这样的循环和融合正在加速演进,科创产业生态逐步成形,并在开拓新的产业赛道上显示出勃勃生机。

  以创新补关键短板

  细分领域见“真金”

  东莞松山湖畔的一间实验室里,干压成型、真空烧结……多道工序后,一块圆形的透明陶瓷片出现在参观者眼前。就在日前,该研究成果荣获中国发明协会2022年度“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一等奖。

  在湖光山色掩映下的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像这样的研究成果和产业化项目正加速涌现。“东莞在科学大装置等创新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做了很多布局。”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前部长、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东敏表示,只有打通基础研究和产业研究才能真正形成产业创新生态。

  这样的愿景正在变为现实,上述透明陶瓷就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及产业化公司中科皓烨(东莞)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中科皓烨此前还顺利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融资。

  借助金融力量,广东正在前沿新材料、关键零部件等领域加速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实现“科技—产业—金融”循环。

  省社科院企业研究所所长李源在疫情下坚持到多家省内企业走访,企业创新的活力让她深受鼓舞:“广东的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到生物医药的发展在全国都具有优势,在这背后是企业在创新方面做出了巨大投入,创新研发的新产品不管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有很强的竞争力。”

  日前,位于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增芯项目正式动工,将建设月加工能力达2万片的12英寸MEMS制造生产线。同时,不远处的粤芯半导体三期项目正加紧建设,未来将新建产能4万片/月的12英寸集成电路模拟特色工艺生产线;在广州南沙,芯粤能生产项目一期的土建已经完成,预计到2024年底,实现月产量2万片,可满足100多万辆新能源车的需要。

  “规模化的生产及高品质的产品性能,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芯粤能总裁徐伟认为,虽然芯粤能还未投产,但研发团队已研发、申请了十几项专利。

  高端产业项目的背后,金融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近30家知名投资机构的纷纷押注,让成立5年的粤芯半导体成为大湾区里一只新晋的超级独角兽。芯粤能的股东之一芯聚能公司日前宣布完成越秀产业基金等十余家机构联合投资的数亿元C轮融资,将主要用于扩张产能、加强供应链保障等。

  “广东正在将更多产业和金融资源倾注到新产业新赛道上,在这过程中按照市场化模式运作,对这些科创产业培育发展正起到重要作用。”广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万陆点评说。

  以绿色发展为新动能

  抢抓“双碳”新机遇

  国内首个风电临海试验基地日前落户广东省汕头市濠江区风电产业园。去年11月初,该基地首台海上风电并网测试机组通过了国家认证,即将投入使用。

  “基地共规划建设4个试验机位,单机最大检测容量达24兆瓦,可满足‘十四五’期间国内研发应用机型的最大需求。”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风能部部长赵玉介绍。汕头濠江区正在打造全产业链的风电产业园,已有包括生产机舱罩、塔筒、柔性直流设备等在内的多家海上风电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

  汕头濠江正是近年来广东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广东可再生能源装机已经达到了3298万千瓦,十年增了五倍。“把握了‘双碳’机遇就是把握了下一步的发展权。”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表示。

  在位于广州天河区员村街道的奥动换电站,多个橙色“集装箱”依次排开,新能源汽车从“集装箱”侧面驶上坡道,两侧换电机器人启动,不到2分钟就完成极速换电。按照计划,到2025年,奥动将在全国投运超过1万座换电站,为1000万辆以上新能源汽车提供智慧能源服务。在这背后,是2021年9月,由广州金控基金、中国石化、广州开发区等机构联合领投,奥动新能源完成了B轮战略融资,加速全国规模化发展换电步伐。

  曾任华为海外财务总监、小米九号财务总监的陈军向调研组透露,目前奥动已经作上市规划,“中小型科创企业是产业创新中最为活跃的力量,通过金融创新为有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丰富的金融产品,会促进科技成果的落地,使金融、科技与新兴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氢能产业同样在高速发展之中。在广州黄埔,广州石化打造了粤港澳大湾区首个高纯氢生产基地。在其对面,就是现代集团在海外建设的首个燃料电池综合型基地——HTWO广州工厂。短短一年多,这座占地20.2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工厂已基本完工。“届时氢气将会通过管道从广州石化输送到我们工厂,满足生产需求。”HTWO广州工厂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现代汽车集团(中国)总裁李赫埈表示,非常看好中国氢燃料电池市场未来的发展。

  在广东各地,“双碳”背景下的新业态正源源不断出现,“双碳”风起,广东正向更美好的绿色未来大步迈进。

  勇闯科创“无人区”

  瞄准未来产业最前沿

  很快,国内首个全产业链商业航天产业基地有望在广州南沙成形。2022年9月,位于广州南沙大岗的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项目一期工程完工交付。作为“火箭工厂”,该基地年产运载火箭可达30发。

  不远处,吉利科技集团的全国唯一商业航天总部——广东时空探索科技有限公司已经落户三年,项目产值规模超过100亿元。以“一箭”中科宇航和“一星”吉利航天为“链主”的千亿级航天航空产业集群正在南沙崛起。

  近年来,广东不仅将太空作为新产业发展的竞技场,还将更多科创力量聚焦到合成生物、脑科学等未来产业的最前沿。

  2022年6月,深圳出台《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前瞻布局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等8个未来产业。在位于深圳光明科学城的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楼上”科研人员利用大设施开展原始创新活动。“楼下”创业人员对原始创新进行工程技术开发和中试转化,通过孵化器帮助创业者创立企业,开展技术成果商业化应用。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产业创新与转化中心主任罗巍介绍,该中心已入驻深圳柏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相关企业估值达上亿元。

  “从0到N”的全链条成果转化创新模式,在脑科学产业也日渐清晰。光明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于2021年11月成立起就开始探索“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的全新模式。“围绕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领域产业转化的关键痛点和共性需求,搭建了11个企业共享技术平台,打造全国首个‘拎脑入驻’型专业孵化赋能平台,初步建立了脑科学和类脑智能产业的产业生态。”中科院深圳先进院脑所所长王立平解释。

  2022年9月,深圳中科华意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中科华意”)获得了由脑创投独家投资的数千万元种子轮融资。“本轮融资后,我们将重点加速推动实验室技术的临床应用转化和产品的医疗器械注册,将神经调控平台技术应用到更多的医疗场景和适应症上。”中科华意联合创始人蔚鹏飞表示。

  不止脑创投,脑创中心已分别与深圳天使母基金、丹麓资本、脑创投等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脑科学基金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产业空间拓展、人才联合培养交流等多方面开展合作,携手营造一流的脑与健康产业全链条孵化培育与投融资体系。启动试运行以来,脑创中心已吸引超过40家企业落地,融资总额超10亿元,估值超100亿元;下一批拟入驻项目超过60家。

  业内专家认为,未来产业的发展需要产学研资的深度结合,资本则在这一过程中提供关键的资金支持与生态支持。

  瞄准科创产业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新赛道,各方金融力量正不断助推广东产业发展进军科技创新的“无人区”,抢占全球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专家点评

  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前部长、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东敏:

  鼓励开展前沿性研究

  做好资本市场创新支撑

  广东正在大力推动现代化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国家实验室、国家大科学装置以及正在筹建的大湾区大学等。我们不能被动等待企业上门,而是要主动培育企业研发中心建设。随着其产业升级的推进,企业会逐步走向前沿性研究,这时就可以与基础研究形成对接,让基础研究的创新成果产生外溢,要么放在企业实现产业化,要么单独拿出去创业,形成基础研究与产业创新的循环,这需要长期培育。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广东要特别关注能源变革对整个经济体系的影响。我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意味着能源结构会有重大的变化,广东要好好谋划如何在其中寻找新的产业机会。我相信以我国这样的经济体量,向绿色低碳发展的转变会使得国内的绿色能源技术和相应产业在全球占据重要位置,完全有机会形成对欧美等国家的贸易新优势,加上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可以培育起一个高水平的绿色工业体系,这里面蕴藏着非常巨大的新产业机会。

  当然,要想在更多新兴产业领域实现突破,还必须有足够的政策把人才吸引过来。广东接下来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产业创新需要大量资本,政府应组建更多的多元化资本平台来辅助创新的资源需求,鼓励投融资机构将更多资本要素投入到具有潜力的新产业发展中去,培育起完整的产业创新生态。

  (记者 王彪 刘倩 许宁宁 统筹 黄应来 黄颖川)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