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城市 > 珠海分站 > 最新动态

珠海,能否再“杀出血路”?

2023年07月06日 来源:南方+

[ ]

  珠海有着许多不同的标签,又似乎有些难以定义。

  全国首批经济特区、中国航展、港珠澳大桥、大飞机“鲲龙”AG600……这些都是珠海的闪亮名片。然而,深圳的“小老弟”、休闲养老城市、存在感不强……这样的评价,似乎有些五味杂陈。

  日前召开的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要以“走在前列”总目标统领广东各项工作。踏上新征程,奋楫再出发,其难度、广度和深度绝不亚于40多年前改革开放的启程。尤其对珠海而言,在高质量发展战鼓擂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热火朝天的今天,依托着全国唯一与港澳路桥相连城市的区位,拥抱着大桥经贸新通道带来的红利,更是要快马加鞭。

  一刻都不能等!2023年珠海市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强烈的冲锋信号,响亮提出打造“制造业当家”创新品牌,力争2—3年内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倍增、百亿工业企业倍增、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外贸倍增”,迈入工业总产值“万亿俱乐部”

  在奋力“拼经济”的大势下,危与机、稳与进的纵横捭阖中,珠海能否再“杀出血路”?

  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

  珠海年轻,建市仅43年,建县也不过70载。1980年,珠海经济特区正式成立,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南海之畔的小渔村一跃进入全国人民视野。

  年轻是本钱。凭借初生牛犊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冲劲,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酒店、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全国第一个跨境工业区、首开国内科技重奖先河……都是当年“新珠海”的探路之举,领风气之先。

  1992年,“亚洲第一爆”惊天巨响,掀起了当时国内大型机场的建设序幕。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的正式落地。这座海滨小城开始吸引世界目光。

  大胆地试、勇敢地闯,奠定了这座特区之城的精神底色。然而,进入到新世纪,珠海的步伐似乎慢了下来。无论是人口增速还是经济体量,对比省内兄弟城市,珠海表现并不突出。

  标兵在前——面积与珠海相近、同期发展的深圳已是GDP3万亿量级的超大城市;广州也来到冲击3万亿的关键路口;佛山、东莞先后迈进“万亿俱乐部”。追兵紧逼——茂名、江门、湛江、中山,在经济总量上急起直追。

  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GDP刚突破4千亿关口,正是珠海咬紧牙关、蓄能提速的好时候。

  产业是一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珠海吹响“产业第一”冲锋号,要在珠江口西岸,再造一片生机勃勃的产业森林。锚定“万亿强市”的新目标,珠海提出到202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全市新增15家以上百亿级制造业企业,上市企业超过5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4000家。

  紧迫感驱使,一切都在加速:

  在2023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上,186个重大项目“同时起跑”,总投资916亿元,珠海掀起齐心协力抓产业促发展的热潮。

  面对环伺的强者,第一季度,珠海以67.1%的工业投资增速珠三角首位;作为产业新城,珠海一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居珠三角第二位

  奋斗的精神、铿锵的脚步、实干的作为,都在传递一个信号:珠海拼了!

珠海把“产业第一”摆在全市工作首位。图为珠海中京电子电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南方+记者 关铭荣 摄

  倍增式跨越,能吗?

  2023年,注定是珠海腾飞转型迈向“倍增快车道”的关键一年。

  既已知产业是要害、是关键,就必须直面现实、直击痛点。珠海的产业规模不够大,产量总量小,结构相对“稚嫩”,缺乏多元化。

  首先得引进“大块头”“高个子”:通过吸引龙头企业落户、强链补链,新能源、集成电路和高端制造产业在珠海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迅速攀升,日渐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今年以来,国内领先的第三代半导体研发企业华研伟福入驻横琴、埃克森新能源(珠海)储能电池项目落地、德国化工巨头科思创将在珠海投建造其全球最大的热塑性聚氨酯(TPU)生产基地、格力集团粤港澳综保物流产业园已竣工投入使用……以龙头企业带动主导的产业组团落户,为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增高变壮”之余,珠海还将眼光投向了优势领域:丰富的海洋资源和中国航展,是珠海的金字招牌,可带来无限可能。

  抬头看天,在中国航展招引下,珠海先后引进我国通用飞机制造龙头中航通飞落户,还吸引了大批上下游产业链的中小企业纷至沓来。

  放眼深海,“蓝色粮仓”正加速崛起。全国首台半潜式波浪能养殖网箱“澎湖号”、大型深远海养殖平台“横洲号”、“德海1号”智能化养殖渔场落地投产,万山海域及外伶仃海域两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乘风破浪、逐梦“深蓝”。

  迈向“万亿工业强市”,高质量的产业载体至关重要。珠海在全市铺开5.0产业新空间建设,用一座座“顶装的配置,毛胚的价格”的超级工厂,托举起中小型企业的产业梦。在全国各地上演精彩纷呈的“招商大战”之时,5.0产业新空间主打“拎机投产”“拎包入住”,成了珠海的一张“王牌”。

珠海正大力推进5.0产业新空间建设。图为大湾区智造产业园D区。南方+记者 关铭荣 摄

  珠海为什么能?这答案,在“珠海‘产业第一’四项工作进度图”上,在一座座拔地而起的超级工厂里,在24小时机器不停轰鸣的繁忙生产线上,在整座城市同心掀起项目建设“大热潮”中。

  跨越式倍增,开局感觉良好。

  珠海,动起来了!

  靠谁成事?

  成事在人,能让一座城乘势而上的,始终是人。

  珠海曾吸引“孔雀东南飞”的故事,至今仍被人称道。

  1992年“百万重奖科技人才”的壮举,滋养出珠海的创新基因,这份豪情也一直在持续,成为今日珠海的一份底气。

  如今,“青春之城、活力之都”的城市形象宣传语遍布全城,明确传递出一个信号——要以人才活水激发城市活力。

  目前,珠海全市人才总量超过85万人,其中硕士以上、高级以上职称等高端人才约9.5万人。每万人工程师数量位居全省第一,人才净流入率位居全省前列。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连续三年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二位,仅次于苏州。

  今年2月,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在珠海闭幕,大赛的举办再给“青春之城”注入了一波高质量人气。截至目前,珠海已累计吸引近5000名博士博士后人才扎根“双创”,新引进博士人才数量年均增长34%。

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博士后成果展,观展人士了解光场全景显示设备。南方+记者 钱文攀 摄

  他们参与着珠海的现在,也绘就着城市的未来。也许有一天,他们也会像“资深创客”燕金元一般,交集着百感,又对未来充满期待。

  30年前,珠海的人才强磁场吸引燕金元到此“创”一番事业,在上月举行的“创新珠海”科技盛会上,他收获科技进步特等奖。他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成果,于2020—2021年销售收入超11亿元,出口额超8亿元,实现进口产品的国产替代。

  燕金元感叹珠海对人才的虹吸效应,并认为随着人才引进力度的不断加大,相关产业和配套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科技人才集聚,为珠海发展注入新活力。

  城,以人为本;人,则以城为家。珠海,需要更多坚守者、奋进者、搏击者。这也同样需要更多吸引人、爱护人、留住人、激发人、成就人的珠海特色、珠海行动、珠海温度。

  近年来,珠海“英才计划”等人才优惠政策频繁出台:发放“珠海英才卡”,产业青年优秀人才年龄资格条件放宽至45周岁以下,重点领域企业新引进人才首次申请人才住房补贴可实现“落地即享”,有针对性地放开放宽入户政策……

  “来了就是珠海人。”面对年轻人、产业工人、新市民,珠海许下“有业有住有家”的暖心承诺,“努力把每个人的幸福都融入到珠海经济社会发展图景中”。

  人气聚,众智汇。今天的珠海,不仅是人才的泊靠之港、安身之所,更是机会之窗、圆梦之地。

  透过一张张活力面孔,你看到珠海的明天了吗?

  【撰文】话题研究员 董谦君 沈梦怡 曹斯 张西陆 洪鑫 

  【海报】丁薇薇

  【视频】黄泽伟

  【运营】麦小华 董晨晨 辜继漫

  【本期统筹】张西陆 谭亦芳 沈文金

  【本期策划】曹斯 林焕辉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