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城市 > 珠海分站 > 最新动态

新局·十评 | 珠海:大国资如何释放新能量

2023年01月05日 来源:南方+

[ ]

  在衡量城市经济实力的指标中,GDP最为大众熟知。广东有几座万亿GDP之城?不难回答。

  但换个问题,广东有几个城市国有资产总额突破万亿?恐怕大多数人都会被难住。

  正确答案是3个——除了广州、深圳两大超级城市,第3个成功跻身“万亿俱乐部”的,是“黑马”珠海。这座GDP仅3800亿元、排名全省第6的城市,在2020年国资总额就率先突破了万亿大关,超越了国内不少经济强市和省会城市。

  放眼中国经济版图,从安徽到江苏,从广东到上海,从山东到四川,过去几年间,各地国资系都在主动出击,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命脉的关键力量。国资的活跃度,也成为城市新一轮竞争的新变量。

  小珠海是如何培育出大国资的?在资本市场频频发力的国资,在推动珠海产业转型升级的舞台上又扮演着何种角色?国企改革向“深水区”挺进的当下,这样的特区新故事,格外值得关注和期待。


  大象起舞

  近日,备受关注的*ST方科(600601.SH)重整事宜有了新进展:珠海市属国企——华发集团以20亿元受让重整后方正科技29.99%股权。由此,这家曾经国内最具影响力的高科技企业的实控人,变更为珠海市国资委。

  从推进格力电器“混改”,到开启“扫货”模式投资多家上市公司,再到介入北大方正等大型品牌企业的战略重组,与深圳隔珠江口相望的珠海,近年来国资表现十分活跃。

  东财Choice数据显示,2019年至今,珠海国资已拿下14家上市公司控股权或成为第一大股东。除了A股,珠海国资还控股了庄臣控股、迪信通等多家港股公司。

  珠海国资是怎么做到的?不断壮大的资产规模是其最大底气。

  环顾中国,国资的家底越来越成为决定城市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2020年,珠海国资资产总量首破万亿大关。截至2022年10月,珠海13家市属国企总资产超1.15万亿,牢牢占据全省第3的位置。

  这样的资产规模,放眼全国,也颇具竞争力。

  2020年,中国共有23座万亿GDP之城。其中,仅10座城市(注:重庆、天津、杭州、武汉未公布国资数据)市属国资总额突破了万亿。即便是被誉为“最强投行政府”的合肥,截至2021年6月底,其市属重点监管企业资产总额也才刚刚突破8000亿元。

  而珠海,这座“小而美”城市的代表,2021年GDP仅3800亿元,排名全省第6位。

  小身板是如何推动大象起舞的?

  珠海相关部门曾有过说明,称国有资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经营积累实现资产规模增长;通过收购兼并等实现合并范围扩大;引入战略投资者增资以及获取新的融资等。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走在前列的国企改革,持续激发了珠海国资的活力和动力。

  作为贯穿整个改革开放历程的核心议题,国企改革始终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轻装上阵的珠海,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率先拉开改革大幕:近千家国有企业通过整体出售、产权转让、股份合作或关停、注销、破产等实现转制,一举堵住了国有资产的出血口。

  2006年,珠海发布“国企改革30条”,围绕构建交通、产业、城市三大格局,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作用愈加明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从“1+N”系列文件的出台再到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改革进入全新阶段。

  2019年4月,格力电器混改大幕开启,珠海国资一战成名。主动放弃实控人“宝座”,持股格力电器比例降至3.22%,换来416亿元流动资金——国有企业“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甘做小股东,这种重大决策并不是每个地方都能做到的。

  这一交易,不仅成为我国国企混改进入3.0阶段的重要标志,也成为珠海国资的“分水岭”。

  以格力股改为契机,珠海向外界释放了明确信号:要通过国有资本的不断投入和退出,引进和培育一大批现代新兴产业,加速达成产业强市的战略目标。

  全新的发展篇章就此翻开。


  以投促引

  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国资的角色变化,反映的是城市战略的变化。

  过去很多年,舆论场中的珠海,一直是一座面目模糊、存在感不太高的城市。尽管“贵”为特区,但受限于经济总量,珠海的城市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一直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如何快速提升城市能级量级,抢占区域竞争的制高点?近年来,不再摇摆的珠海,战略方向愈发清晰——强产业!强制造!这座第三产业占大头的城市,迫切需要提升制造业在经济中的占比,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手握充沛流动资金的珠海国资,是最佳的操盘手。这也是拥有雄厚国资的一大好处,能为地方政府相关战略的落地提供有力支撑。

  可以看到,自格力电器股改落定后,珠海国资明显加速了产业引进和培育的步伐。与给资本市场带来“流量”相比,珠海国资开始更注重给地方经济带来“增量”。其也成为首个明确喊出“以投促引”口号的地方国资。

  瞄准产业链龙头企业及核心领军人物,是珠海“以投促引”最显著的特点。

  一个龙头项目的落户,往往意味着一个新的产业集群的崛起。这一打法,在不少城市已得到有效证实。

  曾经的合肥,也曾夹在南京和武汉之间,面临着权威性不足、吸引力弱、辐射力不强的窘迫与尴尬。但近年来,通过国资系基金重仓京东方、长鑫存储、蔚来等行业龙头,合肥成功打造了新型显示器件、半导体和新能源汽车等战新产业集群,从一个长三角区域的边缘城市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新一线城市”。

  低调的隐形资本大鳄青岛,在赛况胶着的“芯”路上,也通过国资的强势出击、密集布阵,带动千亿级“芯屏”产业垂直崛起,打造北方半导体及光电显示产业新高地。

  珠海的步伐也不慢:瞄准新能源、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战略新兴产业,近3年来,珠海国资成功引进高景太阳能、爱旭电池、德尔塔、开拓药业、新亚制程、阳普医疗、先导稀材、普伊特、芯耀辉、芯动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其中不乏百亿级重大项目。

  这其中,光伏产业“以点串链”成效最为显著。

  2022年11月6日,珠海金湾,广东高景太阳能50GW大尺寸单晶硅片项目三期工程宣告开工。这一日期比原计划提前了半年,符合其一贯的快节奏。

  自2020年12月签约落地珠海,截至2022年10月,高景太阳能产值已超150亿元。据预估,三期50GW项目全部达产后,其可实现年产值约350亿元,锁定中国硅片行业前三的位置。

  而以高景太阳能、爱旭电池两大龙头为代表,珠海在不到两年时间内,“从无到有”构建起了从硅片到电池、向组件延伸的行业领先的光伏产业体系,并开启了全域光伏发电新征程。

  两千亿级新能源产业的崛起不再是梦。


  万亿新目标

  日前,2022年广东省制造业500强企业榜单出炉。珠海79家企业入围,排名全省第二,仅次于佛山。

  这样的“跃升”,为这座城市增添了许多信心。去年,锚定“产业第一 制造业优先”,珠海立下新志向:力争202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

  又是万亿!面对几乎倍番的工业产值目标,国资当仁不让地需要发挥比过去更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从市场大环境来看,国资入市已进入“大爆发”时代,各地对优质项目的竞争前所未有地激烈。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22年上半年国资LP披露的出资金额超千亿元,占比超七成。

  这促使了珠海国资的“再升级”:从单纯的“以投促引”,迈向“资本、创新、产业”三链融合的生态圈建设。

  过去一年,珠海国资有几个特别值得关注的新动向。

  一是平台布局的进一步完善。为更好地发挥国资撬动作用,珠海对3家龙头国企进行了全新布局——推动格力集团积极转型改组为珠海首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推动华发集团、大横琴集团打造两大市场化产业投资平台,加快构建全方位产业投资体系。

  二是发展路径的进一步明确:珠海,要走一条与其它先进城市和而不同的发展之路。

  特点之一,是产业招商模式的创新。

  与许多城市主要依靠资本运作不同,在珠海,格力、华发、大横琴三大集团亲自下场,分别组建了实体产业发展公司。并通过与市、区招商部门深度联动,共同进行产业研究、招商、项目落地服务等。

  如今,一支由“市+区+国有企业”联合组建、超过200人的招商团队正活跃在中国各地。

  这套打法的效果很明显:2022年1-11月,珠海国资国企围绕“4+3”支柱产业集群,累计接触联系市内外企业超过840家,已签约落地483家,拟总投资超过390.5亿元,达产后预计产值规模超763.1亿元。

  特点之二,是产业空间的创新谋划。

  为破解产业空间不足的“卡脖子”问题,珠海提出要在2024年完成2000万平方米以上5.0产业新空间建设。以“低租金、高标准、规模化、配套全、运营优”五大特点,快速承接并赋能中小微科技型创新型企业落地。

  三大国企迅速入场,建设、招商、运营齐步快跑。 建成即满园、入驻即投产,“三天一层楼”一系列故事接连上演。2022年底三大国企建成投入使用的5.0产业新空间面积达410万平方米。

  “产业投资+高质量载体”——这样组合拳正成为珠海的“招商利器”,有效助力着珠海聚集全球创新要素,建设“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供应链”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

  2022年前10月,珠海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19.16亿元,同比增长8.9%,增速全省第一;工业投资保持强劲增势,同比增长64.9%,增速同样位居全省第一。

  新的产业格局正在打开。疾步快跑的珠海国资,未来也还将继续作答更多城市经济的“新命题”——

  如何充分激活珠海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如何进一步增强产业补强作用?如何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共同做大珠海产业增量?

  新的一年,闯新路、过新关,期待敢干能干的珠海国资,为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新力量。

  


  策划 林焕辉

  统筹 何山 朱紫强 苏力 吴欣宁 罗莎

  评论员 沈梦怡

  设计 麦瑜瑜 张雅

  出品 南方日报珠三角新闻部 南方城市智库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