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3日 来源:南方日报
当十五运会公路自行车选手的身影掠过港珠澳大桥,这场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的体育盛会,不仅书写了全运会的崭新篇章,更在珠海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映照出一脉相承的进取与拼搏,而这正是特区精神最深厚的底色。
回溯百年风云,珠海儿女早已将拼搏基因注入体育运动。
晚清的内忧外患之下,19岁远赴美国的珠海人容闳,在耶鲁大学不仅深耕西学,更投身赛艇、足球运动,所在赛艇队“屡次夺冠”,本人成为“耶鲁校园传奇足球英雄”。他归国后倡导“官派留美幼童计划”,詹天佑、梁敦彦等一批批留美幼童在国外学习期间,成为中国最早深入参与现代体育运动的先驱之一。
1910年,珠海唐家湾的唐榕炳、唐榕锦兄弟成为体坛焦点。在近代中国首个全国性体育赛事上,兄长唐榕炳独揽短跑440码冠军与多项亚军,弟弟唐榕锦撑竿跳高夺魁。
1936年,珠海南屏人士容启兆带领中国足球队出征柏林奥运会。为筹措经费,球队乘最低级船舱、住最便宜旅馆,辗转南洋。最终虽未在奥运会上获胜绩,却在世界舞台上迈出了中国足球的第一步。
新中国成立后,珠海健儿的拼搏精神愈发炽烈。原籍珠海南屏的容国团,1959年在多特蒙德世乒赛上,在先失一局的情况下连扳三局,夺得新中国首个世界冠军。那句“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呐喊,从此成为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座右铭。这份拼搏,不仅是竞技场上的突破,更是特区精神中“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雏形与先声。
如今的珠海,运动健儿的拼搏故事仍在续写。
15岁毛遂自荐考入珠海体校,2012年伦敦奥运会射落首金,易思玲用精准射击填补珠海奥运金牌的空白;斗门水乡走出的曾启亮,在1998年珀斯世锦赛夺得100米蛙泳银牌,实现了中国男子游泳世界大赛奖牌零的突破;残特奥赛场上,“追风骑手”潘惠莹实现自行车项目“四连冠”……他们用各自的方式传承着容国团、唐榕炳的拼搏基因。
十五运会珠海赛区上,见证着不少体育健儿的拼搏英姿:夺得竞走“三连冠”的奥运冠军杨家玉,摔倒后仍不言弃勇夺银牌的天津队选手薛铭,为重返全运赛场刻苦训练的43岁澳门拖车司机崔庆华……无论战绩如何,他们都用自己的坚韧让跨越百年的拼搏精神有了新的时代注脚。
这场跨境赛事,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舞台,更是“一国两制”制度优势的生动展示,是特区精神的鲜活实践。作为全运会历史上首个跨境赛事,231.8公里的公路自行车赛道,串联起香港、澳门、珠海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上百名运动员6次“无感通关”穿越三地口岸,背后是“前置查验,闭环管理”的制度创新,是三地赛事指挥中心“一屏统览、一键调度”的协同高效。
从健儿的拼搏到办赛的创新,珠海体育发展史始终与国家命运、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十五运会不仅展现了体育竞技的魅力,更解码了特区精神的核心:逆境中不屈的坚韧、未知中敢闯的勇气、发展中包容的胸怀。这份深植血脉的精神,必将激励更多人在人生与发展赛道上勇毅前行。
(撰文 张紫微)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