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城市 > 中山分站 > 最新动态

“大国工程”飞架珠江 中山谋求“湾道超车”

2021年11月19日 来源:新华网

[ ]

  新华网广州11月19日电  改革开放初期的广东中山,曾与顺德、南海、东莞并称为“广东四小虎”;金融危机后的中山,却在一场“腾笼换鸟”的硬仗下,逐渐“掉队”,近10年GDP增速持续放缓,如今面临土地碎片化、产业升级之困、人才吸引力不足等问题……

  自国家“十三五”重大工程和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过江通道——深中通道建设以来,中山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区域整合、产业升级、绿色治理,积极谋求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和“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新华网融媒体调研团队走进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等地,解读中山“凤凰涅槃”的决心和担当。

  借深中通道“东风”再出发

  屹立在伶仃洋上的深中通道项目,是继港珠澳大桥之后,粤港澳大湾区又一个世界级跨海通道集群工程,连接着深圳市和中山市,预计2024年建成通车。

  珠江东岸的深圳、东莞、惠州三地,2020年创造出的GDP超4万亿元;而珠江西岸的珠海、中山、江门三地,一年GDP不足1万亿元,两岸发展存在明显差距。

  深中通道全长24公里,集“隧、岛、桥、水下互通”四位一体,建设内容包括伶仃洋大桥、中山大桥等。11月,建设现场,伶仃洋大桥、中山大桥雏形已现;智慧梁场高效运转,把近千台小轿车重的钢箱梁从预制厂“发货”至架设桥位。

  深中通道项目建设期党委副书记、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党总支部副书记杨阳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分布在珠江口东西两岸,深中通道开通后,将大大缩短两岸城市间的距离,对大湾区经济、社会产生良好效应,对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起关键作用。

在建的深中通道。林晓蕾 摄

  深中通道建成后,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黄金大道”,更是中山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中山翠亨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郭卫华说:“新区正主动对接港澳乃至国际高端的产业资源,对产业规划进行优化和提升,扛起中山参与大湾区建设主阵地的责任。”

  走进深中通道的登陆点——翠亨新区(马鞍岛片区),昔日的荒野滩涂,如今吊车林立,热火朝天。中山中科药物创新研究院、哈工大机器人(中山)无人装备与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已在这里落地……

  为破解土地碎片化问题,实现发展合力,7月,中山推动功能区机构改革和市直管镇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现新区和历史文化深厚、生态资源丰富的南朗统筹发展,总规划面积226平方公里。

  “我们期盼,大桥通车之日,也是中山经济再次腾飞之时。”郭卫华说,新区产业将对接大湾区,涉及生物医药、现代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现代配套服务业。

  “火炬”照亮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国家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2021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5.7亿元,约占中山经济总量的13.6%,可谓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7月,在中山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下,火炬开发区进一步理顺功能区统筹镇街发展的体制,加快扩容提质。

  时任火炬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黎炳盛说,开发区一方面加快推动现存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以健康医药、先进装备、光电三大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加速战略性新兴行业集聚。

  破旧、立新。一场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变革”正在这片土地上热烈地展开……

  2017年成立的广东博然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火炬开发区的瞪羚企业,如今组建了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每年超百万的技改扶持资金让企业有更多的底气投入到研发创新当中。”该企业市场营销总监张小恩说。

中山石岐烟墩山。新华网发(李志梁 摄)

  “我们把创新摆在全区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吸引更多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落户中山。”火炬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徐世平说,开发区正以大院大所作为重要创新策源地,以孵化载体作为重要创新空间,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助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据火炬开发区管委会统计,区内现有省级以上(含)孵化载体11家,在孵企业约700家;院士工作站6个,省市创新团队39个,省级以上(含)领军人才超20人。

  “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开发区未来要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在现有产城融合基础上,打造宜居宜业创新高地。”黎炳盛说,在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上,开发区有过教训,这也坚定了其绿色发展的决心。

  “稻香”留住工业城市里的乡愁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中山这座城市里,不缺工业文明,也不少乡愁文化。

  秋收季节,中山翠亨新区南朗街道左步村里,稻香与“书香”相融,鸟儿、昆虫在田间飞舞。该村党支部书记林庆标说,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村里满是来自大湾区城市的游客。

  林庆标说:“我们积极推动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多方运营乡村旅游,实现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双增长。”

左步村里稻田飘香,游客在观光。林晓蕾 摄

  “95后”海归青年徐家杰是左步村村民,怀揣着对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他说服父母,返乡创业,在稻田旁筹建了“玻璃书屋”。他与昔日的同学共同参与乡村旅游建设,还在稻田里举行了婚礼,可谓“成家立业”。

  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吸引着更多年轻人“归巢”。城市更新形成的新生态,也吸引着大湾区居民在中山“扎根”。

  香港青年、英丽(中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及首席研究员陈嘉伦与中山的缘分始于一场创业大赛。“中国中山留学人员创业园积极为我对接相关资源,满足实验室免租、人才公寓等迫切需要。”在陈嘉伦看来,中山地处大湾区的核心,交通往来方便,身边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选择来中山、来大湾区发展,这里创业大有可为。

  珠江两岸风潮涌,当下,中山迎来历史发展新机遇,也进入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在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建设中的深中通道等“大国工程”,不仅是发展的“黄金桥”、创业的“圆梦桥”,还是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同心桥”。

  (记者 黄玫 陈雪莹)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