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 来源:南方+
孙文西路步行街吸引超百万人次打卡,“红博不夜城”累计接待游客超25万人次,马鞍岛大型无人机表演吸引超30万人次观演、全网观看流量超1亿人次……
这个国庆中秋“双节”假期,中山多地文旅场景、玩法上新,狠狠吸了一波流量。而当假期结束,也有不少网友发问:这些一夜爆火的景点、夜市,后来怎么样了?日后是否会沦为一年当中的“节庆限定”场景?
节庆狂欢过后,活动余温能“保温”多久受到多方关注。面对全国文旅常见的节庆热度难延续问题,中山又将如何探索从“节庆引爆”到“日常繁荣”的可持续路径?
红博城之问:“一夜爆款”如何转化为“日常引力”?
“双节”期间,中山红博城上演千架无人机大秀,点亮“红博不夜城”字样,全网曝光超百万。视觉盛宴成功引爆流量,但璀璨夜空下的热闹过后,核心命题浮现:当节庆热度退去,红博城靠什么让游客“愿意一来再来”?
“红博不夜城”的字样点亮夜空。 受访者 供图
无人机秀作为“爆款”,本质是流量引爆器。游客分享完美照片后,若缺乏深层体验支撑,红博城可能会陷入“一次性打卡”困局。从“网红”到“长红”的跨越,亟需从“流量思维”转向“留量思维”。
中山市红博城文旅总监邓丽指出,为破解这一难题,红博城正尝试构建内容、体验、资源三大驱动体系。
内容上,红博城将打造文化,从“节庆爆款”转变为“常态更新”,采用“固定IP+节庆主题”策略,在保持红木文化、隆都民俗核心IP的同时,按季节推出特色活动,让游客每次都有新体验。
体验上,红博城必须完成从“观赏”到“沉浸”的升级。隆都里上下街的改造正是关键一步:上街打造开放式休闲区,下街设置宋韵古风摊位,配合数字光影与非遗手作。当游客从被动“看客”变为主动“参与者”,在《秋香再点唐伯虎》等剧中从“看戏者”变身“戏中人”,停留时间与情感投入更易提升。
资源上,红博城需打破地域界限,实现“红木+”跨界融合。以红博城为枢纽,串联沙溪服装产业、隆都古村文化,构建“全域旅游,全业态消费”新格局。这不仅丰富旅游供给,更将游客体验从单一红木文化延伸至更广阔的文化生活场景。
红博城正成为中山的重要文旅枢纽之一。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双节”积累的25万游客数据正成为长久运营的关键。通过分析游客画像、消费偏好和动线轨迹,红博城正尝试优化“空间、内容、消费”三大场景,实现从“凭经验运营”到“靠数据决策”的转变。
从宏观视角看,红博城的转型代表着文旅产业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演进。它正成为中山的重要文旅枢纽之一——白天是红木文化展示中心,夜晚变身融合非遗、餐饮、娱乐的“不夜城”,通过“日游夜娱”的全天候运营,将“单日体验”延伸为“多日停留”。
夜市经济学:从烟火气到产业链的升级
不只是红博城,中山全市正同步掀起一轮夜市“造市”热潮:
“双节”前夕,中山市商务局公布《2025年中山市十大特色夜经济集聚区名单》,涵盖大涌镇“红博不夜城”、石岐街道与西区街道岐江河“一河两岸”夜经济集聚区、翠亨新区马鞍岛滨海夜经济集聚区等。
石岐街道与西区街道岐江河“一河两岸”夜经济集聚区。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相较于旅游景区,依托商圈、街道所集聚的夜市则更具“长尾”消费属性,在节后外地游客逐渐散去时,也可以成为本地市民日常消遣娱乐的场所。节庆热度退去后,夜经济又将何去何从?
中山节后召开全市夜经济发展调研工作座谈会,指出夜经济“留不住人”是制约中山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原因。观察中山部分镇街,依托夜市既已形成的烟火气,各地正尝试做强一条能留住人的“链”。
深中通道开通后,各地游客自发来到翠亨新区马鞍岛的海边草地欣赏日出、露营烧烤。而如果只有日出和草坪,自发而来的烟火气终有沉寂的一天。于是,当地将这一滨海空间打造为“集盒·翠亨里”IP,并开启文旅产业链招商,将文旅时段从白天延长至夜晚。今年“双节”,日落后的马鞍岛日出观赏点开启“下半场”,2000架无人机升空“作画”,露营、美食节、音乐会等活动轮番上演。
在马鞍岛迎来人气高潮的同时,也有不少网友在评论留言献策:“还可以考虑烟花秀”“多一些音乐节就好了”“停车位还要增加”……
相较于翠亨新区依托新场景引入新链条,沙溪镇则对既有餐饮产业链进行升级,创造“一小时沙溪牛肉”美食新IP,提升夜经济消费品质。
这个假期,沙溪镇星宝特色夜经济集聚区添记牛肉馆的老板叶添星忙得不可开交:“往年国庆假期前两天客人还比较多,第三天以后就开始变少了,今年假期8天每天都很火,营业额对比往年至少上涨了20%,假期结束后的两三天晚上还继续爆满。”
叶添星介绍,在“一小时沙溪牛肉”IP于假期推出后,活牛宰杀时间增设了下午4点到5点的时段,让店铺能够在准备晚餐时直接用上一小时内现杀的鲜嫩牛肉,而店铺进肉成本、餐品标价均未改变,商家、消费者实现双重利好。
受益的餐馆不只添记一家,假期内,当地26家“一小时沙溪牛肉”特约商家营业额合计达300万元,平均单店增幅约35%,因牛肉IP专程而来的游客占比达30%,较去年同期增长80%。
“假期里有个从珠海骑行去广州看音乐会的年轻人,在网上看到消息后,专程骑车过来吃牛肉,还说下次要带朋友一起来吃。”叶添星说。
“一小时沙溪牛肉”持续火爆,还出现在主城区中山“镇超”足球赛事场馆外的夜市,引来球赛观众排队品尝。叶添星也表示,相信有了物流产业链升级的加持,店面也将继续向更多消费场景开拓。
沙镇溪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将继续探索无人机、无人车等配送方式,畅通屠宰场、供应商、商家的快速通道,确保每家特约商家拿到最新鲜的牛肉。
常玩常新:文旅场景的“续航力”考验
夜市向规模化、体系化升级,是城市将在夜经济领域长期发力的信号。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集市还是景区,文旅场景都要接受“续航力”考验。
10月8日晚,“双节”假期马鞍岛最后一场无人机表演结束后,不少网友在相关视频的评论区中发问:“明晚还有吗?”也有本地市民遗憾自己因外出旅游错过了所有场次的无人机表演。
与初次举办大型无人机表演的中山相比,东岸的深圳则“飞”得更频繁。除重大节庆之外,深圳各区在平常的休息日也时常开展无人机表演。例如“双节”假期后的首个周末,深圳大梅沙上空再度升起2000架无人机,现场还配有鱼灯、街舞、机器人科技舞蹈等演出。
夜空常有无人机表演相伴,仅是为文旅热度“续航”的一种形式。常驻的优质业态、定期的娱乐活动、偶有的惊喜“彩蛋”、稳定的配套支持,均是拉动文旅常态化增长的手段。
在中山部分热门文旅场所,业态落后、活动缺乏、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对潜在回头客造成一定的“劝退”效应。对于近年来兴起的“网红村”文旅热潮,中山市政协委员陈宁宁也曾表示,当前中山乡村的文旅项目研学项目同质化严重、吸引力不够、运营水平低。
这意味着,文旅热度“续航”,既要有接续不断的频度,也要有常玩常新的质量。如何让外地人寻常周末也肯来、让本地人来几回也不觉得腻,是中山各镇街需要探索的课题。
翠亨新区马鞍岛,不少游客在海边的大草地上露营。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不只是‘镇超’,我们还将结合中山近期的万人徒步、‘村歌’‘12·8’慈善筹款等市镇活动,继续推广‘一小时沙溪牛肉’,让这一美食IP深入民心。”沙溪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沙溪镇正计划围绕各类空间和民间活动,常态化引入文旅活动,例如活化老旧侨房、古建筑以引入驻唱酒吧、非遗夜市、深夜食堂等夜间消费业态,依托“村BA”全民健身中心引入夜间篮球训练赛、主题夜跑、街头篮球挑战等体育活动,依托“四月八”“三月三”等非遗文化盛会以及持续举办“村BA”等体育赛事,不断制造话题、吸引客流。
【他山之石】
苏州工业园区 “三湖联动”让游客“常来常新”
当全国景区都在追逐“网红爆款”时,苏州工业园区却走出了一条不同的路。
这个“双节”假期,苏州工业园区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278万人次游客,20%的同比增长。更难得的是,其中66%是外地游客。他们为何而来,又为何愿意再来?答案藏在那片“三湖联动”的风景里。
金鸡湖、阳澄湖、独墅湖,三片水域三种性格。金鸡湖时尚动感,阳澄湖鲜美活力,独墅湖静谧文艺——园区没有强行统一风格,而是让每个湖都活出自己的精彩。这种差异化布局,让游客在不同心境下都能找到归属。
金鸡湖畔,露天音乐会与环湖灯光秀交织;左岸158街区的集装箱市集成为年轻人打卡地;688艺术空间的“晚风音乐会”与户外艺术展相得益彰。这里的热闹,是一种有品质的热闹——不是简单的声光电堆砌,而是艺术与生活的自然融合。
转到阳澄湖,正值蟹季。但园区不只卖大闸蟹,他们办起了厨艺大赛、湖畔市集,更巧妙地将WTA网球公开赛、足球挑战赛等体育赛事融入其中。一口蟹肉,一场比赛,让游客的味蕾和身心都得到满足。
独墅湖则选择了安静的道路。白鹭园、独墅湖教堂、月亮湾,这里没有喧闹的市集,只有草坪露营、湖畔骑行的悠闲。这种“慢空间”的保留,恰恰成全了那些寻求片刻宁静的都市人。
三湖之间,免费观光巴士无缝衔接。这条细节,恰恰反映出园区的用心——站在游客角度思考:如何让游玩更轻松、更尽兴?
更值得称道的是,园区懂得“留白”——不追求每个角落都人声鼎沸,而是给每个湖留出呼吸的空间。这种克制,反而让游客体验更加舒适。
观察苏州工业园区的实践,可以发现其成功不在于某个单一爆款,而在于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体验生态系统:差异化定位避免内部竞争,品质活动提升游玩价值,便利交通串联全域资源,动静结合满足多元需求。
这或许正是中山可以借鉴的:与其苦苦追寻下一个爆款演出活动,不如静心构建属于自己的体验生态。让游客每次来都能发现新意,每次离开都期待再来——这才是文旅项目真正的生命力。
【声音】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副教授林丹彤 中山文旅“出圈”,要培育更多“拳头产品”
“休闲氛围浓厚是中山文旅的一个优势。如果能把这个氛围营造好、扩大宣传,让更多游客一想到休闲就来中山,就像一想到购物就去香港、澳门一样,那就不用操心长期流量的问题了。”如何让节庆文旅热度持久“续航”,是中山文旅进阶的必答题。针对这一问题,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副教授林丹彤认为,中山可以打造全年不间断非遗美食节,并培育更多文旅“拳头产品”。
林丹彤表示,中山拥有丰富的美食、非遗资源,可以在美食上市、非遗文化活动举办的各个时间节点主推各类非遗节、美食节,例如“四月八”醉龙、端午飘色、秋冬季的神湾禾虫和三乡塘敢萝卜等等,时间覆盖全年,既可以分散重大节庆的密集客流,也有利于在平常保持热度,还能够避免非遗在节庆假日进行商业演出而导致其失去在特定文化时空下的原真性。
“目前来看,中山已经有孙中山故里、南朗崖口、香山古城等比较成熟的‘拳头产品’。”林丹彤指出,在中近期,中山还具备五桂山自然风光、南区乡村游等“第二梯队”可以培育。作为景区而言,五桂山需要进一步丰富消费产品,南区则可进一步深挖村史和侨文化。由于中山各镇街景点较为分散,各“拳头产品”之间也需要加强联动,彼此之间做好宣传和交通指引,真正形成“全域旅游”氛围。
此外,针对此次“双节”中翠亨新区、大涌红博城的无人机表演及其所带来的客流,林丹彤认为,无人机表演重在引流,各地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让游客产生更多消费。当前翠亨新区需进一步提升住宿条件,红博城则可以考虑进一步强化古风氛围、丰富场景内的消费产品。
策划 张培发
统筹 罗丽娟
撰文 陈少宏 伍杰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