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城市 > 中山分站 > 最新动态

珠西携手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

2023年12月21日 来源:南方日报

[ ]

  珠江口西岸城市终于要更紧密“抱团”了。

  12月20日,广东省政府网站发布《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明确将以区域协调、功能互补、辐射拓展为导向,以珠海为核心,以中山、江门、阳江为增长极,构建“一核三极、两圈四轴”的都市圈总体发展格局,努力将珠西都市圈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增长极、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新时代高水平开放合作新高地、宜居宜业宜游的高质量发展区域。

  在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下称“珠西都市圈”)的蓝图中,珠海被寄予厚望,其既是“一核三极”中的核心,又是“两圈四轴”的中心,要全面提升城市能级量级,增强粤港澳大湾区澳珠极点辐射带动能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门户枢纽、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典范、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建设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

  都市圈不仅是城市的“朋友圈”,更是交通圈、产业圈、创新圈、生活圈和高质量发展圈。作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珠西都市圈建设将如何破解珠江口两岸“东强西弱”的“魔咒”?珠海作为珠西都市圈核心城市,将怎样发挥辐射引领作用?高质量发展新图景将在珠江口西岸一一展开。

  剑指珠江口东西两岸

  发展不平衡难题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长期以来,珠江口两岸都呈现着“东岸强,西岸弱”的发展格局:缺乏核心龙头带动、产业协作和创新资源相对不足、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程度有待提升、自然人文资源的合作保护与开发利用不足、促进都市圈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都制约着珠江口西岸城市群的进一步发展。

  如何破题?培育都市圈提供了一条承上启下的重要思路。

  按照普遍定义,都市圈是城市发展的高级空间形态,向上链接城市群、经济带,向下衔接中心城市和中心城市所辐射带动的区域。

  《规划》明确,珠西都市圈范围包括珠海、中山、江门、阳江四市所辖行政区域,土地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1.3万亿元,常住人口1435.3万人。规划建设珠西都市圈,推进珠海、中山、江门、阳江四市协同发展,既是四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需求,又是提升地区整体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有利条件是,珠西都市圈早已打下了区域合作发展的良好基础。

  交通在都市圈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珠西都市圈依托港珠澳大桥陆路直连港澳,拥有深茂铁路、广茂铁路、广珠城际等轨道交通,西部沿海高速、沈海高速、中阳高速等高快速公路网,以及“黄金水道”西江等海河港口资源,是粤港澳大湾区通往粤西及联通大西南的重要通道与门户。值得一提的是,珠中江三市已实现中心城区1小时通达。

  可以说,珠西都市圈四市地脉相通、人缘共连、历史同源、文化同根。地理上,都市圈自然禀赋优良,生态环境优美,山水林田湖草海要素齐备;人文上,珠西都市圈拥有侨乡文化、海丝文化、香山文化等深厚底蕴。此外,珠西都市圈已建立区域紧密合作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在跨界交通项目建设、产业协作和科技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随着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珠西都市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更具复杂性、全局性的挑战。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省大湾区办主任艾学峰表示,推进珠西都市圈建设,将进一步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效集聚和合理流动,形成一批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有利于提升珠西都市圈整体实力和区域竞争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有利于珠西都市圈全面拓展开放领域,打造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点,为我省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提供重要支撑;有利于发挥珠三角内外沟通的“桥梁”作用,辐射带动粤西乃至大西南地区发展。

  根据《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珠西都市圈将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增长极、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新时代高水平开放合作新高地、宜居宜业宜游的高质量发展区域。

  到2030年,都市圈协调有序的发展格局基本成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大幅提高,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初步消除,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80%左右,基本建成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分工协调、交通往来顺畅、公共服务均衡分布、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

  到2035年,都市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区域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现代产业体系趋于成熟,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城乡融合发展全面实现,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高质量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并与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深度融合,实现珠三角城市群深度一体化发展,建成世界级城市群。

  以珠海为中心构建

  “一核三极、两圈四轴”格局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珠西都市圈将如何构建合力?珠西都市圈总体发展格局可以用“一核三极、两圈四轴”来概括。

  “一核三极”即以珠海为核心,以中山、江门、阳江为三大增长极。其中,珠海要建设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中山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精品城市,江门以“六大工程”全面建设现代化新侨都,阳江则锚定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

  “两圈四轴”,则指以珠海为中心的紧密合作圈和协同发展圈,以及由创新集聚发展轴、沿海经济发展轴、中(山)江(门)阳(江)至深圳发展轴、阳江至云(浮)广(州)发展轴等组成的“两横两纵”四大发展轴。

  其中,以珠海为中心,覆盖珠海、中山以及江门城区、鹤山、台山、开平、恩平等区域的紧密合作圈,将重点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文化旅游等核心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和国际化水平,加强跨界地区协调合作,推动设施衔接、产业协同、空间融合、环境共保,促进产业、生态、公共服务、文化旅游等一体化发展,提升珠中江同城化发展水平。

  “四轴”中也有两轴与珠海密切相关。

  《规划》提出,创新集聚发展轴以珠海为核心,向东依托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等通道,串联中山火炬开发区、中山翠亨新区、珠海高新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等重点平台,融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向西依托珠海至肇庆高铁、广佛江珠城际等通道,串联江门城区和鹤山,促进与广佛肇之间的产业联动和功能衔接;形成以高新技术、科教研发、健康医药、商务商贸等功能为主的“Y”型创新集聚发展轴。

  沿海经济发展轴则依托港珠澳大桥、深珠城际(伶仃洋通道)、黄茅海通道、西部沿海高速等通道,加强珠海、江门、阳江沿海港产城资源统筹与合作发展,向东承接香港、深圳外溢的城市功能和产业转移,向西辐射带动粤西发展,形成以高端城市服务、滨海旅游、先进制造等功能为主的沿海经济发展轴。

  在不少专家看来,珠西都市圈建设,充分体现了珠海战略地位的重要性。“珠海要抢抓机遇,进一步提升自身能级量级,同时要注重发挥毗邻港澳以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独特优势,找准特色带动都市圈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集聚发展新型先进装备

  制造产业

  蓝图已绘就,珠西都市圈可谓任重道远,如何向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增长极、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新时代高水平开放合作新高地、宜居宜业宜游的高质量发展区域迈进?《规划》从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为珠西都市圈指明了发展方向。

  首先,要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增强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支撑能力。

  客观而言,目前珠西都市圈内部便捷高效的一体化交通网络尚未形成,各市交界地区快速路和城市道路存在“断头路”“瓶颈路”现象;对外联系通道仍有不足,尚无通道直连深圳等珠江口东岸地区。

  为此,《规划》提出,珠西都市圈将加快推进都市圈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融合发展,优化城际干线公路网络,完善高铁站、港口、机场等枢纽布局,有力支撑1小时紧密合作圈、2小时协同发展圈建设。

  备受关注的高速铁路建设方面,《规划》提出要加快推进深江铁路、广湛高铁、珠肇高铁等建设,推动广珠(澳)高铁、深江高铁南延线前期工作,深化深珠高铁前期研究,谋划珠西高铁、珠阳高铁等项目建设方案。

  第二个重点方向,是要强化都市圈产业分工协作和产业链配套,建立协同创新的现代产业体系。

  聚焦产业发展格局,《规划》提出构建“两廊三带”产业发展轴。这其中,珠海深度参与的包括依托港珠澳大桥、黄茅海通道、西部沿海高速等通道,构建紧密协作的海洋经济发展走廊;依托广珠城际、广佛江珠城际等,形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带;依托广珠铁路、西部沿海高速等,共同构建以海工装备、运输装备、新能源装备为主的新型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等。

  聚焦产业赛道,基于自身特色,珠西都市圈提出了培育高端服务类、高新技术类、先进装备制造类、现代农业类、海岛海洋旅游等多样化特色产业集群,力争建成5个以上产值超千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这也与珠海重点产业导向一致。

  其中,新型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是重中之重。2022年,珠西都市圈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约2228.9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约48%。以装备制造为例,今年以来,从研制成功3500米级超深水高压海底管道填补国内空白,到全球首个吉瓦级别的液流电池制造基地全面投产,珠西都市圈的装备制造动作频频,不断刷新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纪录,发展动力强劲。

  《规划》进一步提出,要加快推进重点产业基地、专业化园区建设,打造特色鲜明、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包括联合培育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优化提升运输装备制造产业,共同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创新发展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等。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赋能。共同提升科技产业创新水平,也成为珠西都市圈建设的一大突破点。

  《规划》提出,要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两点”“两廊”布局,推进横琴区域重大创新节点建设,协同建设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对接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实现珠江口东西两岸创新协同发展。支持珠海携手中山、江门共建珠西科学城。推进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中山光子科学中心等国家、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

  同时,共建产业创新载体和平台,共同推进珠海高新区、中山火炬开发区、江门国家高新区、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等创新平台建设。共同加强科技人才支撑,联合布局建设横琴粤港澳创新创业产业园、江门澳葡青年创业园、中山易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等一批创业基地、留学生回国创业园等,加快引进集聚海外创新团队和紧缺拔尖人才。支持建设横琴国家级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立与世界接轨的双向离岸柔性引才机制。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

  优质生活圈

  无论都市圈的本质是什么,人始终是都市圈的最终受益者。《规划》的一大亮点,就是对人的关注。

  一方面,《规划》提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逐步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清除市场壁垒,营造规则统一开放、标准互认、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环境。

  具体措施包括推进都市圈内户籍准入标准对接、人力资源对接统一,促进人口有序流动,推动公共服务就业服务一体化等。按照《规划》,将推动珠西都市圈内各市全面取消城市落户限制,探索实行都市圈内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制度;支持在都市圈内工作生活的港澳台居民居住年限累计互认,便利港澳台同胞办理居住证和相关政务业务等。

  另一方面,《规划》还提出,要以“均衡普惠、整体提升”为导向,着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更高品质、高质量、多层次、可持续的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提高都市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

  其中包括推动高品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动打造健康都市圈、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接轨衔接、健全跨行政区社会治理体系等内容。

  在教育领域,《规划》鼓励采用教育集团、学校联盟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扩大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供给;支持珠海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跨行政区设立实践基地,探索共建都市圈创新型研究院、研究生院和创新产业联盟等机构;支持珠海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学。

  在社会保障领域,《规划》鼓励珠海、中山、江门结合轨道交通和产业布局,在城市交界地区建设保障性住房,划定城际住房协同开发区域;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联网定点医疗机构数量,逐步推动都市圈内城市开展基本医疗保险异地门诊即时结算,加快推动都市圈医保目录统筹衔接等。

  除此之外,《规划》还为珠西都市圈下一步重点推进的主要任务“划重点”:推进市场一体化、共筑文化发展高地、共保共治优美生态环境、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区域合作开放水平等。

  从城到圈,并不是各自圈起来孤立发展,而是意味着更开放的生产生活空间、更自由丰沛的要素流动,以及更充分的经济潜能释放。

  珠西都市圈与其他四大都市圈,统一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将强化与广州、深圳、湛茂等周边都市圈在基础设施互通、产业共建、服务共享等领域深度协同发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示范,着力打造环珠江口“黄金内湾”,促进项目、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自由流动与配置,形成常态化区域共建共享格局。

  ■数读

  珠西都市圈范围包括珠海、中山、江门、阳江四市所辖行政区域,土地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1.3万亿元,常住人口1435.3万人。

  珠海

  202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45.4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80.82亿元。

  全市土地面积为1725平方公里。

  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47.72万人。

  中山

  2022年中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31.2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99.52亿元。

  行政管辖面积1783.67平方千米。

  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43.11万人。

  江门

  2022年,江门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3773.4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59.35亿元。

  全市土地面积9535平方公里。

  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82.22万人。

  阳江

  2022年,阳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5.0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5.00亿元。

  全市土地面积7966.8平方千米。

  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62.22万人。

  (采写 张紫微 摄影 钱文攀 统筹 沈梦怡)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