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城市 > 中山分站 > 最新动态

中山火炬开发区:迈向国家级一流高新区

2023年09月28日 来源:南方日报

[ ]

  在中山,火炬开发区无疑是全市创新发展的龙头。

  1990年,火炬开发区获批正式成立,是中山作为地级市跻身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行列的高新区。历经30多年的发展,火炬开发区从一片荒地滩涂蝶变为一座高新技术产业新城,以中山5%的土地,创造出中山全市13%的GDP和24%的工业增加值。

  今年上半年,火炬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达244.1亿元,同比增长4.4%。工业投资、技改投资规模居全市第一,招商引资签约项目及总额排名全市第一。

  当前,深中通道一桥飞架,正在重塑珠江口“黄金内湾”的地理空间;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如火如荼,正在重塑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空间。在这些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面前,火炬开发区坚持“高”“新”发展,厚植制造业当家优势,勇当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加速迈向国家级一流高新区。

  跨越伶仃洋

  产业协同上演“双城记”

  9月底,走进位于中山火炬开发区(民众街道)的红门智能项目建设现场,可见工地上高楼林立,主体建筑已全部封顶。深圳红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智卓介绍,项目预计年底完成综合验收。未来,该公司将聚焦电动门及出入口管理系统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领域,在此建成16万平方米的高标准现代化厂房,投产后产值将达9亿元。

  据了解,由于土地空间的限制,红门智能深圳工厂部分大型自动化设备无法上线,不能满足企业生产需求。两年前,经过多番考察,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将“二次创业”的地点选在火炬开发区。在吴智卓看来,深中通道通车在即,作为中山制造业主阵地的火炬开发区前景广阔,从用地、人工、产业配套等方面考虑,这里都是深圳企业理想的投资地。

  与红门智能类似,跨越伶仃洋的东方龙大5G创新产业园项目也选址光电与智能终端产业园(火炬开发区智慧产业园)。作为中山市十大主题产业园之一,这个园区聚焦发展光电装备、新一代电子信息等产业。

  深圳东方龙大通信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涛介绍,中山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扎实,可以为该公司的5G+城市大脑数据业务提供大量应用场景,这对于新业务拓展市场非常重要。同时,作为中山“创新主引擎”,火炬开发区的科研基础也比较好,可以为数字经济提供市场依托。

  在中山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背景下,火炬开发区把握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机遇,推动深圳产业项目、科创成果与火炬开发区产业平台、资源要素无缝对接,打造深圳优质产业外溢和先进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把握发展大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双城记”中开启了“二次创新”的新征程。

  今年上半年,火炬开发区瞄准深圳“20+8”产业集群,举办深中(火炬)产业一体化推介会,现场促成产业项目、协会、基金等签订合作意向项目共计38个,意向投资总额超530亿元。

  同时,火炬开发区正谋划102平方公里深中合作创新区,旨在主动服务深圳产业集群就近配套。从建设进展来看,深中合作创新区已经划定了起步区和示范区一期、二期范围。其中,起步区面积超5000亩,前期招引的比亚迪、彩迅、东方龙大等深圳优质产业项目,主要就集中落户在这个区域。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2023年以来,火炬开发区“工改”进程不断加速,截至9月中旬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1178亩,联速·两岸科创园等“工改”项目招商进度喜人。

  “深中通道通车在即,深圳客商对火炬开发区的投资热情很高。当前,火炬开发区正在洽谈的项目中,有一半以上来自深圳。我们平均每两周去一次深圳,一天至少考察三四个项目,行程很紧但是收获满满。”火炬开发区招商工作负责人表示,火炬开发区正利用产业基础和制造业优势,加大在健康医药、光电产业等领域的招商引资,加强与深圳产业的协同发展。

  政企齐发力

  构建“顶天立地”产业生态

  近日,全国工商联发布“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明阳新能源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明阳集团”)以超570亿元的营收,在榜单中排名190位,是中山唯一一家上榜企业。

  扎根火炬开发区30年,明阳集团从万元起步,成长为广东海上风电链主企业,在全国海上风电市场订单容量稳居第一,海上风电技术创新排名全球第一,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出口到欧美、日韩、东南亚和南美洲等30多个国家及地区。

  今年6月1日,明阳集团举办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暨战略发布会,明阳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传卫在大会上宣布,明阳集团将在未来5年,打造包括海洋经济全业态业务群、光氢业务群、国际业务群、高端装备业务群等七大业务集群,培育全球顶级的双碳科技、研发创新和装备技术能力,构建全球化团队,共同推进明阳集团进军世界500强目标的实现。

  以明阳集团为代表,大型企业成为推动火炬开发区制造业“穿越周期”的中坚力量:在生物医药行业,康方生物净利润达24.9亿元,同比增长459.8%,首次实现半年盈利,19个候选药进入临床阶段;在光电信息行业,联合光电今年上半年净利润3906.38万元,同比增长28.16%,公司的车载镜头产品已通过一级供应商基本覆盖全国主流整车厂商及部分一线国际品牌。

  逆流而上的大型企业乘风破浪,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也紧随其后。

  “我们的研发团队开发了应用于卫星和航天器领域的多款砷化镓空间多结太阳能电池,其中30%效率、32%效率空间电池已经应用于多颗卫星,完成了上星验证工作。”在中山德华芯片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中山德华”)的展厅里,中山德华副总经理刘建庆向记者展示了一枚空间太阳电池芯片。

  今年7月,中山德华成功入选全国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该企业批量生产的砷化镓空间太阳电池芯片打破了国外技术壁垒,完成了对进口产品的替代。

  “上天入地”的“火炬制造”是火炬开发区培育创新型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截至今年7月,火炬开发区共有31家企业获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认定,占全市23.3%;80家企业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认定,占全市17.47%;9家企业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不难看出,火炬开发区已经铺排出了一个数量可观的发展梯队,创新型中小企业正按照“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单项冠军—‘独角兽’—科技领军企业”的预定线路持续升级。

  火炬开发区制造业强大韧性背后,既有企业迎难而上,奋力探索突围新路径的努力和坚守,又有一只“无形之手”在托举。

  上半年,火炬开发区出台了4份产业扶持政策,涉及科技创新、金融、现代服务、生物医药、光电、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在重点产业项目落地扶持方面,国内外500强、上市公司等在火炬开发区内设立国内总部或区域总部的企业,最高可获得5000万元奖励;在创新驱动方面,加大研发经费扶持力度,对连续两年、三年认定为瞪羚企业的给予加倍奖励,加大对“专精特新”和科技型优质企业的培育力度。

  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既有共性的一面,亦有个性的一面。为此,火炬开发区组建“3+1”的服务团队,包括火炬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山市健康基地集团有限公司、张家边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山华盈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从产业促进、企业运营、人力资源、金融资本、交流平台、生活配套等方面提供“保姆式服务”。

  从帮一把、扶一程,到让全方位服务覆盖大中小企业创新升级、协同发展,火炬开发区对企业的支持助力制造业厚积薄发,为火炬开发区经济释放新动能蓄力。

  升级产学研

  创新火车头“动力再造”

  以技改激活产业年轻态的同时,火炬开发区还深入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汇聚起高端“智囊团”、广泛“朋友圈”和得力的“同盟军”。

  走进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下称“长理工中山研究院”),13个科研实验室错落分布,精密光学薄膜实验室就是其中之一。

  精密光学薄膜实验室负责人介绍,目前,实验室承担了10多个重点项目,均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瞄准行业前沿性技术创新,实现高性能精密光学薄膜和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中山吉联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从实验室孵化而来,其生产的相关产品已经应用在航空航天、红外探测、智能驾驶等多个领域,研发与生产能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这样的故事在长理工中山研究院并非个例。借助“大院大所”的平台影响力,推动越来越多的细分领域尖端科技科学家、创业者、投资人参与到“从科学到产品”“从产品到市场”的转化过程。

  作为中山市首个硕博联合培养基地项目,自2021年3月落户中山以来,长理工中山研究院在推动区域自主创新、搭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孵化创业企业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长理工中山研究院执行院长李丽娟介绍,截至2023年7月,长理工中山研究院已建立了23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累计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553名,其中不少人选择扎根中山;科研创新方面,已完成13个科研实验室的建设,正推进建设实验室5个,筹备建设实验室2个。未来,具有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的光电产业科技研发成果将从这里诞生;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方面,中山研究院实验室已孵化出12家高科技企业,成为助推“中山制造”跃向高端的重要力量。

  新的人才正在涌入,新的技术力量正在集聚,新的创新生态正在形成,新的发展载体也指日可待——

  今年8月,长理工中山研究院宿舍楼提前5个月迎来主体结构封顶。预计明年3月启用后,新校区建设规划包括行政、教学、科研、活动中心、宿舍、食堂、体育馆等,总建筑面积超14.6万平方米(含2层地下车库)。通过打造一个能够容纳千人规模研究生的研究院,火炬开发区在育才、用才、留才上再发力、再升级。

  随着检科院大湾区研究院、长理工中山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持续释放大院大所的“强磁场”,中国中山留学人员创业园园区(二期)建设提速,火炬开发区加快开启“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新赛道。

  新阶段、新机遇、新使命,火炬开发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火车头”动力体系的升级也是火炬开发区重燃创业激情的象征和表现。可以预见,一个更具活力、创新力、竞争力的国家级高新区,正成为大湾区创新发展的“新脊梁”,突破发展的极限。

  ■聚焦

  1—8月技改投资增41.7%

  “灯塔工厂”

  引领产业升级

  走进纬创资通(中山)有限公司(下称“纬创资通中山厂”),车间里只闻机器声,少见人身影:产品在流水线上高速“流动”,自动搬运机器人有节奏地为20多条生产线配送物料。通过对整个生产线的数字化变革,纬创资通中山厂将单位人时产能提高了43%,单位生产成本降低了22%,从一家普通工厂一跃成为中山首个、全省第7座世界“灯塔工厂”。

  在“灯塔工厂”带动引领下,火炬开发区掀起企业技改升级的热潮。今年以来,火炬开发区坚持“制造业当家”,围绕产业链上下游,精准策划、挖掘、储备技改投资项目,已推动58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数智化转型,发动20家企业申报创建市数字化智能化标杆示范,预计全年带来工业技改投资超2.4亿元。1—8月,火炬开发区技改投资同比增长41.7%,保持总量全市第一。

  传统的技术改造以设备更新换代和企业“机器换人”为主,而在火炬开发区的工业企业中,已经逐步从硬件向软件,从线下到“云端”升级。

  在中山迈雷特数控技术有限公司(下称“迈雷特”)展示厅里,100多项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证书铺满了一面墙。自2016年落户中山火炬开发区以来,迈雷特推出了一系列自主研发、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还在数控系统方面突破“卡脖子”技术,研发出工业安卓智控系统,为工作母机装上“大脑”。

  据悉,迈雷特将业财系统、MES制造执行生产系统,远程智能监控及数据采集云平台三个系统融合打造成智慧工厂,其领头建设的“基于数字孪生的数控装备云平台推动精密零部件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工程”项目入选省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

  迈雷特创始人、总经理林守金认为,企业在进行数字化改造的时候,不是只投入设备就行,而应量身定制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设备,将数字技术融入企业业务流,借助算力、算法和数据打造智能化闭环,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可度量、可追溯、可预测、可传承。

  为了鼓励和驱动企业开展技改,火炬开发区相关部门深入一线对全区582家规上企业全面开展技改投资意愿或计划摸底,准确掌握项目信息、建设进度。同时,推进落实区内制定的《中山火炬开发区先进制造业扶持办法》,根据技改投资程度给予项目总投资5%—20%的资助,企业单个项目最高扶持不超1000万元,平台补贴最高200万元。

  “政府的帮助让我们发展更有信心实施技改。”火炬开发区不少企业家都表达了这样的看法。据了解,火炬开发区把智能化作为推动企业技改的重点,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截至目前,火炬开发区拥有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3家、省级21家、市级72家,排名全市第一。

  (撰文 杨慧荣)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