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5日 来源:南方日报网络版
今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日前,肇庆亮相央视《生态中国》节目《“植”此青绿 不负青山》,让绿美肇庆再次成为焦点。
这里有鼎湖山的流水潺潺,有星湖湿地的鸟鸣幽幽,有古树公园的丛林摇曳……
肇庆,这座粤港澳大湾区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城市,正以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绿色接力,书写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实践。
青山为证 以生态之笔绘就山水名城画卷
位于怀集县的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总面积10.84万亩,森林覆盖率92.6%,记录有高等植物1015种、陆生脊椎野生动物约286种。
51年前,上万名青年在此开启“岳山造林大会战”,孕育出“忠诚奉献、艰苦创业、团结奋斗、久久为功”的“岳山造林”光荣传统。
1974年,怀集县先后发起两轮岳山造林大会战。数万名造林人自备生产工具,自带口粮、自建窝棚、自搭炉灶,大规模植树造林,开创了采育场改革和科学造林护林营林等成功经验。
距离怀集县130多公里的鼎湖山,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地球上北回归线经过的陆地,绝大部分是干旱地带,但在这条干旱带上,却生长出林木繁茂的鼎湖山。
长期以来,为让鼎湖山得以妥善保护,相关部门尝试分区管理模式,实行研发与管护相结合,并联合专家学者对珍稀濒危植物采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此外,还对珍稀濒危植物进行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小心翼翼呵护每一个物种,监测其动态,留住其基因。
位于肇庆“一北一南”的两座山,正如同肇庆生态建设的“双子星”,见证肇庆从“绿化”到“绿美”的升华,成为肇庆以生态之笔,绘就山水名城的绿色见证。
碧水长流 从治水攻坚到绿美经济的实践
位于肇庆城区端州区的星湖国家湿地公园里,丹顶鹤掠过湖面,这里是广东省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今年,“星湖湿地给丹顶鹤一个五星级的家”案例,入选了广东省十大生态环境创新案例。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原本繁殖于我国东北地区。为了让这远道而来的“客人”在南方安家,星湖湿地公园持续开展丹顶鹤迁地保护,创新集成丹顶鹤“繁殖+育雏+人工培育”新技术,首次开展丹顶鹤规模放飞训练和仿生生境营造。
“下一步,我们将在做好星湖水质保护的上半篇文章基础上,做好水开发与利用的下半篇文章,积极实施水生态治理项目,并引进智慧游船等新业态,推动水上经济发展。”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端州有星湖的滋养,封开也有“母亲河”贺江的庇护。
在封开县,西江第一大支流贺江以罕见的“蛇曲”地貌著称。“近年来,贺江水质长期稳定在Ⅱ类,我们通过增强与广西的跨界区域联防联控、源头减排、科学治污、修复优先等举措保护水源。”市生态环境局封开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4年,封开贺江碧道画廊景区入选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我们投资5000万元在贺江畔打造月亮湾度假区。下一步将依托贺江水资源大力发展水上经济,推动地区文旅发展。”封开(贺江)月亮湾度假村项目总经理廖汉彬表示。
古树新生 从千年守望到“林下生金”传奇
在怀集县的红锥王古树公园,一棵高耸入云的红锥树巍然屹立。这棵树龄已有1300多年的“树王”围径约9米,树高25米,于2019年入选“广东省十大最美古树”。
在它周围,生长着数十棵已达古树标准的红锥树,平均树龄210年,与不远处岳山林场的万亩林海相映成趣,构成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立体生态史。
如果说古树是生态文明的“活化石”,那么林下经济则是一部“林下生金”的传奇。在封开县南丰镇的万亩灵芝谷,林荫下一株株仿野生种植的灵芝丰收在望。
作为灵芝谷的生产企业,广东仙草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年产有机鲜灵芝8万斤。目前,全县已形成涵盖灵芝切片、灵芝面条、灵芝酒等产品加工体系。该产业链已创造近千个就业岗位,带动农户年均增收约3万元,年产值超千万元。
“林上”是千年红锥王的生态守望,“林下”是万亩灵芝谷的产业振兴,肇庆人用智慧与汗水,让“含绿量”转化为“含金量”。
肇庆以“岳山造林”光荣传统的深厚底色、星湖湿地的治理智慧、林下经济的创新探索,不断探索和实践“两山”理论的深刻内涵。今日的肇庆,山峦叠翠、江河澄碧,更以生态红利赋能高质量发展。肇庆将继续以绿美生态为笔,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下一个十年。
■相关
肇庆构建贺江全流域协同治理机制
多源共治 人水和谐
贺江地处两广门户,是广东省境内西江第一大支流。车辆沿着蜿蜒的贺江缓缓前行,“几字湾”的轮廓清晰可见,两岸丛林茂密。
作为跨界河流,贺江发源于广西富川县黄沙岭,从广西贺县流入封开县后,自北向南流经封开县西北部,并在县城江口镇汇入西江。
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保护工作必须打破行政壁垒,构建全流域协同治理机制。
肇庆市生态环境局不断强化上下游联动,增强跨界区域联防联控合力,推动区域协调和跨区域综合治理机制建设,与上游广西梧州苍梧县、贺州八步区等地生态环境局联合签订《环境联防联控工作方案》,实施联防联治。
此外,与上游广西梧州苍梧县、贺州八步区等地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联合制定《关于构建贺江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协作机制的意见》等文件,强化跨界区域信息共享、生态环境修复协作等工作机制。
生态环境部门全面深入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并实行源头减排,科学精细治污,坚持修复优先,保障绿色发展。
山好、水好,文旅项目应运而生。目前,贺江优良的水资源正不断转化为绿色经济。
“贺江畔的封开县水上运动休闲中心项目第一期已建设完毕,第二期将在本月内建成,暑假期间客流量日均达上千人次,推动水上经济发展。”封开县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此外,贺江畔又一新晋文旅品牌——月亮湾度假村项目,未来也将落地开放。
“我们在这里打造月亮湾度假村,预计明年‘三月三’民俗文化节投入运营,在推出环湖栈道、水上中心、卡丁船赛道等项目外,还将推出肇庆首个索道滑水项目,力争成为两广农文旅融合的示范点。”封开(贺江)月亮湾度假村项目总经理廖汉彬说。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强化机制,加强与多部门的协作,形成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强大合力,并加强控源截污,生态修复,因地制宜多源共治,实现以水兴城,人水和谐,写好‘水文章’,为肇庆绿色发展奠定基础。”市生态环境局封开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线
一湖清水映照绿色发展初心
让湖清城兴人旺
对于肇庆人而言,星湖是记忆中的一景,也是心中的“母亲湖”。
截至今年6月30日,星湖景区上半年共接待游客1005.4万人次,同比增长45.4%。
数字背后,是肇庆人对“母亲湖”最朴素的情感——湖清、城兴、人旺,更是肇庆市对星湖水治理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以一湖清水映照绿色发展的初心。
法治先行,让星湖水治理“有法可循”。在依法行政、依规管理前提下,肇庆市组织制定了《星湖景区七星岩片区水质监测工作机制》,加强星湖景区七星岩片区水质监测,保障星湖水质达到省考断面考核要求,并制定《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试行)》,强化星湖景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
治水,关键在截污。肇庆市积极实施水生态治理项目,其中七星岩排污系统升级改造项目包括了埋设截污管网、检查井、消能井,改造一体式污水提升站工程及修复工程等内容,项目完成后将进一步消除景区内源污染。
除内源截污外,外源治理也是关键。星湖管理局协调实施七星二路截污项目、波海湖窦闸修复项目,对七星二路的污水管网进行截污,进一步消除星湖外源污染。
多年来,星湖水质治理的难点在于外源污染影响来水水质、内源污染较严重、排水通道不畅、智慧化管理薄弱等。
治理有瓶颈,星湖有对策。相关部门先后走访武汉东湖、杭州西湖等地,通过相关研究论证后将实施星湖水生态治理工程。“星湖的水质治理是一项复杂、系统、全面的生态工程,需要从全局谋划、通盘考虑、多方共同协作。”星湖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恰逢七星岩历史治水工程70周年。“在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我们将不断贯彻星湖人治水传统,久久为功,将星湖治理成‘有湖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幸福河湖。”星湖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发出倡导,“希望广大市民多关注星湖水生态治理工作,共同爱护、守护我们共同的‘母亲湖’。”
(记者 刘舜欣)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