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城市 > 肇庆分站 > 最新动态

向世界进发: 以中国的方式冲刺一流湾区

2023年01月06日 来源:南方日报

[ ]

  1522年,麦哲伦完成了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开启了全球化的序幕。从那以后,在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催化之下,一个又一个港口城市崛起为全球化都市。500年后,世界60%的GDP集中在湾区及其腹地,湾区凭借优越的地理区位和连接全球市场的节点作用,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如今,世界形成了粤港澳大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四大湾区并驾齐驱的局面。其中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后来者,因其巨大的体量、惊人的增速和赶超者的姿态而备受关注。

  1月3日,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加快建设世界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

  大湾区,要有大担当;大湾区,要有大梦想。建设世界一流湾区和城市群,是大湾区的使命担当;如何践行高质量发展,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走在前列,是粤港澳大湾区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南方城市智库将通过世界四大湾区的比较研究,确定粤港澳大湾区在世界级舞台上的时代坐标、历史方位,探寻大湾区未来发展的航道。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

  今天,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粤港澳大湾区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

  南方城市智库研究发现,2021年大湾区GDP总量为19581亿美元,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超越了韩国,可以排在全球第10位。与2012年相比增加了9000多亿美元,增量超过洛杉矶2021年的GDP,相当于10年再造了一个洛杉矶。人均GDP达到22582美元,远超世界银行设立的人均1.26万美元的高水平收入国家门槛。

  人口是湾区经济活力最重要的要素,也是最核心的资源。截至2021年,大湾区人口总量已经达到867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5%,在四大湾区中稳居第一。

  10年间,大湾区人口净增了1800万,增速在四大湾区中遥遥领先,同期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的人口总量原地徘徊。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经验与爆发式增长,无不伴随着劳动力在空间上和部门间的重新分配和迁徙。人口的变化背后是大湾区经济发展的强劲动能。人口的流入,带来了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汇入,这些资源要素的集聚,直观地反映着城市群发展活力的变化。

  大湾区十年来的变化,反映了高质量发展的辉煌成就,正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磅礴伟力。

  ▶▷产业坐标

  大湾区工业增加值位列全球第六

  湾区向海而生,自带开放的基因。凭着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发达的全球交通网络,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以不到1%的国土面积创造出全国12%的经济总量,纽约湾区和旧金山两大湾区占据美国经济总量的14%,日本经济总量中39%来自东京湾区。

  经济总量的背后是产业。看区域竞争力,首先看产业。

  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级的制造业基地,除了采矿业,其他所有工业体系一应俱全。这里形成了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等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2021年大湾区的工业增加值达到了42628亿元,作为独立的经济体可以超越俄罗斯,排在全球第六的位置,总量是被称为“产业湾区”的东京湾的2.7倍。

  强大的制造业能力培育出华为、比亚迪、美的、格力等企业巨头。10年前,大湾区世界500强的数量为8家,在四大湾区中垫底;10年后,世界500强的数量达到了25家,在四大湾区中排名第二,中国制造、中国品牌开始在全球市场攻城略地。

  发达的制造业也培育出一批世界级的港口和世界级的机场群。在这里,3分钟就驶出一艘万吨巨轮,1分钟起降一架客机。珠江口的潮汐影响着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和贸易链。2021年大湾区港口吞吐量达到了8314.8万标准箱,是其他三大湾区总量的4.3倍。

  2022年12月8日的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要突出制造业当家,高水平谋划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坚持抓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把制造业这份厚实家当做优做强,在新的高度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大湾区的产业,将继续向价值链的中高端攀升。

  ▶▷科技坐标

  下一个世界级“硅谷”将出现在这里

  科技创新,是产业的第一动力。当今世界,正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成为各大国应对变局的重要路径。2020年,欧盟发布了地平线计划;2021年,美国签署了《创新与竞争法案》,科创成了全球博弈的关键词。

  湾区因为强大的资源集聚能力和区域辐射力成为技术革命的中心,纽约、旧金山、东京湾区都是世界著名的科技中心。它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影响着全世界产业发展的脉搏。在这种越来越白热化的科技竞争面前,粤港澳大湾区有没有能力代表中国与其他世界级湾区展开正面竞争?

  大湾区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信心。

  信心来自对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坚持。大湾区坚定不移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资源。2021年,大湾区内11城市的研发支出超过3800亿元,整体研发投入强度超3%,越过了创新型国家2.8%的门槛,达到了日本的投入强度。从大湾区内部来看,2021年深圳的研发投入强度为5.49%,超过了以色列,属于全球顶尖水平。广州研发投入强度为3.12%,超过了美国。东莞研发投入强度为4%,接近韩国的水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了5.7万家,专利授权量预计达到78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预计超过10万件。

  这种罕见的大手笔投入,让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下一个世界级的“硅谷”必然出现在大湾区。

  高端创新要素的聚集点燃了科创的引擎。2021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连续两年居全球第二,同年北京、上海分别排全球第三、第八,大湾区城市群的科技显示度在全球范围内显著提高,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效果显现。

  如今,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已经成形,成为和硅谷101公路、波士顿128公路齐名的世界级创新带。沿着科创走廊,散裂中子源、加速器驱动嬗变装置、强流重离子加速装置等大科学装置陆续落地,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广州中新知识城等重大创新合作平台拔地而起,科技、产业、金融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有机融合,推动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不断提升能级。大湾区正加速实现从“科技产业中心”向“科学发现中心”的升级。

  第四次产业革命正加速到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因抓住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机会而崛起,旧金山湾区因在第三次产业革命中诞生了硅谷而成名,其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如果能抓住这一机遇趁势而上,有望实现弯道超车,一跃成为世界级的科创中心。

  ▶▷金融坐标

  加速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枢纽

  全球化的时代,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高速流动。而世界级的湾区城市群通过集聚各类优质资源要素,占据着全球价值链和资源配置的制高点,影响着全球经济地理的格局。金融是经济的血液,金融中心通过控制顶级的金融资源,掌握着全球资本市场的话语权,左右着全球经济的走向。世界级的湾区,必有世界级的金融中心。

  2022年,由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与英国智库Z/Yen集团共同编制的“第31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GFCI 31)发布,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排名依次为:纽约、伦敦、香港、上海、洛杉矶、新加坡、旧金山、北京、东京、深圳。四大湾区全部上榜,其中粤港澳大湾区有两个城市入围。除此之外,广州在报告中名列第25位,排名有了大的跃升。

  与其他湾区相比,大湾区内部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三个金融中心和四个核心城市”,这种特色正是大湾区建设国际金融枢纽的一种特有的优势。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核心城市借助各具特色的资源禀赋,担当起不同的角色。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可动摇,“超级联系人”的角色无可替代,将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平台,建设大湾区绿色金融中心;深圳以深交所为核心建设资本市场,加快推进金融开放创新;广州发力建设产权、大宗商品区域交易中心,推动大湾区实现大宗商品定价权。澳门打造中国-葡语国家金融服务平台,承接中国与葡语国家金融合作服务。

  四大核心城市之间错位发展、形成整体、凝聚合力,大湾区正加速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枢纽。

  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业增加值超2500亿美元,可与其他湾区比肩。占GDP的比重为12.9%,超过东京湾区(10%),逼近旧金山湾区(15%)和世界第一金融中心纽约湾区(18.7%)。大湾区在全球金融版图上的影响力进一步凸显。

  ▶▷未来坐标

  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湾区路径

  通过产业、科技、金融三重坐标的测量,大湾区明确了自身在世界舞台上的历史方位,又站上了新的起点。

  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强调,要肩负起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路径,奋力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要突出深化粤港澳合作,高水平谋划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与其他世界级湾区相比,大湾区作为后发者,也存在一些需正视的不足和差距。

  虽然经济总量增长较快,2020年,大湾区人均GDP为19367美元,东京湾区为44983美元,纽约湾区为93934美元,旧金山湾区为130903美元。大湾区的差距较为明显。

  在产业结构方面,大湾区虽然工业增加值总量超过了东京湾区,但仍有相当部分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亟待升级转型。2020年大湾区第三产业占比为66.1%,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和纽约湾区分别为75%、75%和82.4%。大湾区在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方面发展相对滞后,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瓶颈。

  在科创能力方面,2021年,大湾区世界100强大学的数量为2所,而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和纽约湾区分别为1所、7所、15所;大湾区独角兽企业的数量为62家,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和纽约湾区分别为1家、176家和120家。在人才资源和创新企业方面还存在着短板。

  差距,就是大湾区追赶的动力。综合研判,大湾区依然是四大湾区中成长性最好、增速最快、发展势头最好的湾区之一。时与势站在大湾区这边。

  21世纪,世界经济中心正加速向亚太地区转移,各国争相在亚太地区布局,而粤港澳大湾区正处于亚太的中心。

  在国外,随着RCEP的签订,全球供应链的重组,东盟的崛起,大湾区作为“一带一路”的枢纽迎来了发展的良机。在国内,依靠超大规模的统一市场,叠加城市化、工业化、数字化三重动力,利用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工程师红利”,大湾区仍有着强劲的发展动能。

  潮涌珠江口,风劲好扬帆。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作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际大循环的重要枢纽,大湾区将为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一个城市群和它的星辰大海

  一辆新能源车,设计在深圳,电池在惠州,配件在佛山,组装在广州,这样的情形在大湾区城市群越来越常见。广东新能源车产业集群的产业链供应链散布在城市群的各个角落,一辆汽车的背后,是整个城市群的竞争力。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变成城市群之间的竞争。目前国外比较成熟的世界级城市群有五个,分别是以纽约为核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为核心的五大湖城市群、以东京为核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伦敦为核心的英伦城市群、以巴黎为核心的城市群。这些城市群是发达国家的经济主发动机,也是控制全球高端资源流动的重要节点。

  中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国内共有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成渝城市群等19个城市群,其中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城市群是公认的最发达、成熟度最高的三大城市群。

  2015年6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印发,提出优化提升首都功能,发挥一核作用,打造世界级城市群。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提出“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当年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印发,提出要“高水平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至此,三大城市群承担起国家战略的重大使命,一起朝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进发。

  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

  三大城市群总面积为28.96万平方公里,2021年总人口为3.55亿,GDP总量为45.06万亿元,以3%的国土面积,承载了25%的人口和约40%的地区生产总值。三大城市群共有地级以上城市50座。其中有GDP两万亿级以上城市6座,万亿级城市9座。作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极,三大城市群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三大城市群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常住人口分别为1.1亿、1.63亿和0.86亿,人口密度分别为507人/平方公里、770人/平方公里和1457人/平方公里,远超欧美的世界级城市群。

  巨大的人口规模虽然给城市的社会公共服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是也为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人口红利,支撑了劳动和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形成超大规模市场和超大规模经济体。巨大的规模降低了生产成本,培育了发达的制造业。正是因为选择了正确的发展路径,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巨大的人口规模伴随着巨大的国土空间,巨大的国土面积使得各个不同地区拥有各自的优势。三大城市群利用各自的优势形成一种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的空间格局。一些小国难以发展起来的航空航天、高铁、超级计算机等产业,在三大城市群内蓬勃发展。

  中国式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以中心城市为引擎,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这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布局。城市群战略是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抓手,三大城市群就是落实协调发展的三大战略支点。通过城市群的带动引领,利用产业的扩散效应,促进要素在城市群内部流动,拉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除此之外,在扶贫工作中,三大城市群也作为主力把资金、技术、市场和人才源源不断输送到中西部,为消除绝对贫困作出了极大贡献。

  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大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向世界生动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展示了中国崛起的浩荡之势。

  亮点:经济密度第一,开放程度最高

  在三大城市群中,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模式,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

  大湾区是经济密度最高的城市群。

  南方城市智库发现:2021年,大湾区城市群的人均GDP为153854元,地均GDP为2243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1265元,均在三大城市群中排名第一,是人均GDP、经济密度最高的城市群。

  同时期,大湾区城市群的城镇化率超过了89%,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城市化的进程远远超过了另外两个城市群。

  大湾区是开放度最高的城市群。

  尽管三大城市群都有大型港口,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整体向海而生,外向型经济的特点更鲜明。南方城市智库发现: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的进出口总额与GDP比值为131%,是京津冀城市群的三倍,长三角城市群的两倍。从“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起家,到成为“世界工厂”,再到今天吸纳国际资本、人才发展自主创新,外向型的经济特色让大湾区城市群成为了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开放和活力让大湾区向全国释放出巨大的吸引力。从2012年—2021年的10年间,大湾区城市群的人口增速是长三角的2倍,是京津冀的7倍多。1000多万人用脚投票,来到大湾区寻找发展的机会。

  开放的氛围和优秀的市场化环境,让大湾区城市群迅速集聚起科创发展需要的高端资源要素。尽管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相比,大湾区城市群的科创基础比较薄弱。但是大湾区追赶的势头很猛。2019年,大湾区城市群的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65.9件,同期京津冀和长三角分别为21.9件和34.5件。2021年,大湾区整体的研发投入强度已超3%,越过了创新型国家2.8%的门槛。

  大湾区是内部复杂度最高的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不同就是内部的“一国两制”,涉及到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三种法律制度,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优势。港珠澳大桥的开通,深中通道工程的推进,现代化交通体系的完善,让粤港澳三地往来更加快捷,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口岸通关效率也大幅提升。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不断深化,让粤港澳三地要素跨境流动更加便捷高效。大湾区作为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大市场的枢纽,积极与国际接轨,将“制度之异”变为“制度之利”,引领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空间:制造业竞争力有待提高

  与另外两大城市群相比,大湾区城市群也存在一些提升的空间,需要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补短板。

  第一个空间是制造业竞争力需要继续提升。

  城镇化程度高,第三产业发达,这是大湾区的优势,而另一面则是大湾区的制造业发展,相较于另外两个城市群有所不足。

  2021年,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城市群的第二产业占比分别为31%、41.4%、33.8%,而且近十年来,大湾区的第二产业占比从数据上看呈下滑态势。大湾区的制造业还需要加快发展,产业转型亟待提速。

  第二个空间是公共服务供给能力需要提升。

  10年净增人口1800万,说明了大湾区的吸引力,同时也给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尽管大湾区的人均GDP在三大城市群中最高,但还有很多涉及民生的重要指标需要提升。

  在万人专任教师数量指标上,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城市群分别为110、112、87人;在万人病床数指标上,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城市群分别为58、68、42。教育、医疗都是满足民生共享的重点领域,大湾区的差距比较明显。虽然当人口快速流入时,基本公共服务暂时不能匹配是难以避免的现象,是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但是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来看,这是下一阶段大湾区城市群必须重点提升的领域。

  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做出了战略部署,强调要突出制造业当家,把制造业这份厚实家当做优做强,在新的高度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同时,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也指出:要突出均衡性可及性,高水平谋划推进民生工作,采取更多暖民心、惠民生的举措,着力破解民生难题,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共同富裕有效路径,让老百姓的生活步步高、喜洋洋。

  这些部署对于重塑大湾区的竞争力,提高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大湾区按照省委的指引,把规划抓在手上,把项目落在地上,把未来融在路上,携手港澳加快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大湾区的前方必将是星辰大海。

  数据来源:Wind、CEIC、中国统计年鉴、广东省统计年鉴及各市统计公报、香港贸易发展局

  (由于其他湾区的数据滞后,为方便进行比较,粤港澳大湾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GDP总值、人均GDP均为2020年数据。东京湾区GDP数据为2019年数据。)

  记者 何山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