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城市 > 肇庆分站 > 最新动态

新局·十评 | 肇庆:城与乡如何塑造新逻辑

2023年01月05日 来源:南方+

[ ]

  打开肇庆的地理版图和经济版图,明显能看到两个板块:东南和西北。

  东南是平原,西北为山区。山区与平原的分界线就处于肇庆境内,造成了这座城市天然的“分割”。因势形成的“半珠半山”“半城半乡”局面,也是肇庆最大的市情。

  打破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实现均衡协调发展,是时代给予肇庆的命题。一定程度上,肇庆也是广东发展的缩影。地势北高南低,鲜明的地形和资源分布特征,加上长期发展积累,让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同样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

  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要突出县域振兴,高水平谋划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强县促镇带村,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着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如何让“东南与西北”的“两个肇庆”,实现“东南西北”协调发展,融为“一个肇庆”,这既是肇庆为自身找答案,也是为广东探路子。

  突破“一条线”

  2021年,肇庆全市GDP2649.99亿元。东南板块的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区、四会市、肇庆新区、高新区,6个县市区(功能区)合计总量约1856亿元,全市占比超70%,而面积仅占全市28%。西北板块的怀集、广宁、德庆、封开4县,面积占全市比例超七成,GDP占比不到三成。

  “一边是广佛都市,一边是广袤大山”。这种差异,在肇庆的版图上画出一条斜线。事实上,这本身体现出发展的规律。在经济发展早期,地理和气候等自然因素是导致地区差距的根本因素。优越地理位置、适宜气候条件和丰富资源禀赋能带来人口、资金等要素的快速集聚。

  上世纪三十年代,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胡焕庸线,胡焕庸线东南侧以平原、水网和丘陵等地貌为主,气候适宜,不仅适合农耕,也适合人类聚居,经济较为发达;胡焕庸线西北以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为主,人口密度极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这条线成为研究中国国情的重要参考。

  肇庆如何突破横梗在面前的肇庆版“胡焕庸线”?产业是跨越板块的最好桥梁。

  肇庆高标准规划建设广东省(肇庆)大型产业集聚区,形成以大型产业集聚区为核心、西江经济带和二广高速沿线经济带为轴线,德庆、封开、广宁、怀集相关园区点状分布的“一核两带多节点”产业空间布局。特别是在西北板块4县设置了超10个重点工业园区,并安排财政资金扶持,支持通用厂房建设。其中,位于怀集县的广佛肇经济合作区、位于封开县的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成为产业转移、区域联动的典型实践。

  同时,在市场激发、企业带动方面,肇庆以小鹏汽车、瑞庆时代等龙头企业为牵引,进一步强链补链,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做精做细金属加工、绿色建材等特色产业,谋划发展储能、新材料等产业,夯实高质量发展产业根基。在此过程中,一批链上企业、配套企业落地土地、人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县市区,构建起板块间的内在联动。

  融通“两种景”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肇庆东南板块总人口约219万人,占比53.34%,西北板块则约192万人,占比46.66%。与之对应,城镇人口比重为51.02%。

  占比各半,“半城半乡”,正好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一定体现。横向对比,肇庆城镇化率低于全国(63.9%)、全省(74.6%)平均水平,相较珠三角深圳、东莞、佛山、珠海等城镇化率超过90%的城市,差距则更为明显

  与数据相呼应,肇庆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仍有较大差距。本地人交流时,不说从县市区回市中心的端州区,而说“返肇庆”。这种不经意间的表述,反映出肇庆城乡间的间隔感仍然很强,四季“不同天”,城乡“两种景”。

  看到差距的同时,改变也正在发生。过去十年,肇庆城镇化率在大湾区提升最大;人均GDP增速也是珠三角最快,接近翻番。县、镇、村正是肇庆的后发优势与增长空间所在。

  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肇庆也正按照省委部署要求,推进强县强镇兴村工程。

  肇庆的破题之举是:聚焦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更好统筹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全力促进肇庆市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把县镇村发展的短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

  根据规划,肇庆将以中心城区为极点、县城为支撑、中心镇和重点镇为节点,构建市县镇三级新型城镇化体系,并在重点镇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融合高质量发展试点”。

  同时,与珠三角其他地市相比,肇庆是农业大市。农业强才能肇庆强,乡村美才能肇庆美。肇庆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以美学思维建设美丽农村,以职业化方向培育现代农民。加快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补的协调发展格局,使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平衡协调。

  后发优势也是优势,生态优势更是优势。肇庆还要从广东具备的优势基础上发掘肇庆的特色亮点,进一步展现和提升肇庆的交通区位优势、人力成本优势、历史文化优势、生态环境优势、土地资源优势、农业产业优势和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优势。

  协同“三个域”

  客观而言,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普遍的。无论何种经济制度或发展模式,都不能实现绝对均衡增长。

  面对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大的情况,区域协调发展并不是简单要求各地区经济发展达到同一水平,须依托各地区比较优势,通过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近年来,全国各区域都做出了积极探索。以一体化高质量为重点,长三角推动构建规则协同、产业合作、设施共建、服务共享、政策联动的一体化新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交通、生态、产业三大重点领域实现区域一体化;广东提出,大力推进强县促镇带村,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城乡面貌改善提升,强化政策机制支撑,发挥好基础设施先导作用。

  在发展中缩小差距,促进相对平衡,协调发展,这也是肇庆的道路。具体而言,肇庆可以从“三个域”中寻找动能与方向。

  省域层面,肇庆可发挥东联东进和面向大西南门户作用。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推进珠肇高铁、广湛高铁等项目动工建设,优化肇庆至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的轨道交通班次。打造更多衔接广州都市圈的便捷通道,加快肇明高速建设,谋划推动广昆高速扩建、惠肇高速等项目。全面接入面向大湾区和大西南的交通网。

  市域层面,肇庆可进一步提升县市区之间、板块之间的统筹联系。近年来,肇庆推动端州—高要、新区—鼎湖、高新区—四会组团之间联动发展。此前主要聚焦东南板块内部、相邻区域之间的结对组团,对于东南和西北板块之间,县市区之间的互动联通机制优化还不完善。肇庆只有把板块打通、各县市区打通,才能更好对外联通,实现“东南西北”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肇庆在教育领域推出的推动义务教育教师“城乡联动、双向提升”行动值得关注。2019年起,肇庆组织城区与山区县结对,不断优化调整基础教育资源空间布局,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这个“城乡联动、双向提升”的做法,对于肇庆在更多领域实现平衡协调发展也具有参考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不久前召开的肇庆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肇庆将健全政策保障、市内帮扶协作机制,强化县域交通互联互通,完善差异化考评机制,推动各地打好特色牌、协作牌。接下来,肇庆将通过加快软硬联通,推动发展要素在区域与城乡之间充分涌流。

  “县域”层面,县域发展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主战场之一。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肇庆要培育县域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坚持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战略,东南板块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以大型产业集聚区为引领,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作为经济建设“主战场”,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西北板块不断增强生态保障和绿色发展能力,加快构建“一县一园一主业”发展布局,让县域经济成为全市发展的新增长点和亮点。

  从“两个肇庆”融为“一个肇庆”,肇庆正奋力探索出一条有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协调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破壁、流动、联通、分工、协作……珠三角及广东也正迈向一条更为均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不断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成果,获得新突破。

  一个建立在新发展理念上的城乡新逻辑,呼之欲出。

  


  策划 林焕辉

  统筹 何山 朱紫强 苏力 吴欣宁 罗莎

  评论员 吴帆

  设计 麦瑜瑜 张雅

  出品 南方日报珠三角新闻部 南方城市智库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