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城市 > 深圳分站 > 最新动态

湾区进阶:河套建设世界级科研枢纽

2023年09月12日 来源:南方日报

[ ]

  粤港澳大湾区又一个高规格、高含金量的合作区“火出圈”。近日,随着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下称《发展规划》),河套正式成为继横琴、前海、南沙之后又一重大合作平台。

  紧接着,围绕深港合作的密集动作,也让外界对河套期待满满。

  9月7日,40个项目集中签约入驻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覆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9个领域。同一天,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正式开园,首批16家香港企业机构组团入驻。

  9月8日,河套首度迎来创投盛宴,签约落地规模超30亿元的3支基金,12家金融机构联合签署2000亿元专项投贷支持合作协议,真金白银助力科创企业。

  9月9日,首届“河套创客日”活动现场,香港青年科创团队6个项目签约落地。

  从横琴、前海到南沙,再到河套,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数量接连“扩容”。但区别于其他三个平台,河套是大湾区目前唯一以科技创新命名的合作区,并被赋予“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成为世界级的科研枢纽”等使命。它的应运而生,补齐了粤港澳合作的一块重要拼图。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路乾认为,珠三角城市制造能力强、产业链配套齐全,香港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及科研人才,依托河套等平台,通过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可以加快大湾区协同创新和先进制造业发展。

  升级

  四轮驱动支撑湾区提速向前

  “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26年前,一首歌曲《东方之珠》火遍大江南北。

  如今,深港一河相连的河套合作区已成为大湾区四大平台之一,站上了科创“C位”。

  尽管有横琴、前海、南沙在前,但并不影响河套如此受关注。因为它们各有侧重、特色各异。

  谈及四个平台的特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郭兰峰表示,横琴立足服务澳门、推动琴澳一体化发展;前海主要是与香港合作发展现代服务业;南沙突出的是“粤港澳全面合作”和“面向世界”两个关键;河套科技创新特色明显,具有深港跨境接壤、“一区两园”的优势。

  作为大湾区唯一的科技创新类重大合作平台,河套被寄予厚望。《发展规划》提出目标,到2035年,深圳园区与香港园区协同创新的格局全面形成,科技创新国际化程度居于全球领先地位,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创新载体和顶尖科技企业研发中心,成为世界级的科研枢纽。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认为,河套聚焦科技创新,有很强的针对性,不仅对大湾区,对整个国家都可以起到示范作用。

  河套被时代垂青,并不是偶然。

  首先,是全球形势下的选择。

  《发展规划》中有一句话点出了大背景——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形势复杂,高科技领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其次,是全国格局中的布局。

  我国科技创新最强的地方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其中,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6年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创新指数连续3年居全球第2位。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大湾区是当仁不让的重点发力区域。

  最后,是湾区进阶的需要。

  香港期待以创新科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深圳希望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双方对构建开放型协同创新共同体提出了迫切需求,因此都把目光投向香港北部都会区与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天然交汇点的河套。

  随着河套“加入群聊”,大湾区重大平台的“天团”阵容更加强大。

  实际上,5年来,大湾区建设动态推进,政策体系和合作平台不断丰富完善,实现从“一个规划纲要”“两个合作区”到“三大平台”,再到如今四大平台的进阶,展现推进大湾区建设的定力、决心与力度。

  在毛艳华看来,四大平台的打造,是深入推进大湾区建设的现实需要,也都是为了更好地落实规划纲要中定下的目标任务,共同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合作。

  四个轮子一起转,将为大湾区带来的不仅是前进的速度,还有合作的深度、未来的广度。

  浓缩

  3.89平方公里的高能级

  关注河套的人,都会注意到,它是一个非常“迷你”的合作区,只有约3.89平方公里。

  在粤港澳大湾区5.6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上,这是一个极小的点,仅占约0.007%。

  相比横琴(约106平方公里)、前海(120.56平方公里)、南沙(约803平方公里),河套确实是很袖珍,但也不妨碍它有着雄心壮志,因为“小地方”也可以有高能级。

  郭兰峰表示,河套在这四个平台中面积最小,但集中承载了一批深港科技创新资源,在推动打造协同创新高地、有效支撑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从四大平台来看,科技创新是河套最鲜明的底色,也是贯穿《发展规划》的高频词。

  其中提到创新107次、科技98次、科研55次、技术27次,都远远高于横琴、前海、南沙3个方案中出现的次数。

  浓缩的就是精华,“小河套”肩负起大使命——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

  怎么来实现这样的定位?

  从《发展规划》透露的思路来看,河套将朝着两大方向努力。

  其一,锻长板,让科技创新更国际化。

  科技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要摸着“开放”才能过河。河套被赋予“率先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成为世界级的科研枢纽”等任务,就是要开放创新、走向全球。

  《发展规划》提到国际79次、全球14次、世界7次,三个高频词共出现100次,比横琴、前海、南沙3个方案提到的次数总和还要多;提到国际一流、全球一流、世界一流共达8次之多,同样高于其他几个平台。借助香港国际化程度高等优势,河套将在构建国际化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发力,并打造国际一流中试转化服务平台。

  其二,补短板,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为破解珠三角原始创新相对薄弱、优质高校资源稀缺等问题,河套将先行探索。比如,引进港澳知名高校优势学科重点科研项目,支持深港两地高校联合成立研究生院,共同培养创新人才。

  科技部党组成员、秘书长林新介绍,将推动重大科技项目和成果、高水平科研机构和团队在河套深圳园区落地,支持开展基础前沿和重点产业领域科研攻关,打造原始创新和重要的新技术策源地。

  让科技创新的长板更长、短板补齐,这是国家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大任。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表示,过去,两地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发展,取得良好的进展。香港会继续与深圳携手并肩,协同推动河套合作区建设,打造成为世界级的创新平台。

  跨界

  联手打通科研圈产业圈

  9月7日,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正式开园,河套迎来首个享受深港两地联合评审、联合支持独特政策的科创园区。这也是内地首个由港方运营、适用国际管理规则的科研空间。这种跨界融合,将“跨出”新气象。

  实际上,除了科技创新,河套的另一优势就是跨境,“一区两园”直接跨境接壤。而其他三大平台都在广东境内。

  这种变化,代表着一种信号和趋势,那就是大湾区跨界融合将更深。

  第一,跨越行政空间之界。

  突破行政地理限制,河套开了先河。一个合作区横跨深港两地,深圳园区3.02平方公里,香港园区0.87平方公里。未来大湾区其他区域,无论是珠三角与港澳还是珠三角内部,能否更多借鉴这种模式,值得期待。

  第二,跨越科技创新之界。

  科技创新涉及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等众多环节。为此,深圳园区将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试转化基地,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作为中试转化的重中之重。选择这些领域,既贴近大湾区的产业基础,又符合国际科技前沿趋势。而深圳园区又可与深圳光明科学城、香港科学园等创新节点形成“半小时科研圈”,与广州、东莞、惠州等城市形成“一小时产业圈”。粤港澳联手,将打通湾区科研圈、产业圈,为创新发展提速。

  第三,跨越体制机制之界。

  瞄准打造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深圳园区将创新科研相关资金跨境流动监管、探索国际互联网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营造与香港趋同的税负环境、全面接轨国际科研管理体制机制。这些探索,将可为整个大湾区乃至全国作示范。

  林新说,科技部将支持深圳园区开展科技政策先行先试,打通制约科技要素流动的瓶颈和堵点,对接香港及国际先进科研规则,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

  路乾认为,借鉴香港以及国际化的规则机制和先进理念,可以启发内地城市形成更完善的管理体系和高水平的治理能力。如果河套的经验推广到佛山、东莞等大湾区更多城市,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统筹 何山 记者 周欢)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