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城市 > 深圳分站 > 最新动态

光明科学城:强化基础研究 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2023年08月17日 来源:深圳特区报

[ ]

  摊开粤港澳大湾区地图,99平方公里的光明科学城,正位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

  沿公常路驱车前往光明科学城核心区域,两侧“科学”含量超高的新建筑群鳞次栉比,一大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大干快上的蒸腾气息扑面而来。

  8月15日,由市委宣传部组织策划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第二季“改革开放篇”主题宣传活动,第二站走进光明科学城。来自驻深央媒、省媒以及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广电集团等主流媒体、专家学者、代表委员组成联合采访调研团队,通过实地走访科学园、实验室、创新平台等,近距离感受大科学装置的智能化运转,与科研人员深度交流,触摸光明科学城强劲、澎湃的创新脉搏。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中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光明科学城作为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集中承载区,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

  五年来,深圳以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为目标,举全市之力推进光明科学城建设,寄望其在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增创未来增长新优势方面闯出一条新路。光明科学城将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作为与生俱来的核心使命,以最大力度建设大设施、汇聚大院校、运营大平台、吸引大学者,展现出强大“磁吸力”: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滚动推进,20余支院士团队汇聚,超5400名科研人才奔赴而来……

  集聚创新资源

  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决定着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底蕴和后劲。此次联合采访调研,现场感受光明科学城的基础研究实力是“重头戏”。

  青山含黛,树影婆娑。位于光明区东北隅的光明生命科学园,极富科技感的五栋蓝白建筑与头顶的蓝天白云相映成趣。这里已率先进驻了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两大科技基础设施,累计已有1800台/套科研设施完成购置并陆续进场,近百名科研人员正在此紧锣密鼓地开展科研设备调试。

  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14层。在四楼实验室,透明玻璃房内的DNA转化与涂布功能岛内,机械臂正熟练地把多个生物试剂和样品准确地放进微孔板,在各种自动化设备的高效配合下,每一道工序都井然有序。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总经理袁海告诉记者,这里相当于一座智能化的“生物铸造工厂”,正式投用之后,将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化生命系统设计与制造平台。

  与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仅一连廊相隔,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即将迎来数万笼鼠、猴的进驻。这里的研究课题,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系统——大脑。

  在位于一楼的脑解析神经成像及调控平台,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所长、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院长王立平向联合采访调研团队介绍了一台大型神经影像设备,这是华南地区首个11.7T超高场小动物MR系统,它可以在无辐射条件下提供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和组织对比度,能在无创条件下对大小鼠、狨猴等生命个体进行分子水平的成像。同一层的另一房间内,国内领先的高性能大动物全身PET-CT设备也已调试完成,它将用于脑科学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研究、心血管系统疾病研究、肿瘤研究、新药研发等。

  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全球首个跨物种、全尺度的脑科学创新科研平台,包括脑解析、脑编辑、脑模拟三大模块,支持重大脑疾病治疗药物和检测试剂、诊疗仪器的研发和产业化。目前,该设施首批进驻的是以非人灵长类(猴)实验动物科学部、啮齿类(鼠)实验动物科学部和大设备实验科学部为主的专业技术团队。

  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必须依靠基础研究,而基础研究工作越来越离不开大科学装置。光明区发展改革局局长林振湘表示,光明科学城正在滚动推进“9+11+2+2”重大科技创新载体落地建设,包括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1个科研平台、2所研究型高校和2所广东省实验室。

  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鹏城云脑Ⅲ作为光明科学城首个纳入国家规划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在完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正开展科学部分的初步设计与概算编制;材料基因组设施正开展设备购置及平台搭建工作;精准医学影像、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科学与应用研究等设施正加快推进项目初步设计及概算编制。

  11个科研平台持续推进,深圳医学科学院(筹)入驻光明生命科学园,深圳医学科学院及深圳湾实验室院区永久场地一体化项目已开工建设;国际科技信息中心门户网站正式上线使用;中国计量院深圳创新研究院获批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石墨烯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2所研究型高校建设进展喜人,中山大学·深圳一期于2023年6月全面建成,设立17个学院,已进驻学生10000余名、教职工3000余名。深圳理工大学(筹)过渡校区已投入使用,现有研究生及本科生1000余名,专任教师298名。

  深圳湾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2所广东省实验室已经开始开展多项课题研究……

  截至目前,光明区已建成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超160个,通过这些重大创新平台的建设,光明科学城所蕴含的无限潜力正在加快释放。

  优化科研生态

  创新人才纷至沓来

  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

  在光明科学城,有“大院”“大所”致力提升创新能级,有产业创新中心推动成果高效转化,有科技金融为科研经济提供强力支撑,越来越多的创新人才慕名向这片创新热土奔赴而来。

  “我还在国外留学时,就知道自己一定要来光明科学城,因为这里有适合合成生物产业发展的科研生态。”涌源合生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创始人杨宗颖告诉记者,公司创始科学家团队均具有国外顶尖科研院校的求学、研究经历,公司自成立以来,已获得多家头部资本青睐,并且已完成大额天使轮融资。

  “我们非常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了‘天才新星’、‘双创菁英团队’、‘高层次人才1+X’计划等创新举措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贤聚才。”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以下简称“光明实验室”)执行主任于非介绍,自2021年底正式入驻光明,实验室形成了以两院院士、外籍工程院院士、科研杰出人才、行业杰出代表为核心的多个科研团队,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技术基础创新和融合创新。

  于非院士提出的“智能定义和量化模型问题”入选《科学》杂志发布的智能计算领域十大科学问题之首,于非院士、梁中明院士、黄惠教授等入选2023年人工智能全球最具影响力学者。

  同为广东省实验室的深圳湾实验室,目前已入驻近百个PI课题组,集聚了1400多名国内外顶尖科研人员,34名科学家入选生物医药领域全球前2%科学影响力榜单。深圳湾实验室与华为合作发布国内首个通用分子模拟软件框架,实现生物分子模拟软件国产化,在自主研发靶向抗癌新药、穿戴移动式脑部PET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同时,深圳湾实验室在阿尔兹海默病药物研发、AI辅助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新型T细胞疫苗对抗新冠病毒变异株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光明区科技创新局副局长李小兵表示,随着科研机构的加速落地,光明科学城科技创新人才集聚效应愈发凸显。截至2023年6月,光明区入驻的各科研院所共有科研人才超5400人,同去年相比增长了21.99%。今年,光明区将力争新引进各类科研人才超1000名。

  加大开放共享

  积极扩展科学城“朋友圈”

  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求是》杂志发表《加强基础研究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文章中表示:“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

  在此次调研行活动中,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成为一个共性话题。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总经理袁海告诉记者,合成生物研究大设施将打造一个用户的“云端实验室”和运营者的“智能实验室”二位一体的合成生物研究平台,不仅对学术界开放,也对产业界开放。“目前已有多家知名公司明确有使用意向。”

  同样受市场青睐的还有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圳先进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所长、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院长王立平告诉记者,“我们面向国内外释放了共享的信号,提出通过预约及定制式服务模式,为基础研究、医药健康和动物育种等领域用户提供研究平台、技术支撑和个性化服务,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目前来看,预约非常踊跃,设备使用排期已经比较满了。”

  据悉,脑科学研究具有高度的科学前沿性、交叉复杂性和技术引领性,一个团队往往难以在一个实验室配齐所有需要的技术,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希望将科研资源、平台最大程度开放共享,让科研人员尤其是年轻科研人员不用再在在建平台上消耗过多时间,更高效地进行创新。

  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大设施开放共享受追捧只是一个缩影,在今年4月举行的首届光明科学城论坛开幕式上,光明科学城向全球发出设施开放共享邀约,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国家超算中心、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科学与应用研究、精准医学影像、鹏城云脑Ⅲ等9大设施全部面向全球科研机构、企业、个人开放共享,为国内外科研工作者提供大型科研物质条件。

  光明科学城建设和发展起势成势,与加深国际创新合作密不可分。首届光明科学城论坛吸引国内外35名院士、3000余“政产学研用资”大咖共聚光明、共谋发展。同时,首届国际生物科技创新与投资大会、工程生物创新大会、国际脑科学前沿与产业大会等国际性专业论坛峰会在光明科学城举办,持续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光明科学城借各种盛会契机,积极扩展“朋友圈”,链接国内外创新创业创投资源,吸引领先企业和机构投资光明、布局光明,共享光明科学城发展新机遇。

  光明科学城大事记

  2018年4月11日,深圳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光明区集中布局大科学装置群,以最高水平、最高标准谋划建设科学城。

  2018年9月19日,光明区揭牌成立,被深圳市委市政府赋予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光荣使命。

  2019年1月25日,光明科学城项目正式开工。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提出推进深圳光明科学城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2019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提出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2020年4月,深圳市政府出台《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若干意见》

  2020年5月26日,《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纲要》获批。

  2020年6月18日,深圳湾实验室正式入驻光明。

  2020年8月24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正式启用。

  2020年11月,深圳理工大学(筹)启动建设。

  2020年12月,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正式揭牌。

  2021年4月,光明科学城科研机构平台集中入驻光明。

  2021年10月,光明区发布全国首个合成生物领域专项扶持政策。

  2021年11月18日,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正式入驻光明。

  2022年7月4日-6日,光明区举办第八届全球深商大会暨光明科学城大会,大会发布了一批产业政策,一大批重点项目现场签约。

  2022年7月9日,中国首届合成生物学竞赛-创新赛在光明举办。

  2022年8月22日,光明区发布全国首个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领域专项扶持政策。

  2022年11月1日,颜宁院士出任深圳医学科学院(筹)创始院长。

  2023年3月,颜宁院士受聘为深圳湾实验室主任。

  2023年3月28日,“光明·全球传感器发展大会”举行,宣布全球最大智能传感器产业数字平台落户光明。

  2023年3月31日,首届国际生物科技创新与投资大会在光明开幕。

  2023年4月27日、28日,首届光明科学城论坛举行。

  2023年6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正式实施,为国内首部针对科学城建设专项立法。

  2023年6月,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一期全面完工。

  2023年7月20日,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建设工程(一期)项目启动建设。

  2023年8月3日,深圳医学科学院及深圳湾实验室院区永久场地一体化项目开工建设。

  (记者 邓红丽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