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城市 > 深圳分站 > 最新动态

大湾区“成长”记:既变小也变大,高铁牵引世界级城市群融合加速

2023年08月09日 来源:南方财经网

[ ]

  1979年4月4日,一辆印有标志性绿色涂层的东风3型内燃机车缓缓驶出新广州火车站,驶过罗湖桥,首次进入香港。

  自此超过40年,这列往来粤港两地的广九直通车,搭载着数之不尽回到内地投资建厂、参加中国进出口交易会的港商,一批又一批想要“闯世界”的粤商也搭载这趟车出海追梦。

  而随着中国铁路的第六次大提速,广深港的轨道交通正式进入高铁时代,“和谐号”动车组在这条广深铁路上载着“湾区梦”来回穿梭,繁忙而热烈。

  目前,广深铁路列车运行班次达到每10-15分钟一趟,客流高峰期时达到每5分钟一趟,初步实现了“公交化”营运。

  高铁不仅带来了交通效率的提升,还促进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提速。借助高铁,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的距离被拉近,物理距离的缩小让湾区加速融合成一个整体,城市间的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催生了经济圈与产业集群。

  随着轨道上的大湾区加速成型,大湾区也在不断成长。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深汕、深江铁路将从东西两端打通大湾区与粤东、粤西片区的连接通道,来粤港澳大湾区铁路、城际轨道等线路将超过30条,运营里程将超过5000公里,将实现每年客流量超过1亿人次旅游、商务和购物的共享共利。

  “距离小了,产业大了”

  在时间的维度,粤港澳大湾区确实在不断变小。

  “我前来时乘搭高铁,象征‘一小时生活圈’这个特性,我亦看到高铁的确为旅客带来方便和令其感受很正面。”今年上半年,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率领特区政府代表团两次对大湾区内地各城展开访问,均选择乘坐高铁。

  数据显示,广深港高铁自今年1月15日分阶段恢复开行以来,上半年发送跨境旅客608.7万人次,目前已覆盖内地49个城市68个车站,每日开行跨境列车达182列。从香港西九龙地铁出发,时速超200千米/小时的列车实现一小时通达深圳、广州。

  就是这样一条高铁路线,已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黄金枢纽,串联起了一条高达9.67万亿元GDP的经济带。

  长期以来,珠江口西岸都一直缺乏几条高速轨道连接,与珠江口东岸的一小时交通圈相比,其交通“短板”明显。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曾建议,在香港、前海和澳门、横琴之间建设一条跨江的高速铁路,形成环绕珠江口东西两岸的高铁环线。这样,整个珠三角将形成“半小时高铁圈”,打开粤港澳大湾区的“任意门”。

  目前,直接横跨珠江口的深江铁路以及环珠江口运行的南中珠城际正在建设。今年5月,位于虎门的深江铁路珠江口隧道1标段掘进进度已过半,距2028年4月建成通车再迈进一步。

  深江铁路通车后,从江门到深圳全程最快只需40分钟。深江铁路的加入将让江门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的“江湖地位”进一步提升,江门乃至珠江西岸都有望进一步融入全国高速铁路网。

  未来,珠海的高铁和城际铁路也将在珠海站、横琴站,实现与澳门轻轨衔接,推动澳门融入国家铁路网络。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认为,未来大湾区作为协同创新共同体,港澳广深的大量科创成果需要周边城市来承接转化,后者也需要前者创新资源支援,从世界级产业集群的角度来看,产业链需多方共同完善,这都需要“硬联通”作支撑。

  根据规划,广东在“十四五”时期将构建以大湾区为核心,汕头、湛江为极点,轴带支撑、多向联通的高铁、普铁、城际等多网融合铁路交通网布局。向东,深圳枢纽西丽站与赣深客专贯通,辐射粤东地区;向西,江门站与江湛铁路衔接贯通,连接粤西。

  随着交通网的铺开,大湾区城市间的距离变小了,产业空间却变大了。当前,大湾区的条条轨道正架起产业合作的走廊,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腹地也走向扩大。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广东有7个集群上榜,入选数量与山东并列第一,领跑全国。

  以汕头为例,深山两地正共同推进深圳汕头协同创新科技园、粤东城际铁路汕头段站点TOD综合开发,强化“核+副中心”动力机制,推动沿海经济带与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互动发展。

  目前,汕汕铁路汕头段主线架梁基本完成,粤东城际铁路、广澳港疏港铁路启动建设。到“十四五”末,南沙将形成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一至两小时交通圈。

  牵引大湾区市场一体化

  在上世纪“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下,香港大量的资本、技术人员随着广深铁路北上。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香港新华集团主席蔡冠深就是其中之一。

  蔡冠深是改革开放初期第一批北上广东投资的港商,当初他便是一路乘坐广深铁路参加广交会的代表。过去40多年,每年春秋两季广交会,香港中华总商会都要向全球客商发送请柬,推动广交会成为中国外贸发展的重要平台。

  2018年,广深港高铁迎来关键节点。随着广深港高铁香港段的正式开通,香港无缝衔接进入全国铁路网。

  彼时,李锦记酱料集团已经将华南销售总部落子在广州南站商务区,依托高铁四通八达的枢纽功能,可更快捷地抵达集团总部香港、全球最大生产基地江门新会以及中国销售总部上海。

  翻开地图,如今一条科创走廊也沿着高铁轨道徐徐展开。

  “香港的科研人员从香港坐高铁到东莞只需要半个小时,跨境比同城还方便!”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学杰所在的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聚集了全国材料领域顶尖的科研设备、专业人才。在这里,香港城市大学锌电池研究团队依托东莞的产业资源进行成果转化。

  “香港科研基础好、水平较高,但产业空间比较有限;东莞制造业发达,产业用地广,两者可以形成很好的互补。”黄学杰说。

  有了便利的高铁,人才交流、信息流动更加便捷、通畅。得益于此,香港-深圳-广州已快速晋级成为世界级的创新集群,粤港澳三地的科创合作更加紧密。

  尤其是从今年以来,香港多次接洽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积极程度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格局正在重塑。

  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梁海明认为,过去港商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香港未来要进一步加强和内地合作,更多地挖掘在内地的发展机遇,需要“不忘老朋友、结交新朋友”,进军市场潜力、人口规模均非常巨大的内地省份。

  “香港未来发展的趋势依然是要紧紧依靠内地,所以香港未来会把自己当成‘厂’,将广阔的内地市场当作‘店’,通过这种角色互换,打造新型‘前店后厂’模式,共同开拓规模巨大的内地市场。”梁海明认为。

  一个世界级城市群雏形初现。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已经突破13万亿元,基本形成依托横琴、前海、南沙三个合作区,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为主干的区域创新格局。

  与此同时,粤港澳三地体制机制的软联通,实现要素高效流通也将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一体化建设。

  深圳市政协副主席陈倩雯认为,粤港澳三地应进一步明确城市定位和产业政策,形成互补互动的产业链条。长期来看,应实现产业的动态调整,逐渐实现向高端制造业、高新科技产业、高端金融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型。

  她建议,可以从减少通关时间、整合大湾区税制等方向入手,积极促进现有的医疗、教育等优势产业落户大湾区,加快推进大湾区基础设施连通,打造高级港口群、机场群和轨道交通网。

  (记者 梁施婷)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