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城市 > 深圳分站 > 大图新闻

深圳办赛“十五运”,赛事热度如何转化为产业“红利”?

2025年09月17日 来源:南方日报网络版

[ ]

  深圳大运中心体育场内,十五运会门球赛刚刚结束,掌声仍萦绕耳际;场外,实时更新的“保电一张图”正动态显示着电压、电流与温度数据。8月27日,随着深圳赛区首赛顺利收官,这座科技之城也借十五运之机,加速从“赛事承办地”向“体育产业资源配置中心”转型。

  就在9月4日“先行示范,体育鹏城”主题发布会上,深圳市科技体育产业基金正式成立。该基金聚焦整合体育产业链优质资源,重点投资于人工智能、智能运动装备、元宇宙与虚拟赛事、数字娱乐等前沿领域。英派斯健康科技、深圳担保集团、深圳市体育产业集团及光明科学城产业发展集团共同参与签约。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罗杰强调,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蓝海”,需依靠技术突破、政策引导与消费升级协同驱动。十五运深圳赛区执委会常务副主任邝兵表示,深圳广泛融合科技资源,运用于体育展示、观众体验与城市运维等多个场景,集中推出智能机器人、AI创制、自动驾驶、智能穿戴等高科技产品,搭建起科技与体育产业对接的桥梁。

  流量变现,一场赛会撬动一座城

  “看一场赛,顺便买买买”已成为不少深圳市民的生活方式。在“智竞未来”棋类人机大战及2025深圳体育消费嘉年华中,不少观众在观赛之余踊跃购物,无人机、羽毛球拍、露营椅等体育用品销量显著上升。这种“因赛兴消费”的现象,折射出深圳的“流量—增量”转化机制。

  作为2020年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并于2025年再获“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称号,深圳在体育消费方面表现突出。《2023深圳体育消费分析报告》显示,全市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达689.03亿元,人均体育消费支出3873元,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7.9%,稳居全国前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体育用品消费占比高达48.7%,显示出赛事对大众体育消费的直接拉动。

  十五运期间,深圳赛区将承办25个项目,涵盖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残特奥赛事,预计吸引超3万名运动员、技术官员和媒体人员。这些人群的集中涌入,为深圳消费市场注入强劲动力:机场、高铁和口岸客流显著增长,城区酒店多日满房,商圈围绕赛事推出主题促销,推动“观赛+购物+体验”成为消费新常态。

  大型赛事拉动消费的效应已在深圳多次验证。2025年3月,斯巴达勇士赛深圳站吸引近4000名选手参赛,赛事所在商圈深业上城两天内客流达27万人次,零售与餐饮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36%和53%,部分亲子品牌创年度单日销售新高。在2024年乒乓球亚洲杯期间,深圳创新推出“亚洲杯公园”及配套市集、球星见面会,6天吸引70万人次,成功构建“观赛—体验—消费”闭环。

  跨境消费同步升温。超过300组港澳家庭选择“上午参赛、下午消费”模式,形成深港联动消费新动线。机场国际航班班次同比增长25%,福田、南山核心商圈酒店预订率超90%,显示赛事对跨区域消费的带动力。

  政策杠杆,11.83亿元专项资金种出产业森林

  政策与市场的协同,是深圳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推手。自2016年起,深圳设立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截至2025年已累计投入11.83亿元,扶持项目505个。尽管2025年该资金规模动态调整为6750万元,但其“杠杆”功能更加凸显——通过新成立的深圳市城市体育发展基金会,吸引复星体育、橙狮体育、泰山体育等行业龙头在深落户或设立分支机构。

  科技支撑是深圳办赛的另一大优势。深圳市体育中心经改造后已成为集竞技、健身、休闲与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城市体育综合体。其主馆配备“开合屋盖+可折叠移动斗屏”,可实现篮球、网球、冰球等16类项目的高效转场。

  深圳人口平均年龄仅32.5岁,年轻化的人口结构为新兴体育项目提供广阔市场。2025年,和平精英全球总决赛、英雄联盟职业联赛总决赛等国际顶级电竞赛事落址深圳。该市在全球电竞城市影响力中已跻身前十。2023年,《深圳市关于建设国际电竞之都的若干措施》出台,进一步推动电竞全产业链资源集聚。

  深圳正在形成覆盖场馆建设、装备制造、数字转播、文体旅游等的完整赛事产业链。市政府计划每年举办30场以上国际体育赛事,以高水平赛事活动维持体育消费热度,推动体育与经济、城市更新深度融合。

       赛后流量,把“春茧”变成“永动机”  

       赛事结束后场馆的利用问题,一直是大型运动会面临的挑战。深圳在这方面已有前瞻性规划。

  如深圳湾体育中心“春茧”,在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赛后功能,预留健身中心、商业配套等可经营空间,底层开放给市民自由活动,打破传统场馆的封闭性。宝安体育场以“竹林”为设计意象,融入城市公共空间规划,未来将成为市民健身、休闲、娱乐的生活节点。

  国际经验表明,成功的赛后利用需依托长期规划与多元运营。如悉尼奥林匹克公园赛后转型为多功能活动中心,北京“水立方”改造为水上乐园与会议中心,“鸟巢”成为文旅地标。深圳借鉴这些经验,致力于避免场馆闲置,提升使用效益。

  根据《深圳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到2025年,全市体育产业增加值目标突破1000亿元,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到40%,市民体质合格率超过92%,全民健身核心指标力争全国领先。

  为实现该目标,深圳优先扶持“三大球”(足、篮、排)和“三小球”(网、羽、乒)以及冰球、水上、冰雪、攀岩、无人机、棒球等新兴运动。同时积极推进体教、体医融合,如在学校增设教练员岗位,在健康体检中加入体质测试。

  “体育+”融合工程是另一重点。深圳鼓励体育与文化、旅游、教育、健康、科技、金融等板块复合发展。福田区提出“一圈、两街、N场景”的体育消费空间规划,打造赛演经济中心、节日大道和多个文体消费新场景。

  体育赛事的热度终会褪去,但深圳体育中心、深圳湾体育中心、大运体育场馆内那些比赛日的欢呼声,将沉淀为城市发展的新动能。场馆利用、产业融合、消费升级,这些举措正在让十五运会的短期关注转化为深圳体育产业的长期红利。

  专家观点

  深圳市政协委员,广东省体育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张佳华:

  通过场景创新和消费激励,将市民观赛热情转化为长期健身习惯

  南方+:作为政协委员和体育产业从业者,您认为深圳应如何通过“十五运”的契机,优化顶层设计(如财税支持、空间规划、产业链配套),推动体育制造业与赛事经济深度融合,形成可持续的产业生态?

  张佳华:首先,在财税支持上,推出针对性税收优惠和研发补贴,降低体育制造企业成本,激励创新。空间规划方面,预留城市用地用于体育产业园和赛事配套设施,促进产业集群化。产业链配套上,建立“赛事-制造”协同机制,推动本地企业参与赛事供应链,形成从研发、生产到服务的闭环生态。政策应注重长效性,确保赛事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培育可持续的产业生态。

  南方+:“十五运”极大提升了市民的运动热情。深圳应如何通过场景创新(如智慧公园、社区体育中心)和消费激励(如体育消费券、数字体育平台),将短期观赛热情转化为长期健身习惯,直接带动体育器材消费?

  张佳华:深圳可通过场景创新和消费激励,将观赛热情转化为长期健身习惯。一方面,建设智慧公园和社区体育中心,部署智能健身器材(如室外智能健身房),提供便捷、有趣的锻炼体验。另一方面,发放体育消费券,搭建数字体育平台,引导市民持续参与运动。这能直接刺激体育器材消费,形成“观赛-体验-消费”的良性循环,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南方+:深圳拥有科技与创新优势。您认为应如何推动“体育+科技”跨界融合(如虚拟赛事、智能穿戴设备、运动大数据),打造具有深圳特色的体育新质生产力,并开拓全国乃至全球市场?

  张佳华:深圳的优势在科技与创新。应推动“体育+科技”跨界融合,例如发展虚拟赛事、智能穿戴设备和大数据分析,打造数字化、个性化的运动解决方案。这不仅能培育体育新质生产力(如AI健身教练、运动健康管理平台),还能帮助深圳企业以技术优势开拓全国和全球市场,形成特色产业名片。

  南方+:大型赛事后场馆运营常成难题。深圳如何通过市场化机制(如引入专业运营商、举办商业赛事、开放全民健身)避免资源闲置,同时为本地企业提供持续参与的机会?

  张佳华:为避免赛后场馆闲置,深圳应引入市场化机制:聘请专业运营商进行多元化运营(如举办商业赛事、文娱活动);向公众开放用于全民健身,收取合理费用维持运营;同时鼓励本地企业参与设施维护和升级,提供持续服务机会。这能确保场馆高效利用,并为产业带来长期效益。

  (研究员 郭悦 摄影 朱洪波)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