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 来源:南方农村报
金风送爽,侨乡大地处处涌动着振兴的热潮,一幅“破”与“立”交织的图景徐徐展开:一边是闲置的资源、分散的经营、老化的人才;另一边,新产业蓬勃兴起,新主体活力迸发,新机制不断涌现。
“破是为了更好地立,立是为了更高水平地破。江门农村集体经济的革新之路,正是在这种破立结合的辩证运动中不断向前推进。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江门坚持破立并举、改革创新,必定能走出一条具有侨乡特色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增长,令江门奇榜村年终分红超6000万元。
破除资源沉睡困境 立活权赋能新机制
长期以来,江门农村仍有不少资源处于“沉睡”状态。据统计,全市农村集体闲置或低效使用的资产资源占比不容忽视,这些“沉睡的资源”如何被唤醒,成为发展集体经济首要破解的难题。
破局,需要深化农村“三变”改革。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静默的资源流动起来。鹤山市宅梧镇漱云村通过盘活闲置林地、耕地、水库等资源,引进社会资本发展生态旅游,使村集体年增收约185万元。这种改革不是简单的资源变现,而是通过制度创新,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立新,重在构建农村产权交易新体系。持续完善市县镇村四级联动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实现集体资产资源交易“应上尽上、全程在线”,为“沉睡资产”与市场资本搭建起精准、高效的对流通道。台山市水步镇下洞村将村集体资产的监管与盘活作为重点,严格落实公开竞价与招标管理流程,实现了资产保值增值。
在活权赋能进程中,必须始终注意保障农民权益。要建立健全集体资产股份权能实现机制,真正让农民分享改革发展红利,从而激活内生动力,为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破除产业分散困境 立融合赋能新格局
江门农村产业发展长期存在“小、散、弱”问题。一家一户的小生产难以对接大市场,特色产业规模效应不足,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严重制约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破局,需要从产业整合入手。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规模化经营。开平市金鸡镇统筹5个相对薄弱村资金,联合建设现代化养鸡场,吸引饲料、物流、销售等上下游产业集聚,为村民创造了大量“家门口的饭碗”,形成“产业兴、乡村旺、农民富”的良性循环。
立新,重在建立三产融合新体系。充分发挥侨乡资源优势,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业态深度融合。新会区会城街道茶坑村以三产融合为抓手,打造集种植、加工、文化、旅游、康养于一体的陈皮全产业链,不仅激活了村庄发展动能,更直接带动周边超3000人创业就业。
在产业融合过程中,要注重培育区域品牌。新会陈皮、鹤山红茶、台山鳗鱼等特色农产品,应通过品牌建设提升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同时,要积极发展农村电商、智慧农业等新业态,为集体经济开辟新的增长空间。
破除人才短缺困境 立育引赋能新体系
人才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当前江门不少农村面临“人才荒”问题:青年人才外流,留守人员年龄偏大,专业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集体经济的创新与升级。
破局,需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一方面,要培育本土人才,实施“乡村头雁”工程,加强对村“两委”干部、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的培训;另一方面,要拓宽引才渠道,建立灵活柔性的引才机制,吸引大学生、退伍军人、企业家等参与集体经济发展。
立新,重在构建多元化人才支撑体系。持续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专业人才到农村开展技术服务;建立健全“乡村创客”扶持计划,为返乡创业人才提供政策支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让农村成为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
蓬江区杜阮镇上巷村“80后”女支书黄梅芳,她白天扎根田间,晚上化身“带货女王”,在直播间热情推介杜阮凉瓜,带领全村冲刺千万元集体经济目标。她的故事印证了一个道理:一个好的带头人,能激活整村的发展动能。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带头人的培养与激励。
破除治理低效困境 立创新赋能新机制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治理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监管不到位等问题,直接影响集体经济的发展效率和效益。部分村集体还存在资产管理混乱、收益分配不公等现象,挫伤了农民参与集体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破局,需要完善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章程,明确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职责权限,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同时,要持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全面执行“村财镇管”,加强审计监督。
立新,重在依靠数字化治理新范式。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装上“智慧大脑”,实现治理模式从“人治”到“数治”转变。鹤山市鹤城镇万和村推行线上“积分制管理”,将管护责任、政策落实、公益活动等村级事务量化为9大类62项积分,实现了“小积分”撬动“大治理”的良性循环。
在治理创新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完善民主决策机制,重大事项必须经过成员大会讨论决定;健全收益分配制度,确保集体成员共享发展成果;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破除路径依赖困境 立多元赋能新模式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发展集体经济存在路径依赖,或单纯依靠资源出租,或过度依赖政策扶持,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要求。
破局,需要创新发展模式。江门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多种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有资源开发型,通过盘活闲置资源获得收益;有物业经营型,通过建设标准厂房、商铺等获得租金收入;有产业发展型,通过直接经营特色产业获得收益;有服务创收型,通过提供生产服务获得收入。
立新,重在构建多元化发展新格局。根据各村资源禀赋与区位条件,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模式。城郊村可重点发展物业经济和服务经济;农业村可侧重发展特色种养和农产品加工;旅游资源丰富村则可主打文旅融合产业。
台山市海宴镇五丰村依托滨海资源发展养殖业,开平市塘口镇强亚村利用碉楼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恩平市牛江镇昌梅村凭借侨乡文化资源打造“侨乡风情体验地”。这些成功案例表明,只有立足本地实际,找准发展路径,集体经济才能行稳致远。
(撰文:罗志坚)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