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城市 > 江门分站 > 最新动态

促进与湾区核心城市优势互补

2024年02月02日 来源:南方日报

[ ]

  今年的江门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把握“大桥经济”“黄金内湾”历史机遇,立足“湾区所向、港澳所需、江门所能”,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这些事关江门发展的表述,令与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切身感受到江门迎来了多重政策叠加的战略机遇期,备受鼓舞、信心倍增。

  会议期间,他们纷纷结合本职工作积极建言献策,希望江门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硬联通”和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软联通”,抢抓“大桥经济”“黄金内湾”历史机遇,担当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广东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主战场,推动大湾区迈向更高质量发展。

  “深圳电商+江门供应链”深度相融

  江门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与深圳高标准规划建设深江经济合作区启动区,在交通互联、产业协同、园区共建、航空物流等领域融合发展,支持企业在深圳建设“反向飞地”。

  过去两年,深江两地从上到下、从政界到商界互动频繁,在产业协作、协同创新、平台共建、交通互联等事项中达成多项共识,形成多领域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据统计,2021年至2023年,江门累计引进深圳超亿元项目投资额超780亿元,其中制造业项目投资额超500亿元。

  如今,“大桥经济”到来,为深化深江合作开拓了更多想象空间。江门市政协常委,北京科技大学客座教授、珠西创谷(江门)科技园有限公司行政总裁马振富建议,随着“大桥经济”到来,江门发展空间广阔、侨务资源丰富等比较优势、后发优势日益凸显。接下来,江门应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力度,利用深圳研发力量及成果,推进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和附加值。

  江门市人大代表、江门市银洲湾产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根强则更关心营商环境如何进一步提升。他认为,江门与大湾区核心城市的互通距离进一步缩短,将吸引更多珠江口东岸的企业到侨乡投资。“建议江门各级政府部门持续推进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提升软联通水平,完善园区生活配套设施,落实企业服务细节等工作,使营商‘硬环境’与‘软环境’相辅相成。”

  江门市政协委员、广东扬航电器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刘飞鸿则从两地的产业资源出发,建议江门应紧抓深圳电商人才优势,强化江门供应链竞争力,强化仓储物流中心现代化建设及管理、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提高供应链信息化管理。“深圳作为电商行业的领军城市,聚集了大量的电商精英和优秀电商企业。随着‘大桥时代’的到来,交通难点得以解决,两地可构建珠三角一体化大电商运作平台,将深圳电商人才优势与江门供应链优势深度相融。”

  技术转化与产业赋能“双向发力”

  江门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携手港澳加快大广海湾经济区开发建设,积极承接香港北部都会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科创成果转化。同时,对接澳门“1+4”适度多元发展策略,加强金融、大健康、教育、文旅等产业合作发展。

  江门市政协常委、香港五邑总会副会长兼副总干事朱浩贤建议,江门应借力河套、香港北部都会区的平台优势,推动本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推动香港技术在江门转化,发挥江门制造业基础和大湾区广阔消费市场的优势,给香港高校科研技术转化、中试、大规模测试提供应用场景;另一方面,强化香港技术对江门制造业的赋能,重点围绕江门制造型企业面临技术问题,通过揭榜挂帅、创新大赛等方式,充分利用香港高校的科研实力解决江门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

  江门如何紧抓“大桥旅游”契机,积极吸引更多港澳同胞入江旅游、消费,也是不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刘飞鸿认为,以往江门与香港、深圳等城市的交通可通达性相对较低,导致许多港澳同胞到江旅游、消费的兴趣不高。“现在,一体化、互联互通的交通体系即将正式建成,港澳消费者或大量涌入。江门必须迅速行动,精心打造核心高品质商圈,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服务水平,促进港澳同胞入江旅游、留江消费。同时,还要新开拓大桥观光游、海岛游、历史文化游等多元化的旅游项目,打造江门市旅游新名片。”

  大广海湾经济区是江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平台,被写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列为紧随前海、横琴、南沙、河套之后的粤港澳合作重要发展平台。江门市政协委员、香港世运线路版有限公司董事长佘英杰认为,深中通道与黄茅海跨海通道将历史性地提升江门的地缘格局,也为大广海湾经济区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他认为,江门应当切实把握大桥通车的东风,将大广海湾经济区打造为大湾区第五大国家级平台。

  “大广海湾经济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扎实的产业基础、充足的能源保障等优势,这些正是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建立高质量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基础条件。”佘英杰说,在“大桥经济”的推动下,大湾区核心城市的产业资源、创新要素将加速向西岸汇聚,建议江门在政策、产业配套、能源支持、土地供应等方面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准备,提高产业落地的成功率和效率。

  (撰文 董有逸 叶芷晴)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