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城市 > 江门分站 > 最新动态

江门:“从点到面”谱写开放新篇

2023年09月05日 来源:南方日报

[ ]

  日前,安徽省印发指导意见提出,加强合肥都市圈与上海大都市圈联通互动,深化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双圈联动”。同时,支持滁州、马鞍山等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推动黄山、宣城等融入杭州都市圈借力发展,共同谋划一批区域重点合作项目。

  纵观全国各地,各省市以更开放的姿态加强区域合作,正在成为新一轮城市竞合的新形态。将目光投到华南,“粤港澳大湾区越来越像一个城市”的说法早已有之。突破行政边界的限制、积极相拥,正在成为都市圈、城市群建设的大势所趋。

  城市百舸争流,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

  作为大湾区少数不与广州、深圳直接接壤的城市,江门如何实干创未来?江门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提出,以扩大开放拓展发展空间,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全力推动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跳出江门发展江门,立足全局发展江门。迈入大湾区建设新阶段,直面城市竞合,江门必须马力全开。

  “时间窗口”带来全新机遇

  每个城市乃至国家,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发展时区。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亚洲四小龙”,到改革开放以后的广东深圳、上海浦东,莫不如是。

  略显尴尬的是,在城市发展大开大合的赛道里,江门似乎从未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多次错失了“发展时区”。虽然同处一个城市群,同样坐享珠三角的光环,但江门与广深佛莞等一二线城市之间仍存在巨大差距,坊间常有“江门被开除珠三角‘洲籍’”的说法。

  如今,城市竞合风起云涌。在聚焦“一点两地”战略定位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时刻,江门总算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间窗口”:交通脉络正在延展,产业合力正在形成,战略空间正在打开。

  在微观层面,交通不断完善,珠江东岸资本、技术、人才向珠江西岸流动,大湾区城市群的要素流动越来越频繁。特别是企业用真金白银“投票”,无疑是最具说服力的现象之一。

  而在宏观层面观察,当前江门已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正处于增量提质的关键时期,各种优势机遇交汇叠加,各种重大利好加速集聚,比较优势日益凸显——

  地处大湾区承东启西的发展核心区,多个重大交通项目即将建成通车,区位优势迎来历史性突破提升;陆地面积占大湾区1/6,超过香港、澳门、深圳、珠海、东莞、中山6个城市面积总和;是省新一轮规划发展全部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布局城市,拥有25个国家级产业基地……

  纵观城市发展史,每一轮变革的背后,本质上都是资源的重新配置。立足比较优势,拥抱湾区时代,江门迎来了难得的黄金“时间窗口”,正全力加速嵌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力争实现城市格局与能级的跃升。

  跨越珠江口的化学反应

  上月末,江门启动了近年来最密集的交流活动之一。市委主要领导率队赴深圳、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考察交流,并访问香港、澳门。其中,深圳是此行的第一站,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实际上,近年来深圳与江门已在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度互动,在产业转移、人才供给、公共服务等多个维度的要素流动越来越频繁。

  跨越珠江口,江门为何主动“牵手”深圳?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聚焦到大湾区发展格局和深江两地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上。

  一方面,俯瞰大湾区,以珠江口为界,东西两岸发展长期存在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的问题,呈现出“东强西弱”的特点。而2024年深江通道的建成通车,将为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带来前所未有的高度融合,更多要素资源将加速流向珠江西岸,深江合作前景可期。

  另一方面,深圳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城市发展能级已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迈入湾区时代亟须进一步强化自身在大湾区里的核心引擎和辐射带动功能,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区域合作新格局;而长期受限于城市能级、产业规模不高的江门,则希望通过进一步加强与深圳的合作力度,为自身高质量发展提速并发挥在大湾区建设大局中侨乡功能。

  例如,深圳在多年高速发展后,实体经济面临土地空间不足的瓶颈,而这恰恰是侨乡的优势所在。在广东新一轮布局的产业集聚区里,江门市大型产业集聚区是面积最大、最具备可连片大规模开发的区域之一,规划总面积1395平方公里。

  正因为两地拥有高度的“互补性”,深江跨越珠江口的化学反应令人期待。此次市委全会提出,要依托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和江门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携手深圳在银湖湾滨海新区高水平规划建设深江经济合作区,推动两地在交通互联、产业协作、协同创新、平台共建、航空物流、文旅商贸等领域融合发展。

  尤其值得关注的一个动向是,在此前提出“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深圳研发+江门生产”的基础上,江门还首次提出“深圳服务+江门制造”的跨市战略组合布局。这意味着,两地携手合作的想象空间越来越大,广度、深度不断拓展,有望成为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的生动实践。

  “从点到面”谱写开放新篇

  汇聚侨力量,圆梦大湾区。江门牢牢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纲”,纵深推进“港澳融合”“侨都赋能”工程,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以侨为桥,江门对外开放亮点不断,让人印象深刻。但迈入湾区时代,如何实现“从点到面”的跨越,在扩大开放中强动力、增活力,成为江门深度联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下一个命题。

  三人行,必有我师。向城市群协同发展要动力,江门把目光投向了千里之外的浙江:“散装浙江”的说法在国内城市合作话语体系中多有提及,每个地级市既可向上海靠拢,也可向本省的杭州汇聚。但实际上,浙江城市间的合作和协同程度也十分密切,比如杭州与嘉兴、湖州、绍兴三市已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镇镇通干线、村村通班线”。

  一个城市选择向什么样的城市学习,往往最能够看出它重视什么,渴望发展什么。此次市委全会提出,江门将全面加强与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中山等湾区城市的创新协同、产业合作,共享大湾区建设大机遇。

  一方面,江门将携手港澳在广海湾经济区规划建设港澳科教产业滨海新城,打造面向港澳居民和世界华侨华人的引资引智创业创新平台;加强与香港特区政府合作,积极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战略,谋划建设港邑合作特色产业园,共同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发挥江门双碳实验室作用,布局新能源、硅能源、新型储能、电力装备等产业,形成国际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地。

  另一方面,江门将全面加强与澳门特区政府合作,主动对接澳门“1+4”产业适度多元发展战略,打造大湾区“一程多站”精品文旅线路,加强大健康、高新技术、食品加工等产业合作,为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注入新动能。

  显而易见,从开放合作的“点”到全面链接广深港澳珠中,江门正依托侨务资源优势,打出了一套科创联动、产业协同、发展共享的城市合作“组合拳”,在阔步前行中谱写“从点到面”的开放新篇。

  (撰文 董有逸)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