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城市 > 惠州分站 > 最新动态

新局·十评 | 惠州:后发者如何改写新版图

2023年01月05日 来源:南方+

[ ]

  南海之滨风正劲,湾区扬帆立潮头。近日公布的榜单显示,惠州大亚湾连续4年位列“中国化工园区30强”第一。

  这座以大项目著称的“石化之都”正在吸引全球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成为世界石化巨头抢滩布局的理想之城。

  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总投资超100亿美元,中海壳牌三期总投资超520亿元,恒力(惠州)PTA项目总投资150亿元……资本是用脚投票的,国内外“巨无霸”不约而同选择惠州,是对粤港澳大湾区广阔发展前景投下的信任票。

  作为后发者,惠州崛起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恰是粤港澳大湾区阔步迈向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真实映照。

  每一个大湾区,都渴望大石化的支撑。每一张新版图,都源自大平台的裂变。

  放眼全球,每个著名湾区的崛起之路上都至少有一座以能源、石化等重化工业而闻名的城市。它们也许不是中心城市,却影响着经济的“命脉”,支撑整个湾区走向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正如费城之于纽约湾区、千叶之于东京湾区。

  海潮滚滚向前,后发逐浪而至。拥有广东唯一的国家重点建设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惠州发力万亿级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一块重要拼图,并助力这个后发的世界级湾区在重化工业、能源科技的全球版图中占据重要一席。


  拼图:世界级的梦想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能源丰盈则经济血脉通畅。

  置身全球坐标来看,大石化、大能源正是湾区竞技的重要战场。

  在东京湾区,京滨工业带和京叶工业带集聚了日本50%的炼油产能、60%的乙烯产能。仅千叶县就集聚了数十家化工企业,配套的千叶港则以石化、能源运输为主,是日本最大的工业港口。

  在纽约湾区,费城曾经是重化工业基地和美国东海岸主要的炼油中心。它的崛起,成为美国工业时代的象征,也为纽约湾区站上世界经济浪潮之巅提供了重要支撑。

  世界级湾区离不开世界级能源基地支撑。这被历史证明,也将继续被时代印证。

惠州大亚湾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谢开凯摄

惠州大亚湾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谢开凯摄

  当今时代,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刻变革,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档加速,能源科技创新进入高度活跃期。作为世界级湾区里的后发者,粤港澳大湾区也站在了这样一个发展新风口。

  惠州这片大工业的沃土,当仁不让地扛起了“能源担当”的重任。

  ——这是惠州所长的展现。大亚湾已形成炼油2200万吨/年、乙烯22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中广核广东太平岭核电项目一期总投资415亿元,是我国首个生态核电建设示范项目、粤港澳大湾区未来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之一……放眼大湾区乃至全国,集石化、风电、水电、核电、光伏、LNG等多种能源于一身的惠州,可谓是“石化之都”“能源大市”。

  ——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重化工业基础较好的惠州,下大决心布局万亿级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符合“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港澳所需”。在《广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惠州被提及21次,在珠三角9市中最多,其在广东能源发展中的地位可见一斑。正因为此,惠州也将成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补齐大石化、大能源产业短板的重要拼图,挺起粤港澳大湾区重化工业的“脊梁”。

  ——这是竞逐一流的雄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能源科技创新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依托两大“国之重器”(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和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惠州正加快建设大湾区能源科技创新中心,瞄准打造世界一流的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国际研究中心和全球著名的能源科学实验基地。这将为大湾区注入更多“创动力”,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提供能源科技支撑。

  大亚湾畔,进阶世界高地的新版图正在集齐一张张拼图。来自美国、荷兰、瑞士、德国、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化工巨子在这里集聚发展。外企、国企、民企在这里同台竞技。

  从1991年国务院批准南海石化项目(一期)立项,到如今大亚湾石化区集聚了13家世界500强企业……三十年磨一剑,惠州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的梦想从未如此之近。


  版图:为谁出圈,出什么圈

  梦想有多大,就能走多远。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宽。敢于追梦,让梦想扎根成长。

  向来低调、安静的惠州,2022年频频“出圈”,在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均拿下GDP增速全省第一的桂冠。

  对后发城市来说,每一次大的进步,都值得鼓励的掌声。GDP增速时隔7年重回全省第一、工业投资占比创10年新高……惠州的这场翻身仗堪称打得漂亮。

  这背后,是惠州坚持抓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积蓄新能量,需要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近年来,惠州打出一套升级战法。其核心密码是两组数字:建设“3+7”工业园区,发展“2+1”产业集群。

  石化能源新材料正是惠州锚定的产业“主航道”之一。根据计划,2025年惠州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产值将达5000亿元,初步建成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

  美国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埃德温·洛克提出的目标设置理论认为,有专一目标,才有专注行动。当目标既是未来指向的,又是富有挑战性的时候,它便是最有效的。就像篮球架的高度,“跳一跳、够得着”。

  有条件、有基础、有打法,惠州的湾区雄心,未来可期。

  近日,我国首个400兆瓦级超大容量变速抽水蓄能工程——惠州中洞抽水蓄能电站全面开工。这个总投资约83亿元的项目,计划2025年底前投产发电,不仅将支撑惠州打造大湾区清洁能源中心,也将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我国抽水蓄能设备装备制造水平。而就在前不久,全球特种化学品巨头科莱恩加码投资惠州大亚湾,以增强中国乙氧基化工厂的产能……

  这些新动作,预示着粤港澳大湾区在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战略版图上的布局正在走向纵深。而下好这一盘大棋,对广东以及大湾区来说有着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

  缺煤、少油、乏气,是广东能源发展的短板。广东是能源消费大省、资源小省,2020年能源供应对外依存度高达74%。这一问题投射到大湾区更显严峻。尤其是随着国际政治与经济形势不稳定因素增加,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大手笔擘画大石化、大能源的蓝图,无疑有助于缓解大湾区能源供应的“卡脖子”问题,为保障能源安全“加油争气”。

  这是惠州的担当所在,更是大湾区走上的突围之路。

  有大项目的牵引,大湾区更有机会代表中国在世界石化能源产业的大舞台上与国际巨头共舞。

  有大平台的支撑,大湾区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背景下更加彰显经济活力与韧性。

  有大湾区的力量,中国石化能源产业迈向世界一流的步履将走得更加铿锵有力。


  蓝图:融深,改变什么

  迸发产业新能量,需要大项目、大平台,更理想的状态是城市之间分工协作、强强联合。

  有人说“大树底下不长草”,也有人说“大树底下好乘凉”。这种的争论,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按照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高梯度地区通过不断创新并不断向外扩散求得发展,中、低梯度地区通过接受扩散或寻找机会跳跃发展并反梯度推移求得发展。

  放眼世界级湾区,大城市带动小城市的现象普遍存在,也不乏在大能源产业上联动发展的案例。

  大洋彼岸,美国旧金山湾区东南部,费利蒙市依托全球电动汽车及能源巨头特斯拉而声名鹊起,并凭借便捷的交通、宜居的生活和较好的产业基础,强化与周边大城市分工协作,集聚了一大批清洁技术及新能源等企业,从一座“小镇城市”发展成为创新创业新高地。

  夹在旧金山和圣何塞两个大城市之间的费利蒙,与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东部、处在广州与深圳之间的惠州非常相似。二者有着类似的地理区位,均有舒适宜居的环境,还都积极发展大能源产业。而费利蒙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吸引创新企业进驻的经验可资借鉴。

  离成功最近的地方,是巨人的肩膀。显然,惠州深谙此理。

  在“双区”建设和深圳都市圈机遇下,继惠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首次提出实施深度融深行动后,惠州于2022年推出深度融深八大专项行动,在交通互联、产业互补、平台共建等八大领域实施33条举措,全方位“融深”的蓝图全面展开。

  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惠州有其特殊之处。这里虽然与深圳、东莞一样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但相比于周边城市产业结构偏轻型,惠州同时又重仓布局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适度重型化的趋势非常明显。两大支柱产业“一轻一重”,使惠州与大湾区其他城市既协同创新又错位发展。

随着赣深高铁开通运营,惠州中心区与深莞实现半小时互通。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摄

随着赣深高铁开通运营,惠州中心区与深莞实现半小时互通。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摄

  “融深”不仅是格局的打开,更是能级的提升,将带着惠州走向更大更国际化的平台,收获更多更优质的创新资源。2022年1-10月,惠州引进来自深圳的项目258宗,计划投资总额683亿元,平均每天引进深圳项目投资约2.25亿元。

  这种碰撞融合带来的巨大能量,注定会改变大湾区的产业格局。

  “创新之都”深圳与“能源大市”惠州加速融合发展,也正在改写大湾区在大能源产业上的世界版图。

  在惠州大亚湾石化区仅半小时车程之外,坐落着惠州比亚迪基地,其2021年总产值达363亿元,涉及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和电子信息三大领域,成为深圳比亚迪集团的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之一。从惠州研发生产的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等产品源源不断供应给比亚迪深圳工厂,深惠产业共建成就了比亚迪这个全球行业巨头,推动它坐上新能源汽车全球销量第一的宝座。

  向“湾”而行,相“融”共兴。有“融”乃大,聚“合”则强。不单是在大能源、大石化产业上的联动,深惠在电子信息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合作更加紧密,并已经形成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正如广佛全域同城化、携手迈向“超级城市”,深惠的双向奔赴,势必进一步打开粤港澳大湾区跨城融合的新想象,更好地支撑大湾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策划 林焕辉

  统筹 何山 朱紫强 苏力 吴欣宁 罗莎

  评论员 周欢

  设计 麦瑜瑜 张雅

  出品 南方日报珠三角新闻部 南方城市智库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