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6日 来源:南方+
“细致的医生护士、便捷的就医缴费,让我们在惠州生活更加踏实。”近日,在香港工联会惠州咨询服务中心组织下,40名在惠州居住的香港长者来到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参观体验,交流香港长者医疗券的使用事宜。香港居民林女士在体验完医院的服务后,竖起了大拇指。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纵深推进,三地医疗卫生合作不断突破机制壁垒。今年1月,“港澳药械通”惠州市首批器械交付仪式在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举行。今年8月,香港长者医疗券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正式启用。这些都为惠州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医疗选择。”
当前,惠州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接下来,惠州将持续深化与港澳医疗机构的交流合作,携手促进医疗技术的创新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日,香港长者来到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参观体验,交流香港长者医疗券的使用事宜。
香港长者在惠生活更有“医”靠
“以前惠州没开通香港长者医疗券,看病经常要去香港或者深圳,来回就是一天。”林女士表示,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是三甲医院,在语言沟通、服务流程等方面比较符合港人特点,现在看病更方便。
惠州与香港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是众多香港同胞的养老首选地之一。香港长者医疗券政策的落地,极大地缓解长期在惠州居住或短期探亲的香港长者“看病难、报销繁”的痛点,让他们在内地的生活更有“医”靠。
香港长者医疗券计划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自2009年推行的惠民措施,该计划资助每名年满65岁的合资格香港长者每年2000港元的医疗券(累计上限为8000港元),让长者选用适合自己健康需要的门诊医疗服务。2024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开始扩展“试点计划”,扩大医疗券适用范围至大湾区九个内地城市。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是集医教研防、健康管理为一体的综合三甲医院。今年5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正式签订合作协议,成为香港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的医疗机构,也是惠州市目前唯一被纳入“试点计划”的医疗机构。8月21日,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正式启用香港长者医疗券。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香港长者可使用医疗券支付医院包括内科、外科、妇科、骨科、眼科、口腔科、急诊医学科、中医科、体检中心、营养科等10个指定科室的18个专科门诊医疗服务费用。为方便香港市民就医,医院现已制定香港长者医疗券就医全流程指引,开通预约挂号热线、缴费专窗等服务,并接入香港“医健通”系统,支持跨境查阅电子病历,实现港粤医疗信息无缝对接。
香港长者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交流香港长者医疗券的使用事宜。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迅速发展,香港与内地的交流日趋紧密,政府部门出台了很多十分友好的政策,给予了众多便利。”香港工联会惠州咨询服务中心顾烈忠表示,长者医疗券服务计划受到很多居住在惠州的香港长者的好评。“惠东、大亚湾开发区、惠阳等地方是香港居民较为集中的区域。”顾烈忠建议,惠州可以根据人口分布特点,争取增设使用香港长者医疗券的医疗机构试点。
惠州患者用上港澳先进药械
去年12月底,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通过“港澳药械通”项目引进全球新一代植入体CI632和Nucleus 8声音处理器,成功地为一名6岁听障患儿植入人工耳蜗。这是惠州市第一例药械通人工耳蜗手术。
原来,病人念念出生后不久,经听力筛查发现双耳不对称耳聋,左耳听力全部丧失。2023年5月,念念做了左耳人工耳蜗植入术。2024年8月,念念的右耳突发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听力完全丧失,经评估也需要做人工耳蜗植入术。
去年9月,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港澳药械通”第三批指定医疗机构。
“希望能给孩子用上更合适的药械。”患者家属张先生表示,通过“港澳药械通”政策,能及时获取到港澳最先进的器械,不用自己大老远去香港提货。孩子现在的听力、咬字、发音都比较清楚。
“港澳药械通”政策于2021年正式实施。“港澳药械通”是一项将香港、澳门已经上市使用的创新药品、医疗器械引入到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出台打破地域壁垒,让国际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产品能够更快地进入内地市场,让内地患者能够更快地用上国际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产品。截至今年7月底,“港澳药械通”政策已拓展至45家指定医疗机构,实现大湾区内地9个地市全覆盖,引进药品53种、医疗器械67种,惠及患者1.3万余人次。
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是惠州市首家获批大湾区“港澳药械通”指定医疗机构的公立医院。
作为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惠州全力推动“港澳药械通”政策落地实施。去年9月,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港澳药械通”第三批指定医疗机构,这是惠州市首家获此资质的公立医院。今年1月,“港澳药械通”惠州市首批器械交付仪式举行。
去年底,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实现惠州第一例港澳药械临床应用。受访单位供图
4月9日,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开出惠州市公立医院第一张“港澳药械通”进口药品处方,处方药品为瑞玛奈珠单抗。市民李女士深受偏头痛困扰长达10余年,长期服用止痛药,却收效甚微。当她得知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近期引进“瑞玛奈珠单抗”后,便满怀希望提交申请。从提交申请资料,到成功取得批件,再到首张处方顺利落地,仅用时不到2个月。
随着“港澳药械通”政策在惠州落地,将有更多先进的药品和医疗设备得以引进,为惠州市民带来就医便利。
相关
发力“软联通” 推动“心联通”
今年7月,2025“筑梦湾区”惠州实习计划总结分享会举行。这场持续一个月的实习之旅,为香港青年提供了近距离观察惠州产业发展、创业环境、文化底蕴和人才政策的窗口。来自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的23名香港青年,亲身触摸惠州的发展机遇,感受惠州的文化魅力。
这是惠港两地交流的一个侧影。今年以来,惠州持续发力推动规则机制“软联通”,积极推动“湾区标准”“湾区认证”工作,组织制定《预制菜生鱼片》《预包装溏心蛋》等2个预制菜团体标准,参与制定《食品馅料质量通则》《果蔬、花卉酱质量通则》等2个预制菜国家标准;牵头推动粤港澳MiC产品标准互认,成立了MiC产品标准编制专家组,开展制定MiC产品团体标准。
去年,惠州粤港澳大湾区(港澳服务)专区正式启用。
“数字湾区”建设稳步推进。去年,惠州粤港澳大湾区(港澳服务)专区启用,并部署香港“跨境通办”自助服务机及“智方便”自助登记站,市民可通过自助服务机一站式申办各项政务服务,涵盖税务、公司注册、出入境检查等多个领域。专区启用以来,两地政务互通不断深化,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服务质量逐步提升。
惠州积极推进惠港法律事务交流合作,聘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立法会议员何君尧为惠州市涉外法律服务特别顾问,市律师协会与国际公益法律服务协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香港特区政府委任广东伟伦律师事务所曾学智律师为粤港澳大湾区专责小组及大湾区律师顾问小组成员,曾学智成为香港特区政府首位内地法律专家。
聚焦民生领域合作交流,惠州进一步强化在惠的港澳居民民生保障,推动与港澳实现7项社保业务无差异跨境办理。深化惠港澳姊妹学校合作,共缔结76对惠港姊妹学校,符合规定条件的港澳居民随迁子女享受平等入学待遇,开启“惠港同心、共育未来”合作新篇章。同时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举办一系列大型文体交流活动,为大湾区市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旅体验场景。
为惠港两地企业架起“解纷之桥”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惠州近年来涉外经济活力显著增强,外贸进出口快速增长。目前,惠州已与约 21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关系,近7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惠州投资兴业。惠州仲裁委员会以打造国际一流的仲裁机构、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为目标,不断开拓涉外法治工作新职能。
2024年底,惠州仲裁委员会牵头与大亚湾开发区管委会政法信访办共建的大亚湾国际仲裁中心正式揭牌运行。大亚湾国际仲裁中心以“纠纷解决、法律服务、规则研究”三大功能为支柱,以“专业人才+机构协同”双轮驱动为支撑,构建起涉外涉港澳法律服务全过程生态圈。聘任政府立法咨询专家、龙头企业法务专家、高校教授、涉外律师等资深仲裁员作为中心高级顾问,为提升涉外仲裁服务能力提供专业支撑。
今年4月,惠州仲裁委员会和大亚湾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政法信访办共同与香港联合调解专线办事处达成签约合作。7月11日,香港联合调解专线办事处驻惠州仲裁委员会大亚湾国际仲裁中心工作站正式揭牌。此举标志着惠港合作实现三大突破:调解规则互鉴、人才资源互通、服务机制互联。大亚湾国际仲裁中心正在加速构建“调解+仲裁”一站式国际争议解决平台,为两地企业和群众架起一座跨法域、高效率、可信赖的“解纷之桥”。
今年5月,大亚湾国际仲裁中心与大亚湾开发区人民法院共同签署《诉调仲对接合作框架协议》,创新推动商事纠纷化解模式从“单一诉调”加速向“调解优先、仲裁支撑、司法兜底”转型,为涉外市场主体提供分层递进、多元选择、有机衔接、高效便捷的解纷路径。
(采写 马发洲 摄影 梁维春 王昌辉 统筹 罗锐)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