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城市 > 惠州分站 > 大图新闻

惠州新能源电池产业产值预计今年突破千亿元

2023年05月05日 来源:南方日报

[ ]

  在“双碳”背景下,新型储能产业迎来“风口”。不久前,惠州召开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企业座谈会,亿纬锂能、德赛电池、赣锋锂电、中科院近代物理所等企业和机构代表交流发言,并提出意见建议。

  当前,诸多城市正在竞逐储能新赛道。3月,《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发布。《意见》提出,到2027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万亿元。

  在《意见》中,多次提及惠州。经历近30年的电池产业积淀,惠州已成为国内产业链最完善、品类最齐全的产业集聚地。这里聚集起亿纬锂能、比亚迪电池、欣旺达、德赛电池等一批龙头企业,逐渐形成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面对万亿级“风口”,惠州正在发挥自身优势,提升产业能级,新能源电池产业有望今年突破千亿元。

  惠州新能源电池产业挺进全国第一方阵

  何为储能?通俗而言,就是通过介质或设备把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时再释放出来。

  “储能在技术上主要分为电、热和氢储能等领域。”行业人士介绍,储能电池是电力系统改革和新能源电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扩大,动力性锂电池需求量呈现大幅提升。因此,电化学储能特别是锂离子电池成为增速最快的储能技术。

  为了抢占发展机遇,布局储能产业,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动作不断,常州、长沙、佛山、合肥等多地先后发布政策。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一个高附加值的环节。常州市早在10多年前,就布局储能技术研究院,引进动力电池生产及配套企业。如今,常州新能源产业强势增长,产值超5000亿元、整车产销超34万辆,形成“发储送用”生态闭环。

  《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6000亿元,年均增长50%以上;到2027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万亿元,装机规模达到400万千瓦……实际上,惠州早已悄然融入全球新能源的产业变革。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惠州吸引了一批外资电池制造企业投资落户。当时,许多知名品牌电池,如金霸王、东芝、GP等均由惠州国企德赛和国外公司合资企业生产的。

  2000年以来,惠州引育了TCL、德赛等一大批智能终端龙头企业。如今,惠州已集聚超110家规上企业,包括亿纬锂能、比亚迪电池、欣旺达、德赛电池、赣锋锂业等行业龙头电池制造企业。同时,还有一批上下游配套龙头企业。

  今年3月,2023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论坛在浙江台州召开。论坛上发布了“2023中国百强产业集群”,惠州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光荣上榜。当前,惠州市新能源电池产业已挺进全国第一方阵,成为国内产业链最完善、品类最齐全的集聚地,是国内重要的产业基地。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惠州市消费类电池产量13.5亿只;已建、在建、拟建的动力和储能电池项目产能已合计超过60GW,全市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产值866.7亿元。

  “未来20年,能源电子产业将会是增长最快、发展规模最大的新兴产业,有10万亿级市场规模。”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金成表示,能源电子产业将迎来大发展,也将带动人们生活方式、用能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

  打造千亿级新能源电池产业

  3月17日,在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亿纬锂能三十、三十一工厂正式投产。这个总投资超31亿元的项目,将主要生产乘用车方形铁锂电池、方形三元电池等动力电池,预计年产值超96亿元。

  不是忙着新工厂投产,就是准备着新基地动工。截至目前,亿纬锂能有编号的工厂超过了40座。其锂原电池全球领先且连续7年稳居国内第一、消费电池持续引领、动力储能电池位列全球前列。

  产能扩张的背后,是业绩的飞速增长。2022年,亿纬锂能营业总收入363.05亿元,同比增长114.82%。亿纬锂能今年计划完成700亿元,明年有望成为千亿级新能源电池企业。

  惠州不仅培育出德赛电池、亿纬锂能等本土龙头企业,还引进了比亚迪、欣旺达等国内行业前十的企业。其中,年产值超百亿元的有德赛电池、亿纬锂能、比亚迪电池、欣旺达,还有微电新能源、赛能电池、超聚电池、惠德瑞锂电等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在惠州,还有电解液龙头宙邦化工,锂电池精密结构件龙头科达利,电池制造设备龙头赢合科技、利元亨,电源管理系统龙头蓝微电子等一批细分领域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生态圈,形成“电池制造设备—电池材料—电芯—电池系统集成—电池”的产业链。

  产业集群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形态,是决定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力量,具有成本节约效应、合作效应、创新效应、追赶效应等优势。以德赛电池为例,其和亿纬锂能的位置非常近,双方成为战略合作伙伴。亿纬锂能优先向其供应电芯,有效地提升了供应链稳定性。

  近年来,行业人士感受到惠州新能源产业链的日益完善:“能在本地采购到大多数的原材料,省下了不少时间、金钱成本。”

  不久前,惠州35家新能源产业链企业成立了惠州新能源产业联盟。在龙头企业带动下,企业将进一步加强供需对接和创新合作,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惠州新能源产业预计今年产值将超千亿元。

  同在仲恺高新区,今年2月,赣锋锂电高端聚合物锂电池研发生产基地项目投产。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今年力争实现10亿元产值,计划投资8亿元建一条更高端的叠片电池生产线。未来公司将发挥材料端优势,助力惠州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惠州加快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作为产业链上游企业,惠州市宙邦化工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有锂电池化学品、铝电容化学品、半导体化学品和溶剂化学品。“动力和储能类产品前景十分广阔。”宙邦化工总工程师王帮应表示,看好行业发展空间,惠州宙邦化工前三期项目已投产,正在建设第四期项目。

  “未来的储能技术将会更加注重研发高效、低成本、安全可靠,实现可持续发展。”行业人士认为,以惠州现有国家级、省级园区为依托,谋划建设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集中度较高的新型储能产业园。

  打造新型储能产业,惠州还有着独特的优势:一是独特的区位优势。惠州不仅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更有约1.13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相当于广州、深圳、东莞三市之和。此外,惠州土地开发强度接近10%,而周边城市的土地开发强度已经相对饱和;二是专业的园区支撑。惠州聚力打造“3+7”工业园区,坚持把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集中投向工业园区,每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70%以上用于保障工业项目。同时,还有大亚湾石化区、惠州新材料产业园两大专业化工园区,有利于发展新材料和电池回收等产业。

  “惠州新型储能产业基础强大。”刘金成建议,惠州出台扶持政策,抓住“风口”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实现城市与产业的跨越发展。

  在动力锂电池精密结构件这一细分领域,科达利在国内市场占比超60%,全球占比达40%以上。在惠州科达利精密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聂于军看来,储能产业发展正当其时,四川宜宾、江苏常州等城市产业氛围浓厚,建议惠州加大产业宣传力度,比如通过举办高峰论坛、展会等形式营造氛围,吸引更多优质企业、更多人才关注。

  “作为产业链上的末端,电池回收行业市场越来越大。”惠州市恒创睿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志森建议,惠州市可以从政策扶持、鼓励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鼓励更多中小微企业做大做强。

  3月16日,在惠州西湖科学讲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吴锋指出,惠州在新型二次电池及其关键材料产业链方面具有优势。新型二次电池作为能源转化与储存的重要环节,面临着新的挑战,要从基础研究和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入手,做到人无我有,并形成产业链。

  当前,惠州正在积极抢抓机遇,不断优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加快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发挥龙头企业和“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有序发展多元化储能产业,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他山之石

  宜宾:龙头带动

  常州:建链补链

  近期,在惠州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企业座谈会上,四川宜宾、江苏常州这两座城市,被众多新能源企业大咖多次提及。

  究其原因,何以为能?

  宜宾市一直被世人所熟知的是五粮液。然而,这座城市的产业结构悄然发生着惊人的变化,向世界递出一张崭新的名片——“动力电池之都”。2022年,宜宾产销动力电池72GWh,占全国约15%,带动全市动力电池产业实现工业产值889亿元。

  然而,在2016年前,宜宾还是一个以“一白一黑”为支柱产业的城市,“白”是指以五粮液为龙头的白酒,“黑”则是煤炭及煤化工。在转型道路上,宜宾积极抢抓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增长等历史机遇。

  2017年,宜宾引进锂宝新材料、光原锂电项目,迈出发展动力电池产业的第一步。2019年,宜宾以“敲破门”的精神引进了行业巨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在龙头企业的牵引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先后前来投资建厂,覆盖锂盐、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动力电池全产业链。

  此后,宜宾市出台一系列方案,提出构建形成以锂电池为核心的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在动力电池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宜宾已入驻院士(专家)工作站7个,在宜宾办学高校达12所,是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

  如果说宜宾是以“龙头”企业带动,那么常州则是谋长远、强基础、建链补链。

  今年,常州市新春“第一会”主题是:新能源之都建设推进大会。

  这是一场横跨10年的产业布局。2011年,常州开始谋划新能源汽车产业。一步步稳扎稳打,常州依托宁德时代、中创新航等一批动力电池“链主”项目带动,吸引配套项目落地,推动产业链逐步壮大。

  常州与中创新航结缘于2015年。彼时,常州的GDP为5273.15亿元,中创新航(原名中航锂电)也还处于初创起步阶段,常州国资一次性投入了28亿元引进了中创新航的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

  3年后中创新航陷入困境,常州市顶着压力“出手相助”,帮助中创新航完成了子母公司身份转换,并将其总部引入常州。之后,中创新航进行一系列改革,实现了蝶变,出货量排名一跃成为行业第三,并于2022年成功在港交所实现IPO,成为港股动力电池第一股。

  如今的常州,南有理想,北有比亚迪,动力电池全国出货量第一,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高达97%,形成“发电、储能、输送、应用”四端的生态闭环。2022年,常州新能源整车产量超过34万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标先进、学习先进,不仅是要学习具体的工作经验,更关键是要明白为何而学,然后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抓新风口、竞速新赛道。

  作为广东省重点布局的新能源电池产业区域,惠州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当前,惠州正在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为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基础。正如行业人士所说,惠州还应该瞄准市场,不断丰富应用场景,探索发展新模式、新业态。

  这是一个新的起点。产业有基础、企业有拼劲、政策有指引,新型储能产业大有可为,也必将助力这座“万亿工业大市”再添新动能,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记者 马发洲 摄影 王昌辉 梁维春 统筹 罗锐)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