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城市 > 广州分站 > 最新动态

深中通道踏浪而来,广州南沙与深圳宝安会发生“能量裂变”吗?

2023年10月09日 来源:南方都市报

[ ]

  2010年,千年海风拂过的广州南沙新区,独立成为行政区才满五周年。于广州而言,南沙既是一个嗷嗷待哺的新生儿,也是一个被寄予厚望的“未来之城”;与南沙隔海相望的深圳宝安区,则在这年的7月1日“龙门一跃”,从“关外”正式被纳入特区之内。

  13年来,两个行政区有着各自的使命和担当,于是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13年来,一海之隔,让这两个分属不同城市的行政区难有交集。

  不过,命运的齿轮正在蓄势待发。明年,随着深中通道的开通,万顷沙支线的连接,南沙与宝安的时空距离将极大地拉近。届时,它们能否借深中通道发生“能量交换”甚至“量能裂变”呢?为此,南沙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成长

  隔海相望,南沙与宝安为何如此不同?

  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对于宝安和南沙来说,也是一个值得拿出来一说的年份。

  2010年7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设区三十周年,“关外”宝安和龙岗纳入特区范围,在享受特区一体化待遇的同时,还得到了深圳市政府450亿元的倾斜政策,用于多项“一体化”建设,占当年全部政府投资的72%。

  再看广州南沙这边。在南沙设立行政区的2005年到2010年这六年时间里,广州为迎接亚运会而拼尽全力,共计投入2100亿元,以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准备迎接亚运会的盛大开幕。远离市中心的南沙新区,似乎未曾在亚运会的投入中分得一杯羹。

  13年弹指一挥间。其间,宝安再次经历国土空间“瘦身”,从733平方公里定格至396.64平方公里,但这并没有影响宝安成为深圳制造的“流量担当”。进入大湾区时代,宝安成为“深圳西进”的支撑点。2021年,又因为前海扩容,宝安1/5的范围加入前海,前海2/3的范围落在宝安,宝安一跃成为国家实施“前海战略”的主战场。

  宝安爱拼能赢,南沙则好运连连。它在地理版图扩大到803平方公里的同时,政治能级不断提升,最终集国家新区、自贸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城市副中心(三区一中心)于一身,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

  和宝安靠“三来一补”积累的殷实身家相比,“后起之秀”南沙不仅起步维艰,而且多年积累下来,家底仍过于“单薄”。13年前,南沙的GDP只有488.2亿元,而宝安是南沙的5.33倍多,为2603.11亿元(含光明区)。13年后,南沙的GDP才突破2000亿元,而“瘦身”后不含光明和龙华的宝安,其GDP却向5000亿元靠拢。

  如果套用“坪效”来计算的话,宝安单位土地产出GDP从4.09亿元/平方公里增至11.85亿元,而南沙至2022年只有2.8亿元。

  从产业结构上来看,截至2022年底,宝安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4%,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9.5%。以工业立区、亦以工业旺区的宝安,其规上工业企业居深圳全市第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7000家,连续6年位居全国区县第一。最火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宝安有135家,为深圳全市最多;在深圳市重点发展的“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集群中,宝安90%的国高企业分布在各个产业集群中,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更是层出不穷。

  南沙的工业明显弱很多。截至2022年,南沙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3.2:44.2:52.6。和2021年比,虽然南沙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了一些,但也只有44.2%。

  产业

  宝安厚实的工业家底,能为南沙所用吗?

  显而易见的“落差”,是否意味着南沙也有必要积极去承接宝安的外溢呢?要知道,宝安“能量”之大,已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招商人员的关注。去年7月,宝安区科创局有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现在区内已经汇集了全国上百个省市县的办事处,这些办事处里的招商人员每天都在“挖”宝安的企业。

  广东南方通信建设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广东省智能交通协会副秘书长傅鹏认为,宝安和东莞一样,都是从“三来一补”一步一步做起来的。而20年前的南沙,实际上是广州的一个外延性港口城市,且以农业为主,并没有完成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一轮的工业化。

  时至今日,宝安已从相对中低端的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慢慢转变成高端智能制造,这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势不可挡的必然趋势。南沙反而要结合自己的平台优势、资源优势及城市环境优势,借助宝安制造业的雄厚基础,形成产业链的互补,形成后发优势。

  比较2022年南沙与宝安的工业成绩单可发现,南沙规上工业第一支柱产业是汽车制造业。从2004年南沙黄阁一片蕉林地上破土布局广汽丰田开始,经过近20年的积淀,南沙的汽车制造业产值近2000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1.4%。

  反观宝安,其第一大支柱产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总产值高达4300多亿元,其中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961.89亿元。从两区的主要工业产品比较中亦可看到,南沙是“重工”产品,宝安是“轻工”产品,两者各得其所,但也有可以进行产业链互补之处。

  在傅鹏看来,宝安应成为南沙产业升级的大后方。像在新能源汽车这个赛道上,南沙要让产业链进一步跃升能级的话,自然要通过整合上下游的电子产业链供应链形成成本优势,提高产业效率。深中通道开通后,宝安的新一代信息产业的发展,就能给南沙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带来较大的助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区域和产业规划部部长王福强也认为,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只有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增长引擎,而这正是南沙的优势。南沙要依托优良的港口条件、宽广的腹地、向海图强的时代背景,可以面向国际市场在高端装备、高端制造方面提前做出一些准备,然后再嫁接宝安、南山的一些电子信息产业的配套服务,这才是两地最佳的结合点。

  傅鹏还认为,无论是政策高度还是产业高度,南沙均高于宝安。南沙不应成为宝安的一个工业的外溢地,南沙是湾区的南沙,而不仅仅是广州的南沙,是国家的一个重大创新平台。作为广东自贸区三大片区之一、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南沙是大湾区重要的改革创新的重大平台和试验田。放眼广深科创走廊,南沙科学城和黄埔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一样,都是等级最高的科技创新高地,整个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的创新基地都镶嵌进南沙科学城。

  目前,南沙正在向“芯晨大海”发力。“芯”是指“芯”片和集成电路研发制造;“晨”是指承载“晨”光和希望的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大”是指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汽车等“大”制造;“海”是指“海”洋经济。

  因此,傅鹏认为,南沙当下要思考的是,如何放下身段,通过深中通道更多地链接深圳核心区的核心资源,承接深圳乃至香港的创新外溢,如以南山为中心的全球最高等级的信息科技的创新外溢,前海高端金融资源的外溢,香港的科技研发能力外溢。

  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到区域协同发展,王福强认为,在广深客观存在竞争的背景下,试图通过行政手段推动某一些商业主体在南沙落地,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他认为,深中通道开通后,有一些企业大概率会选择要素成本更低、发展性价比更高的地区,未见得就要选择南沙。但南沙在国家战略和在符合有鼓励类行业目录的政策加持下,类似新材料、生物医药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类发展方向的产业,就极有可能为了享受政策红利而选择落户南沙。

  王福强还认为,深中通道开通后,南沙与宝安的联动将变成必然,但南沙更多的是要靠市场的力量。为此,南沙就有必要从统计的空间、要素的支撑等方面做好准备,与此同时,还要做好营商环境的构建。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持同样观点。他认为,在人口周期和产业周期都到来的前提下,南沙更多的是要去倾听市场的呼声,并根据市场的需求做好对接。

  人居

  半小时生活圈,能给南沙带来人口红利吗?

  2005年4月南沙行政区成立时,其常住人口不足10万。5年后的2010年,南沙倍增至26.01万人。13年过去了,至2022年末,南沙常住人口共92.94万人,离百万人口尚有一步之遥。如何加快人口向南沙的快速集聚,成了南沙“老大难”的问题,不少有识之士为此提了不少建议。

  作为深圳第一工业大区,宝安一直以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持续不断地吸引了不少人口,稳坐深圳人口最多的区的宝座。时至2022年,宝安比2010年足足增加了183.76万人。

  明年随着深中通道的开通,南沙与宝安必将形成“半小时生活圈”,为各种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创造了条件,在如此可预见的利好之下,王福强认为,在宝安工作,到南沙居住是有可能的。在南沙-宝安一体化发展的态势下,两区之间的生产、生活逐渐融合的态势必将加速,这也将为南沙城区的提质增效,带来一个很好的外部推动力。

  王福强认为,南沙的硬件设施做得不错,但医院、学校通达的便捷度等还是差那么一点,尤其是配套的生活服务做得不够好。他说,他近期去霍英东研究院,那边已存在十多年了,但周边配套的娱乐设施、生活设施还欠缺,找个地方吃饭还要走好远。同样,港科广周围还都是一片荒地,虽然有一些开放的元素在那儿,但生活的氛围没起来。在这点上,傅鹏感受也是如此。他希望南沙能加快资源投放,特别是医疗、教育、商业等资源的精准投放,加快产城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宝安目前正在高标准规划建设大空港、“前海·宝中”两大世界级商圈。像今年深圳主打“首店经济”,宝安也因为强大的人口基数,成为首店进驻的主力区域之一。宝安高起点建设吸聚人气的商圈的同时,未来会否借深中通道,吸走南沙的消费人气起到虹吸作用呢?

  傅鹏认为,南沙应该出台对各层面人口均具有更强的吸引力的政策,这样才能够让南沙未来的发展,更加协调、高速。例如,住房市场是否可以有条件面向大湾区放开?每年广州中考,省市级高中是否可以额外拿出更多指标专门面向南沙?人才奖励补贴是否比深圳更有优势,比如给大专落户同时也纳入补贴?毕竟现在各大城市抢人,也需要大量基础劳动力和中产。

  傅鹏说,这些年南沙区政府把较多的关注度放到总部型企业,特别是央企、大型国企等。但这些总部基地的管理层,甚至大量的中层人员的办公、生活,都在珠江新城、琶洲这些区域,只有部分一线人员,可能在万顷沙这些区域,这自然对南沙的人气和消费力的影响较大。

  今年7月,中央发布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傅鹏认为,南沙有必要把握这股东风,更多关注民营企业的发展。广东改革开放后的崛起和大湾区的崛起,其底色就是有极度活跃、极度旺盛的民企经济要素,南沙下一步有必要向那些创新能力和活跃度较高的民企进行倾斜。

  据悉,截至2022年,南沙有“四上”民营企业1878家,占全区2492家“四上”企业的7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66家,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66.3%。

  反观宝安,目前拥有民营企业46.7万家,99%的专精特新企业、93%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0%的上市企业都来自民营企业,也让宝安民营经济具有“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全区六成以上的税收、七成以上的授权发明专利、八成以上的创新载体、九成以上的市场主体。

  近三年来,宝安民企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中流砥柱,宝安在政策、空间和金融等方面下了功夫,这些或许值得南沙关注。

  马向明特别提醒,南沙特殊的地理条件让民企建厂或多或少增加成本,如防洪的投入等。如何帮助实力还不强的中小企解决这些问题,这是南沙需要积极面对的。

  潜力

  外资加速流入,南沙能否蓄势“走起”?

  打开“深圳市宝安区投资推广署”首页可以看到,这个有着港味十足的名字的事业单位,给宝安冠以“通往世界的湾区核心”的定位,理由是:

  宝安拥有航空、海运、高铁、城际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地铁六位一体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枢纽,世界级跨海超级工程——深中通道将于2024年通车,实现半小时跨越珠江口。宝安链接珠江两岸互联互通,打通湾区动脉,促进要素便捷高效流通,成为名副其实的湾区核心。

  而南沙也同样有着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承东启西,“链”接全球。特别是随着深中通道、深江高速、深南中城际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成,更是让南沙有望从“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变为“湾区中心”。

  南沙方案发布后,更是大大充实了南沙发展的底气。此前,独具慧眼的霍英东形象地把南沙比作珠三角的“肚脐眼”。湾区核心可以有多个,但中心或“肚脐眼”却只能有一个。不过,南沙要成为名副其实的“湾区中心”,担当起“门户枢纽”,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联动发展,目前还处于蓄势阶段。

  一直以来,外资都扮演着投资“风向标”的角色,对经济潜力异常敏感。利用外资也是一个区域对外开放的“风向标”。

  为此,南都记者比较了2010年-2022年南沙与宝安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从中可以看到,外资对于南沙这座未来之城青眼有加:13年来,南沙实际利用外资共计155.47亿美元,比宝安高出70.32亿美元。特别是去年南沙方案发布后,南沙实际利用外资飙升75.4%,高达26.89亿美元,创下历史纪录。

  引资规模扩大的同时,南沙引资结构也在优化。近日,南沙开发区金融局推动落地了广州市首笔QFLP基金实际利用外资项目,实际利用境外资金3.34亿元并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完成备案,主要投向生物医药健康领域,支持南沙特色产业发展升级。

  “聪明资金”的加速流入,无疑能增强南沙发展的信心。但面对海那边喊出“湾区核心”的宝安,保持适度的危机感是完全有必要的。

  风口从来都不是等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千百年来,南沙一直寂寞地“叹”着海风,如今,它需要的是如何主动创造出“风口”,让自己乘风而起的能力变得更加强大。

  (记者 黄海珊 实习生 杨诗莹 杨曦 实习生 杨诗莹)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