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城市 > 佛山分站 > 最新动态

去年“带货”超32亿元,佛黔如何推动黔货闯湾区?

2025年06月27日 来源:南方+

[ ]

  编者按

  这是一场“山与海”双向奔赴的旅程。

  近年来,在新一轮东西部协作的大背景下,佛山对口帮扶黔东南州15个脱贫县。自此,两地山海相连,在人才协作、产业协作、消费协作等领域作出了大量探索,取得丰硕成果,共同谱写了东西部协作的新篇章。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为总结佛黔协作的有益经验,传播好故事,即日起,南方+佛山频道推出“山海协作 佛黔同心”系列专题报道,敬请垂注。

  近日,位于佛山顺德的粤黔生鲜数智生态港项目建设现场热火朝天。该项目总投资约16.5亿元,建成后将打通“黔货出山”“粤货入黔”的双向通道。同一时间,贵州凤和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佛山南海的鸡蛋前置仓,每天销售鸡蛋5000件,火爆的订单持续为黔东南州农户带来增收。

  消费协作,已成为佛黔两地深化东西部协作的关键强力引擎。自结对以来,两地不仅在劳务协作、产业协作等领域精耕细作,更在消费协作精准发力,探索出“高标准市场对接高质量产区”的消费协作新路径。

  2024年,佛山市助销黔东南州农产品和手工艺品金额高达32.4287亿元。这沉甸甸的数字背后,是跨越山海的商贸连接,更是驱动黔东南万千农户增收致富的不竭动力。

 黔东南州组团参加中食展(广州)江南果蔬产业博览会。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黔东南工作组供图

黔东南州组团参加中食展(广州)江南果蔬产业博览会。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黔东南工作组供图

  源头把控

  筑牢“高质量产区”根基

  初夏,黔东南州麻江县成片的蓝莓逐渐成熟,丰收在即。当地蓝莓种植面积约9万亩,年产值超8亿元。在蓝莓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内,智能控温等先进设备随处可见,标准化、精细化管理更为产量与品质提供了保障。

  目前,麻江县已授权25家企业使用“麻江蓝莓”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助力6家企业的7个基地成功跻身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黔东南州坐拥丰富的农特产品资源,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依托。如何让“养在深闺”的黔东南优质产品打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佛山深知,建立稳固高效的产销对接机制是基石。为此,佛黔两地立足资源禀赋,着力构建“高标准市场+高质量产区”的联动发展模式。

  筑牢“高质量产区”根基,重在做好源头把控。近年来,佛黔协作大力推动产区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建设,以严格的准入标准倒逼生产环节升级。

  截至目前,黔东南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总数达125个,位居全省、全国第一。同时,黔东南还认定“圳品”11款,打造农产品供应基地和“直采直供”基地40个,“雷山银球茶”更是入选2024年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平台搭建

  畅通“高标准市场”渠道

  “黔东南有两大宝贝,一是生态环境,二是民族文化多彩……”不久前,在广州举办的2025锦绣黔东南·黔货出山大比拼擂台PK赛上,黔东南州政府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黔东南工作组组长匡东明主动担任“代言人”,为现场嘉宾推介黔东南的独特魅力。

  近两年来,佛黔两地协同发力,搭建多元平台渠道,推动越来越多黔东南优质产品走出大山,直达大湾区消费者的餐桌。

  为深化协作成效,两地着力畅通‌消费帮扶机制,围绕农特产品,积极建设前置仓、“供销云仓”,优化提升“贵荟馆”等消费专馆专区,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鼓励企业线上线下参展对接,全力助推黔东南“苗侗山珍”入粤进湾,通过消费协作机制采购、销售贵州省、黔东南州各类农特产品和手工艺品累计超138亿元。

  同时,两地还充分利用佛山市资源优势,全力推进“新媒体+产地”建设,利用新媒体直播带货,构建起“农户+深加工厂+仓储+渠道+电商”模式,并组织县域企业积极申请入驻“832”平台及“苗侗山珍”小程序等线上销售平台,带动农副产品销售。

  以黔东南从江县为例,其百香果在“832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广受瞩目,这是从江县特色农产品首次亮相该平台。同时,康旅食斛、盛世泰合等企业积极亮相链博会、广博会等大型展销会,带动从江县各类产品销售总额达2.8亿元。

  品牌创建

  串点成链深挖附加值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格局中,品牌是产品赢得青睐、实现价值的关键跳板。为此,佛黔消费协作深挖地方特色,精心打造了一系列具有辨识度的“黔”字招牌,深挖其品牌附加值。

  如今,“村超”这项火遍全网、火出国门的乡村足球赛事,已经成为黔东南榕江县文旅发展的一张闪亮名片。“村超”现象级的火爆出圈,更为两地消费协作注入了强劲动能。

  其中,两地积极推进与百度、索尼、中国航油集团、奇瑞集团、伊利集团、蒙牛集团等近20家重点企业开展“村超”品牌深入合作。去年9月,南海区、榕江县两地党委、政府充分发挥“村超”品牌溢出效应,融合南海区生产制造优势,成功打造30个村超联名产品矩阵全国销售,并授权11家南海企业进行生产。

  当前,佛黔两地正依托贵州锦屏亚狮龙产业基地,以“羽”为链,积极打造文化体育品牌赛事。同时,以擦亮“锦屏味道”美食名片为目标,构建“政府+企业+餐饮店”合作模式,创建“锦屏鹅专营餐饮店”,把鹅主题餐饮发展成锦屏的主打餐饮产业。

  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黔东南工作组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两地将重点建设生态旅游康养基地,依托黔东南州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旅游资源、“村BA”“村超”及非遗文化资源,全力推动“苗侗山珍”“出山入湾”,并继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和“圳品”认证工作。

  (记者 王芃琹 谢柳峙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