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城市 > 佛山分站 > 大图新闻

机器人进厂“打工”第一步,先来顺德上岗培训

2025年09月25日 来源:南方+

[ ]

  想让机器人走进工厂“打工”?第一步得先过“上岗培训”关。

  近日,华南首个多模态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在佛山顺德正式投用,由中科紫东太初(佛山)具身智能创新中心运营。和一般的训练场不一样,这个特殊的“练兵场”,让机器人从“机械执行者”蜕变为会思考的“产业工人”,为顺德乃至佛山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注入新动能。

  机器人的“岗前特训” 从“入门课”到“会思考”

  顺德大良南方智谷,是紫东太初首期1200平方米的训练场,机器人的“培训课程”正有序开展。

  手握训练器,训练人员正“手把手”教机器人学习分拣物品、拿矿泉水瓶,模拟巡检。这些看似基础的操作,是机器人 “产业工人”的“入门基本功”。

  但训练场的核心目标,远不止教会简单动作,而是让机器人学会自己“思考”。

  另一边的分拣工位上,面对在传送带上移动的红蓝两色物品,机器人的精准分拣,完全靠自主识别,判断抓取角度与放置位置。

训练人员正“手把手”教机器人学习分拣物品。

训练人员正“手把手”教机器人学习分拣物品。

  在“顺德制造”工厂一线,机器人分拣并不少见,但多数是按预设固定指定进行工作。“举个例子,要是零件不小心放歪了,一般机器人只会瞎抓,但会‘思考’的机器人就会停下来,重新分析下一步该怎么操作。”中科紫东太初负责人说。

  同时,这种思考力可以机器人本地的“大脑”完成,不需要依赖云端的指令,使机器人的反应能力会更快。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多模态大模型,这里的机器人仅需几十到几百条数据就能完成训练。

  从工厂常见的打螺丝、码垛,到激光焊接,机器人通过“大脑”(本地多模态大模型)处理文本、图像、传感器信号,再配合 “小脑”(关节上的反射系统)应对突发情况,比如触碰到异物时自主收缩,即便断网也能独立决策,摆脱对人工指令的依赖。

机器人靠“思考”进行精准分拣。

机器人靠“思考”进行精准分拣。

  适配产业做“解法” 定制化培养+泛化训练

  作为制造业大区,顺德工厂对机器人的需求千差万别。

  训练场目前已经接到本地机器人企业的调试需求,同时也按企业需要求“定制培养”机器人“产业工人”:例如训练机器人适配直、弯、S型等多种焊缝形态;针对高危的罐体清洗场景,专项研发机器人自主作业能力,替代人工完成粉尘、气体污染环境下的工作。

  更关键的是,训练场还在攻克一个行业痛点——机器人“大脑”的“泛化能力”。

  中科紫东太初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市面上机器人本体形态各异、接口协议不同,需要训练不同的“大脑”进行适配。而训练场通过数据采集与模型训练,正致力打造能适配市面上所有型号机器人的“机器人大脑”。

训练场通过数据采集与模型训练,正致力打造能适配市面上所有型号机器人的“机器人大脑”。

训练场通过数据采集与模型训练,正致力打造能适配市面上所有型号机器人的“机器人大脑”。

  “一旦做到泛化通用,不同型号的机器人,都能用上我们的模型”负责人解释道,这种泛化训练,能大幅降低企业应用机器人的成本,加速技术落地。

  今年9月,顺德举行了机器人产业座谈会,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陈新文在会上指出,“AI”+机器人是顺德传统产业转型机遇所在,并提出希望顺德企业以应用为牵引,进一步与市场结合深入探索应用场景开发,与当地高校一起加强产学研的合作。

  据介绍,随着首期场地投入使用,训练场的“扩建计划”已提上日程。接下来,场地将从1200平方米扩展到5000余平方米,不仅能容纳更多机器人同时训练,还能新增、大型设备训练等场景,让机器人可学的“技能”更丰富。

  采写 记者 蓝志凌

  拍摄/剪辑 张艳青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