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03日 来源:南方+
日前,东莞两会召开,东莞市市长吕成蹊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积极共建深圳都市圈,支持塘厦、凤岗建设融深发展先行区,率先在基础设施、城市管理、产业配套等方面实现莞深同城化、一体化、协同化。
塘厦全景
“融深发展先行区”的提法,顿时吸引各方关注。此前的2月17日,深圳印发《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未来10年人口严格控制在1900万人以内。众所周知,深圳1997平方公里的“容器”,早已“装不下”深圳了,只要有需求,就会向四面溢出。三大临深城市,东莞、惠州、中山纷纷在临深区规划重要发展带,向深圳靠拢。谁会是深圳外溢的最大赢家?东莞显然在努力“出招”。
毫无疑问,深圳人口控制政策大概率人口外溢,周边城市将享受到深圳的产业和人口外溢的红利,此举也将助推深圳都市圈深度融合发展。而东莞无论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融合的先天优势。事实上,此前东莞市委书记韦皓在市委全会工作报告中,就曾专门提出支持塘厦、凤岗建设融深发展先行区。东莞两大临深镇区将以“融深发展先行区”为战略支点,探索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模式、新征程。
塘厦迎宾大道
塘厦镇委书记黄贵洪表示,塘厦与深圳相邻,建设融深发展先行区,是市委赋予塘厦的全新定位和使命任务,也是塘厦难得的发展机遇。按照市的部署,塘厦融深发展先行区规划范围18平方公里。今年,将聚焦3.7平方公里的“小圈”,围绕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产业要素集聚等,加速改革破题。
2025年,塘厦镇将突出抓好包括融深发展先行区首期重点项目建设工程在内的10项重点项目,近年来其产业转型呈现出鲜明的“新质生产力”特征。比如以塘厦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为例,其规划面积达28.79平方公里,聚集了瑞勤电子、顺络电子等龙头企业。新一年预期经济增长目标设定5.5%,塘厦镇在推进融深发展先行区建设中展现出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和坚定的决心。
东莞南站
凤岗镇三面临深,是东莞加快与深圳融合的“桥头堡”。凤岗镇委书记张耀洪表示,从莞深融合实验区到融深发展先行区,是一次升级、跨越,这要求凤岗要在融湾融深上先行一步、走在前列。接下来,凤岗镇将以“湾区视野、深圳标准、凤岗特色”,加快建设融深发展先行区。其中,包括规划实施深惠城际凤岗站TID项目,建设南部城市核心区、集中展示区,构建“两心两轴”城市发展新格局,打造深圳都市圈重要节点城镇,深度对接深圳都市圈建设。令人瞩目的是,凤岗将加强与邻近深圳平湖的产业合作,整合凤岗镇西部潜力空间,实施集中连片综合开发,争取打造形成凤岗—平湖电子信息产业组团。
凤岗全景
令人惊艳的是,凤岗未来将是唯一同时满足“地铁接驳深圳中心区+毗邻经济强区+未来发展潜力大”的选项,其战略地位无可替代,三面临深的凤岗甚至被称为“深圳里的凤岗”。例如,凤岗天安数码城70%的入驻企业来自深圳,形成“半小时产业生态圈”。不仅东莞市委对凤岗融深寄予厚望,其也将是大湾区深度融合的典型样本。
凤岗天安深创谷
长期以来,东莞临深镇区凭借毗邻深圳的区位优势,从早期承接深圳产业外溢的被动角色,到如今主动融入深圳都市圈规划,通过“顶层设计+基层实践”的双向互动,构建起“总部在深圳、生产在东莞”“研发在深圳、转化在东莞”的产业协同模式。这种战略升级背后,是东莞以镇域经济为单元,破解行政区划壁垒、实现跨区域要素流动的深层探索。不仅如此,临深镇区积极通过“软联通”突破行政边界,比如推动社保同城化互认试点、共建跨市交通网络,以及联合治理环境污染等,致力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协同”。
此前,东莞提出布局“南部九镇”,临深镇街被赋予探索深莞深度融合的使命。比如黄江加快打造“深莞高度融合样本”,日前新城大道(新公常路)工程项目破土动工,这条贯通南北的“黄金通道”将推动其从“临深片区”向“融深核心”转变。比如清溪积极开展“坪清新”一体化示范区规划研究,探索在产业、科创、交通、民生、生态、场景建设等多方面跨界融合发展路径。比如长安致力加强与深圳在政务服务、人才服务、就业服务等方面对接,提高群众在两地生活的便利化程度。这些实践表明,区域协同不仅需要硬件对接,更需构建“政策—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治理框架。
尽管成效显著,东莞临深镇区的“融深”之路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是区域竞争加剧,惠州、珠海等地同样加速对接深圳资源;二是产业同质化风险,需进一步强化差异化定位;三是公共服务短板,如教育、医疗配套尚难匹配人才需求。东莞临深镇区的“融深先行”实践,本质上是都市圈经济从“物理叠加”向“化学融合”的进阶,其深层逻辑即“在竞合中寻找共生,在差异中实现互补”。
未来,东莞临深镇区亟须更多努力,才能“一路生花”。比如强化创新策源能力、共建跨区域研发平台;打破要素流动隐性壁垒,推进都市圈治理现代化等制度创新;积极塑造“品质融深”新标杆,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人才吸引力。随着莞深“半小时生活圈”加速成型,这片土地或将书写更多“湾区故事”。
(记者 朱晋)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