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8日 来源:南方日报
2月28日,东莞高规格举行大湾区大学建设工程推进现场会及大湾区大学(滨海湾校区)筹建专题会。包括投用在即的松山湖校区在内,大湾区大学两校区未来将形成万余人办学规模,构建起高素质研究型人才培养体系,为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事业提供源源动能。
重大项目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2024年,东莞市完成重大项目投资1390亿元,同比增长4.1%,新开工重大项目213个,建成投产重大项目221个,其中产业项目143个,预计新增年产值超1100亿元。
与此同时,项目建设有了更优环境、更好条件。社会投资“一张图”改革获国家发展改革委点赞推广,“完工即投产”改革获评珠三角政府服务企业年度优秀案例。
从祐富百胜宝的机器人产线到中国散裂中子源的散射谱仪,从“半小时通勤圈”的轨道交通到快批快建的“东莞速度”……当前,东莞正扛起经济大市挑大梁的使命任务,加力提速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大项目”建设带动经济“大发展”,推动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向好。
产业裂变
从“制造车间”到“智造矩阵”
一批具有标杆意义的产业项目正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人工智能制造领域传来捷报。在谢岗镇,祐富佰盛智能科技斥资22亿元打造的项目立足智能家电家居、机器人等领域,现已全面启动建设。待2028年底项目建成后,有望形成年产45亿元规模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而在水乡,由东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共建的莞台高新产业园区正加速生长,530亩土地上9栋现代化厂房次第拔地而起,数控装备、智能家居等领域的15家台企已签约入驻。项目负责人表示:“园区是《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总体方案》落地生根的首个实体产业项目,我们将推动两岸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合作。”
新能源赛道的角逐同步上演。中汇瑞德公司5.5亿元的增资项目正开展智能工厂规划装修,预计今年5月投产后可为新能源等领域市场供应近3亿件/年继电器。不远处,铭基高科电子总部项目1号厂房已竣工,预计今年底全部投产,将建新能源汽车线束生产线。
在滨海片区,OPPO长安研发中心建成投产、OPPO智能制造中心部分投入运营,vivo研发中心、vivo智慧终端总部加快建设,电子信息产业正实现从“制造”向“智造”的华丽转身。
与此同时,谢岗通用航空制造及供应链项目、长安联冠先进制造中心建成投产,大岭山拓斯达、企石欣冠精密结构件智能制造等项目加快实施,全市高端装备制造发展换新颜。
传统产业也在创新中长出“新芽”。位于桥头的三津食品增资扩产项目初具雏形,该项目投资10.5亿元,预计明年底投产,“我们将打造中国顶尖的现代化、科技化、规模化中式包点中央工厂。”项目负责人说。
而在塘厦镇,东莞市知音电子有限公司4亿元投资的智能制造创新产业项目已完成封顶,未来将实现从手机外壳到智能硬件的跨越升级。
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的,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提质增效。在智慧物流领域,飞力达电子元器件集散中心上月封顶,这个投资8亿元的项目,将打造智慧化、国际化的电子元器件集散中心。而启盈国际投资20亿元的保税物流中心项目,将通过部署智能化仓储管理系统,实现货物的高效存储和快速分拣。
人才生态的优化为产城融合注入新活力。在松山湖中部核心地段,27万平方米的国际人才社区已揭开部分面纱。一期人才公寓配备恒温泳池、共享健身房等设施,首期预售即创下全市住宅销冠。“我们将为人才打造高品质理想家园。”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发展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
一个个热火朝天的工地,映照出的是发展活力。2024年,东莞新开工产业项目143个,全流程平均落地时间比过去缩减120天以上。当新质生产力与传统制造基因深度融合,东莞正跑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加速度”。
基建升维
从“城市骨架”到“超级链接”
鸟瞰东莞科学城“廊带”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科学装置等串珠成链,创新生态优势加速汇聚。
在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施工现场,高能质子实验厅区域正有序开挖。这座“超级显微镜”自2018年一期运行以来已完成1700余项课题,待2029年二期建成后,加速器打靶束流功率将提升至500千瓦,11台中子谱仪和实验终端将使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微观探索迈入新维度。几公里外,亚洲首个阿秒激光装置项目已启动建设,2030年完成设施建设后,这座通向微观世界的“时间之窗”有望推动激光器产业在松山湖聚集。
当科技地标拔节生长,城市脉络也在加速舒展。
北起万江大道与银龙路平交路口,南接鸿福西路——作为东莞市首条沉管隧道的鸿福西路—银龙路跨江通道工程,正向坞底结构施工、沉管预制等施工节点发起冲锋。
环顾城市西北至东南走向,城市轨道1号线一期工程紧锣密鼓推进中,预计今年8月全线空载试运行。待这条设计时速120公里的交通动脉今年底通车后,将串联水乡新城、中心城区、松山湖、东南临深片区,实现与广深轨道交通的“握手”互联。
在高速公路现场,多个改扩建工程同步推进:甬莞—莞佛高速公路常平至虎门段50.6公里路段正开展全线两侧路基和桥梁拼宽施工,187.8亿元投资将串联起松山湖、滨海湾高新区“两心”;甬莞—莞佛高速公路常平至虎门段延长线总投资24.14亿元,2027年底完工后将进一步完善滨海湾新区高快速网络;环莞快速路三期长安莲湖路至莞长路段工程将于2028年通车,将加快构建“环莞一小时生活圈”;珠三角环线东莞至深圳高速公路施工现场机械轰鸣,这条黄金通道计划于2028年建成通车。值得关注的是,松山湖科学城至光明科学城通道(东莞段)二期工程正进行隧道边仰坡开挖支护,2027年底完工后,两座科学城通勤将缩至20分钟。
佛莞城际开通运营、狮子洋通道东莞段完成征拆……一个个交通重点项目的建设推进,使“内畅”落到实处、“外联”更加高效。
绿色能源供给供保更加有力。宁洲项目3台机组稳定输出的电流点亮万家灯火,每年减少的73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270万辆家用小轿车年均行驶1万公里的碳排放总和。深燃高埗电厂燃气热电联产改扩建项目第二套9F机组进入冲刺阶段,今年7月投产后,两台机组33亿千瓦时的年发电量将填补大湾区电力缺口,提高东莞市电力自给率。
在水务战线,清溪厦坭水质净化厂二期工程新增的5万吨/日处理能力稳定运行,地上公园配套设施正同步完善。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松山湖水厂去年7月试运行供水;芦花坑水厂建设已接近收尾阶段,拟于近期开展调试。
以“硬核”基建托举城市能级,东莞正驶向发展快车道。
民生蝶变
从“功能配套”到“幸福图景”
以重大项目为经纬,东莞正编织千万市民的美好生活图景。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一期校园内,操场上跃动着学子们的身影。这座历时三年建设的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机构,2024年秋季迎来首批562名新生。据透露,二期估算总投资约为21.38亿元,目前已启动前期工作,16.9万平方米建筑群将于2027年完工。
距此20多分钟车程处,投资22.34亿元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正在收尾调试、开展竣工验收,未来将设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工程、新能源工程等学科,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知识殿堂在持续厚植根基。去年秋亮相的东莞滨海湾未来学校,正开展未来教育的创新实践;去年同步启用的望牛墩镇望溪小学占地32亩,配备学生教室44间,学生功能场室25间,硬件设施不断完善。长安镇靖海学校、厚街镇湖景小学等一批项目交付使用,全市将新增公办学位4.2万个。
群众生活更有“医”靠。去年以来,随着市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大楼、洪梅医院提标改造项目完工启用,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研究中心、水乡中心医院改造、妇幼保健院南城院区改造工程动工建设,群众的品质医疗加快打造。
在住房保障方面,寮步、厚街、东城等一批配售型、配租型保障性住房项目动工建设,全市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3万套,开建配售型保障房3600套。
在市中心广场,一座文博新地标正拔地而起。总投资7.67亿元的东莞市博物馆新馆建设工程正实施屋面钢结构施工。这个4万平方米的文化空间预计2026年完工,将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中心博物馆。
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去年12月,东莞记忆首开区一期对外开放,引来游客如潮。与此同时,松山湖文化艺术街区的露天草坪内,交响乐演出、非遗特色表演接连上演;在三江六岸滨水岸线示范段项目二期,晨跑者的身影与白鹭齐飞。
接下来,东莞将继续以深化改革激发新活力,以项目建设壮大新动能,持续推动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新突破,不断夯实全市高质量发展之“基”。
(撰文 龚菊)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