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城市 > 东莞分站 > 最新动态

东莞产业“立新柱” 挺起制造业当家“硬脊梁”

2023年01月12日 来源:南方日报

[ ]

  在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上签下超580亿元大单,总投达1400亿元的85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抢滩布局“千亿”新能源产业,组织近百家企业包机赴海外抢订单……

  岁末年初,辞旧迎新,在制造业大市东莞,处处一派火热景象,一盘全力以赴拼经济、抢主动的棋局正在展开。

  2021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为赢得发展主动,东莞高水平谋划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实施产业立新柱“一号工程”,布局规划建设80平方公里的七大产业基地,打造一批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大力抢占产业发展新赛道,持续激发经济新动能。

  近两年来,东莞已启动七大产业基地约20平方公里首开区建设,成功签约98个重大项目,建成后预计产值规模超过千亿元。

  继2021年迈过GDP万亿大关,东莞2022年GDP预计超1.1万亿元,有力稳住了经济大盘。其中,经济“新立柱”逆势而上并保持高位增长,做优做强的良好势头凸显:在投资端,2022年前三季度,全市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374.84亿元,占全市重大项目投资比重43%;在生产端,1—11月,全市计算机整机制造增长53.4%,光纤、光缆及锂离子电池制造增长12.3%,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制造增长11.5%,医药制造业增长7.3%。

  产业潮流,浩浩荡荡。从改革开放之初“三来一补”起步,到崛起为“东莞塞车,全球缺货”的“世界工厂”,再到如今逐浪第四次工业革命,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东莞吹响“制造业当家”的高质量奋进号角,奋力挺起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新产业  新能级

  如火如荼建设中的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又迎来重大项目竣工的盛事——近日,华勤技术东莞第三制造中心开园仪式暨2023华勤技术全球核心合作伙伴大会举行。

  2021年开始,东莞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作为产业立新柱“一号工程”。在一系列政策加持下,华勤技术东莞第三制造中心——瑞勤电子智能终端制造项目,这一总投资50亿元、占地面积近270亩的重大产业项目不断跑出“加速度”。未来,制造中心将聚焦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穿戴等产品制造,年产值有望超百亿元。

  同样在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的华誉智能制造项目也同步发力,仅用17个月就实现从动工建设到投产。2022年3月投产以来,项目已经实现产值17.16亿元。“未来,每年将有1亿套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音箱及穿戴设备等结构件从这里产出。”东莞华誉精密技术有限公司财务经理张尚高介绍。

  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是东莞制造业当仁不让的“中流砥柱”。不久前,工信部公布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共有3个集群涉及东莞,东莞市智能移动终端集群名列其中。

  全国每5部手机,就有一部“东莞造”。在华为、OPPO和vivo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东莞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带璀璨夺目,汇聚起一大批电子信息零配件隐形冠军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目前,东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达到万亿级规模,约占全省的四分之一。随着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的落子、投产,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正成长为东莞高端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东莞电子信息“一业独大”、中高端供给不足、产业结构仍需优化等问题日益严峻。

  短板蕴藏机遇,落差积蓄势能。长期参与全球经济分工的东莞企业,在每一次产业浪潮中,几乎都能敏锐捕捉到产业风口,从而带动城市提档升级。

  种种迹象表明,这一次,东莞正站上新能源产业的新风口。

  最近,赣锋锂电项目花落东莞新能源产业基地,为东莞新能源产业再“燃一把火”。项目背靠有“锂王”之称的赣锋锂业,投资额约50亿元,达产后产值将达110亿元,将成为赣锋锂业子公司赣锋锂电的储能板块总部、研发中心及生产基地。同时签约的另一个新能源项目——东坑富强储能项目,投资额也达到了30亿元。

  投资30亿元的博力威锂电芯及储能电池研发生产总部项目建设项目一期厂房现场,已进入试投产的生产线正不停运转,一派繁忙红火的景象。博力威在轻型车用锂离子电池领域,已跻身全球市场占有率前三,在以高标准著称的欧洲市场,更是达到了20%的高占有率。近两年来,公司还在储能这一新赛道上实现增长翻了两番。博力威这一占地120亩的新项目,未来将建设为国际领先的锂离子电芯和储能电池研发制造产业基地,预计达产后年产值达40亿元。

  2021年,东莞市新能源规上企业营业收入达591.68亿元,同比增长23.9%,2022年前三季度达500.81亿元,同比增长17.9%。目前,全市有超过40个在建的新能源产业相关项目,总投资达到578.9亿元,预计产值接近600亿元。

  在蔚为壮观的新能源产业链上,东莞弯道超车“满电出发”,向千亿“新能级”发起冲刺。

  今天的大项目,就是未来的大发展。在七大产业基地,处处可见快马加鞭、奋力冲刺的建设场景:在银瓶高端装备产业基地,投资5.2亿美元的东莞首个通用航空制造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通用飞机200—400架,为东莞制造的凌云壮志再开新篇;在东部智能制造和东莞新材料产业基地,半导体产业“链主”在骇浪中奋楫争先,投资100亿元的天域半导体总部及生产制造中心项目,助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集成电路产业创新高地;在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7个重大项目于去年先后投产,共新增产值75.22亿元;在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菲鹏生物、东阳光、红珊瑚、三生制药等一批细分行业优质企业,在生物基材料、原料药、新型药物赛道上抢先布局、越战越勇……

  持续布局落子,加快滚动谋划一批、储备一批、推进一批。东莞着力构建大招商工作格局,委托全球知名咨询公司波士顿咨询开展战略规划研究,并聘请9家知名机构和投行作为新一批全球招商顾问,加快构建全球招商网络,力争三年内招引不少于30个重特大项目落地,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实现倍增。

  支柱产业做“强”,新兴产业求“进”。以大项目支撑大产业,以大产业带动大发展,一批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打开东莞制造高质量发展的未来空间,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制造业加快跃升的新气象不断涌现。

  新空间 新环境

  从水乡大道驶入望沙路,进入数字经济产业基地的河西片区。在这里,大片地块完成拆除平整,已有部分项目正在建设。

  河西片区曾经是洪梅镇早期建设的工业园区,片区被67万平方米旧厂房覆盖,以纺织、漂染等为主的低端产业带来了土地利用率低下、经济贡献低等问题,亩均产值仅有1.7万元。

  作为数字经济产业基地的核心单位,通过政府大统筹,片区实施居商与产业联动,以居商收益反哺产业,河西“工改工”项目一路快跑冲刺,创下全市最快速度。“我们不但平衡了20亿元的连片改造成本,还在不增加市财政负担的基础上,为政府整备了1480亩土地作为产业规划用地。”河西单元指挥部负责人介绍,目前项目已全面盘活3500亩土地,“工改工”片区已完成80%拆迁谈判,实现千亩连片土地收储。

  近一个多月来,水乡洪梅河西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制造项目、新一代电子信息港首期项目先后摘牌,高品质的土地空间正快速集聚一批成长能力强、发展势头猛的先进制造企业。未来,河西片区将建成上百万平方米体量的高品质工业大厦、集聚上千家高新企业。

  从河西片区到道滘小河项目现场,大约只需要15分钟车程,小河项目是东莞数字经济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引领水乡高质量发展的重任。经过一年多的拆除平整建设,在150亩的一期启动区内,昔日残破的村级工业园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已封顶的10栋现代化高层研发制造厂房,明亮的玻璃幕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座崭新“东实·道滘数智园”拔地而起。目前,项目二期也与村集体完成460亩正式合作协议签订并开展前期工作。

  “项目一期已经洽谈超过了100家意向入驻企业,其中30%是专精特新企业、89%是国家高新企业。”项目负责人介绍,“园区厂房七成面积可以分割出售,同时我们还是市重点招商园区(低成本空间)及专精特新产业园区,政府为符合条件的入驻企业提供最高50%的租金减免和10%的厂房购置补贴。”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空间是首要保障。与目前国内其他万亿级城市相比,东莞土地面积小,但开发强度很高,达到近50%,特别是产业用地呈现零碎化、低效化,地均贡献远不如广深等城市。

  围绕七大产业基地建设,东莞接连推出“拓空间”升级版,坚持集中连片、集约节约,通过土地收储、“三旧”改造,像“变魔术”般为新动能腾挪新空间。

  在2021年大手笔推出60平方公里土地规划建设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基础上,2022年东莞进一步将产业基地的面积扩容至80平方公里。

  2022年8月举行的东莞全球招商大会上,东莞更是推出了首批六个连片地块“挂榜招商”,是近年来推出的连片土地最集中、面积最大的产业用地,并承诺项目签约半年内即可供地,向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出了“有空间,进莞来”的“英雄帖”。

  这样的魄力来自连片土地整备上打破常规的改革。2022年开始,东莞在全市推出10个标准化产业片区,其中2000亩级别有4个,700亩级别有6个,近期重点实施的六大片区涉及面积达到3.8万亩,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高新产业,着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升级版。

  进入位于谢岗镇的银瓶高端装备产业基地,沿着笔直宽阔的粤海大道行驶,到了黎村截洪渠附近,在周边郁郁葱葱的山林笼罩中,一片新平整的土地格外引人注目,这里临近莞惠城际与谢岗大道,位于银瓶山—潼湖之间,交通与生态得天独厚。上个月,这片1045亩的连片产业用地由比亚迪旗下的东莞弗迪动力有限公司成功摘牌。该项目总投资达65亿元,专业从事新能源汽车发动机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与服务,将引领东莞在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这打响了东莞标准化产业片区土地整备“跑马突围”的头炮。

  目前,东莞已编制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国土空间规划方案,摸排出近期可开发土地面积超过1.3万亩,形成了启动区、拓展区、储备区的梯度空间格局。七大产业基地累计完成土地收储整备超过6200亩,约20平方公里首开区已全面启动建设。

  “产城人”融合共生的蓝图也在产业基地加速照进现实。一系列国土空间规划方案从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产业生态、公共服务、园区硬件等多维度,全面谋划产业基地的空间规划与产业链规划。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目前,七大产业基地已完成赣深高铁南站通车工程、石潭埔人才公园(一期)、望沙路升级改造工程、道滘九曲产业园特色示范村一期工程等重点项目,水乡基地河西片区、临深基地石潭埔片区、银瓶基地乐园片区等基础设施和综合配套项目建设也已启动。车站、道路、公园、医院、学校、文化艺术中心、公租房、商业设施、滨水岸线……高品质基础设施与民生设施落地开花,拔节生长,让产业基地有底气更有人气、有实力更有活力、有美景更有前景。

  新机制 新服务

  2022年5月底,谢岗康佳模塑科技项目成功摘牌,1小时后,项目在银瓶高端装备产业基地举行奠基仪式,实现了从拿地到动工的“无缝衔接”。“东莞有优质高效的服务意识和高品质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在这里扎根发展感到安心和充满信心。”项目投资方广东杰伦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楼一良说。

  近年来,“摘牌即动工”频频成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内项目落地的常态。这样的效率,得益于基地推行的“标准地”供应与“并联审批、围合供地”改革。前者通过“标准地+指标清单+区域评估”,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目前,产业基地已累计推出36宗“标准地”试点地块,实力演绎“东莞速度”。后者则整合了成片开发、征地与供地三大方案并联审查。“以弗迪动力项目为例,在新模式下审批时长与申请资料压减率分别达到了71%和58%。”谢岗镇规划所所长陈志斌介绍。

  在七大产业基地,东莞以积极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突破口,构建了“七个一”工作机制,建立直通车服务机制,实施市镇领导挂点服务,落实“一项目一服务专员”,推动审批阶段“一次不用跑”,落地阶段“摘牌即动工”,投产阶段“完工即投产”,以有力度、有温度、有速度的惠企利企政策和服务,打造覆盖全周期、全链条的项目管理生态闭环。

  “在项目建设中,东莞政府的‘贴身服务’令人难忘,我们不仅享受到了购地优惠等政策,绿色通道还为项目缩短了审批时长。”在位于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项目新厂房里,广东三生制药有限公司负责人曲和之说,“在一波波政策红利之下,公司在创新生物药领域将取得更加蓬勃的发展。”

  东莞还推出了“1+N”政策体系,从改革、空间、资金、人才等维度给予战略性新兴产业“真金白银”的扶持政策。通过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协同,让“看得见的手”作用更加精准。

  在资金奖补上,东莞对新引进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累计奖励最高1亿元;设立形成了总规模5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子基金群,力争3年内带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达到2000亿元。目前累计已认缴子基金及项目总规模约20亿元,重点投向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领域,预计撬动项目落地规模超63亿元。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东莞还将进一步打造千亿级产业投资基金群,在重点产业领域设立百亿级专项基金,进一步引导金融资源向先进制造倾斜。

  在平台服务上,思爱普(SAP)大湾区工业互联网(东莞)创新中心、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智能C端中试验证基地、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智能制造创新工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能源材料与器件创新工场等一批高水平平台纷纷落地,形成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高科技和传统产业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

  “如鸟归林、如鱼得水”的发展环境,让更多企业在产业基地里“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厚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信心底气。

  吸引全球高端资源要素、完善项目落地建设服务机制、优化项目布局与储备……科学落子、串珠成链,制造业当家的嘹亮号角下,莞邑大地正绘就“强支柱”“立新柱”的壮丽图谱。

  (撰文 郭文君 龚菊)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