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城市 > 东莞分站 > 大图新闻

东莞,世界工厂如何“潮变”?

2023年07月07日 来源:南方日报

[ ]

  东莞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从“三来一补”起家,以“世界工厂”扬名。

  过去,每每提及东莞,外界的印象总离不开工厂、流水线、打工仔打工妹等高频词。这些年,人们发现世界工厂在变:产业更新、人口更灵、城市更活……

  怀揣“大湾区科创制造强市”的抱负,一场“潮变”,正在重新定义世界工厂。

  莞式“逆袭”

  “埋头苦干,一不小心成为了历史。”曾任太平手袋厂第三任厂长的唐志平的“云淡风轻”,是东莞制造拼出来的“江湖地位”所赋予的。

  1978年9月,中国内地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在东莞虎门正式投产。《南方日报》报道称:小小手袋厂一根拉链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三来一补”,改变了东莞的经济结构,也揭开了引用和利用外资的序幕,人、财、物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如潮水般涌入,落后贫瘠的农业县摇身一变,成为“东莞塞车,全球缺货”的“世界工厂”。

  然而,较早享受到春江水暖的利好,也可能最先经历风雨袭来的考验。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呼啸而至。“倒闭潮”“失业潮”……似乎所有悲观的消息都与这里有关,东莞一时间成为舆论的风暴眼。

  产业结构单一,外向依赖度太高;没有自主品牌技术,长期处于产业链低端微利经营……面对现实,老路子,走不下去了。

  东莞,开始了自我救赎。首先在产业升级上下狠功夫。一手转型低端产业,盘活存量,一手引进大批新兴产业,引入增量,一改“满天星斗、不见明月”的窘境。

  10年间,智能手机成为东莞电子信息产业龙头。OPPO、vivo、华为等智能手机企业带领东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成为万亿级“巨无霸”。2018年前后,全球每四部手机,就有一部产自东莞。

图为vivo生产车间(2021年5月24日)。南方+记者 孙俊杰 摄

  “一业独大”带来了光环,却有着抗风险能力弱的隐患。随之而来的终端需求变化、产业链波动等因素,使智能手机产业持续承压。统计公报显示,东莞2021年手机产量下降24.7%,出口金额下降14.1%;2022年手机产量下降19.4%,出口金额下降30.2%。

  再遇风雨,东莞决定逆风翻盘,开启“逆袭”。

  锚定“第二增长曲线”,储能产业率先成为东莞新一轮产业升级突围的“新能源”。

  虽然没有龙头整车厂商,但东莞有一条锂链、一块储电。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生产上游设备材料生产、中游加工组装制造、下游应用等全链条,东莞有;储能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东莞也有。去年,东莞新能源产业集群实现营收667亿元,未来两年还有望突破千亿规模。

  另一个画出“潮变”弧线的是玩具产业。

  东莞本就是世界最大的玩具出口基地之一。2018年起,东莞企业切入潮玩赛道,成功打造一系列火爆的原创潮玩IP。5年后,玩具产业营收翻了近三番,从“微笑曲线”底端向设计、营销两端攀升。从城市潮玩雕塑地标,到世界杯、冬奥会吉祥物的设计生产,世界工厂很潮。

  哪些人在东莞?

  上世纪90年代初风靡一时的电视剧《外来妹》在东莞拍摄,也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一张“标签”。

  在城镇化“上半场”,产业发展吸引大批人口涌入,推动城市繁荣。外来妹、外来哥聚集在“世界工厂”,生产出了占全球1/3的“潮玩”、1/4的手机、1/5的羊毛衫、1/10的运动鞋。

  他们惊人的活力,影响了东莞经济的“晴雨”。当年,“辣椒指数”备受关注,因为湖南、江西、四川等嗜辣省份的外来工是其中主力,指数高意味着人气旺、经济好。

  如今,东莞的另一项指数在攀升——奶茶咖啡指数。第一财经的消费报告显示,东莞咖啡门店数位居全国TOP15,重点商圈茶饮店全国第一;每千人拥有茶饮店1.42家,密度全国第一。

  透视这一现象,背后是东莞的产、城、人之变。

  曾经的东莞像一座大型工业园,生活气息、文化氛围相对不足。

  如今的时势大不相同,东莞的产业在升级,人口结构也在变化。

坐落在东莞市的中国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南方+记者 姚志豪 摄

  创新的城市,吸引了更多“最强大脑”——在松山湖科学城,中国首台、世界第四台散裂中子源完成9轮开放共享,完成超1000个科研课题,常年有超50位院士专家和2000多位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松山湖溪流背坡村是华为全球最大的研发基地,2万名科学家、工程师、程序员在风景如画的“欧洲小镇”工作……

  “智造”的东莞,拥有了更多高技能人才——2018年,东莞开始实施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帮助外来工持续提升技能、学历。2022年,全市技能人才达到129万,占就业人员总数24%,“技能人才之都”迈进2.0版。

  对比六普、七普数据,东莞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数量,由7103人上升为13241人,翻了近一番。2022年,东莞人才总量达282.9万,其中高层次人才达20.5万。

  工程师、研发人员与技能人才一道,成为东莞企业的中坚力量。

  而且,东莞还有“青春本钱”。作为全国“第二年轻”的城市,东莞人口平均年龄仅33.4岁。16-35周岁的青年人数超575万,占全市总人口42.13%。

  2022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榜单上,东莞排名16位,“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第14位。

  不一样了

  人之变,带来了城之变,也打开了东莞人全新的生活方式与文化需求。

  东莞,更“潮”了!CBA热度持续走高、“扒龙船”火爆全网、“国宝归来”登上热搜……

2023年3月1日晚,随着联赛恢复主客场制,广东宏远队回到东莞篮球中心,在现场1万多名球迷的助威声中战胜山西队。南方+记者 姚志豪 彭博 摄

  面子火了,里子也实了;线上“爆”了,线下也更旺了——

  文化空间在“潮变”。为解决公共文化面临的覆盖质量不高、服务效能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东莞以“构建遍布城乡、高雅精致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体系”破题,今年起实施“四馆一剧院一空间”工程。由何镜堂院士操刀设计东莞市博物馆新馆项目即将动工,预计到2026年底全市将建成400个以上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文化产业在“潮变”。此前,东莞几乎没有“叫得响”的文化产业,一骑绝尘的竞技篮球实力也尚未结出产业“硕果”。对此,东莞提出重点招引创意设计、数字文化、综合文旅、现代体育等项目,力争到2026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6.5%,年旅游总收入超680亿元,体育产业总规模达700亿元。

  文化科技在“潮变”。拥有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产业技术基础的东莞,正在打开“文化+科技”的更多可能,当前,东莞鼓励发展电竞游戏、影视动漫、交互娱乐等行业,推动松山湖高新区创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文艺精品创作数字化利用、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化的探索也在推进。

  ……

  这不是为了简单对冲“文化沙漠”这些负面评价,而是,东莞真的不一样了,也必须不一样。

  她向世界递出了新名片:东莞,创造精彩之城!

  【撰文】话题研究员 马新杰 郭文君 曹斯 张西陆 陈明诗

  【海报】刘子葵

  【视频】叶永康

  【运营】麦小华 钟金秀

  【本期统筹】张西陆 谭亦芳 江强

  【本期策划】曹斯 林焕辉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